寶寶打人怎麼辦?我來告訴你應該怎麼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一期康少媽詳細的分析了0-3歲寶寶頻繁打人的原因,文章結尾的時候康少媽賣了一個關子,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就是,當我們的寶寶出現打人、咬人這類問題行為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幫他糾正。
肯定有家長說,這還不簡單,揍一頓唄。
改不了就揍他,一直揍一直揍,我就不信他不長記性。
咱們先撇開這樣做到底影不影響親子關係,孩子愛打人,用揍的就真的管用嗎?
如果真的管用,就不會有那麼多媽媽煩惱這件事了。
況且頻繁使用體罰孩子,必定會影響親子關係的。
該怎麼科學的,既不影響親子關係還能有效的糾正孩子的打人行為呢?
不管既是管
什麼叫不管即是管,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任何反應,不理他,不回應他,不制止他,當孩子打人的時候,把自己想像成一件家具,哪怕一個輕微的表情都不要有。
你肯定會問,康少媽你這是什麼鬼方法?難道他打人了我還不管?這樣不是縱容他嗎?
嘻嘻,這個方法不是康少媽用來湊數的,而是非常有科學根據的。
具體什麼理由看我慢慢說。
在上篇文章,康少媽詳細分析了幾種孩子出現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前兩種「暴力」寶寶,打人行為從無到有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反應對於寶寶來說至關重要。
家長每一次反應,制止他也好,對寶寶說話也好,凶他也好,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這些反應都會加深寶寶對「打人」這個動作的印象,特別是有的長輩見到寶寶拍打別人的時候還會做出微笑開心等特別積極的反饋。
這些反饋會讓孩子的行為庫增加一種行為模式:即「打人」會獲得關注。
而成人的關注會加大打人這個行為出現的機率,更多的「打人」可以獲得更多次關注。
循環往復,孩子「打人」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
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里,當父母把「關注」拿走的時候,循環就不成立了,不再關注,不給他任何回應,不理他,甚至一個異樣的表情都不要給,孩子獲取不到自己想要的關注,「打人」行為慢慢的就消退了。
在家裡還好辦,如果在室外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怎麼做到「不管」呢?
一樣,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互動的時候「打人」,想要獲取的還是關注,那媽媽直接把孩子抱走。
讓孩子脫離獲取關注的環境,抱離過程儘量避免跟寶寶提起「打人」這個詞語,因為媽媽頻繁提起,也會強化寶寶的行為。
如果寶寶反抗怎麼辦?大哭大鬧怎麼辦?妥協肯定是不可行的,因為如果媽媽把孩子放回去,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新的循環,打人→抱走→哭鬧→妥協→打人。
這樣不僅不能減少孩子打人,同時還給寶寶建立一個新的行為模式:哭鬧模式。
每次寶寶打別的小朋友以後,及時把寶寶抱走,堅持一段時間寶寶會意識到「打人」會產生離開小朋友的後果,「打人」行為便會慢慢消失了。
不管既是管是應用行為分析中「消退法」的實踐,除了「打人」,像「吃手」、「擠眼」、「吐舌頭」、「咬乳頭」等等很多小毛病都可以使用這個辦法,媽媽們不妨嘗試一下。
幫助亦是管
康少媽上一篇文章提到的第三、四類暴力寶寶,年齡一般都會在一周半以上,他們打人的行為已經從簡單的獲取關注轉化為發泄情緒或者表達自己。
這個時候如果還沿用不管是管的辦法,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儘快改掉「打人」的毛病呢?
很多父母一說起管教孩子,最喜歡的方法就是說教或者權威,幼兒期的寶寶理解能力有限,說教孩子,寶寶根本聽不懂,而權威管教短時期有效,卻有傷害親子關係的副作用。
相比說教和權威管教,幫助一樣是一種管教孩子的方式。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了第三、四種暴力寶寶打人的原因。
第三種暴力寶寶的打人行為,往往是在別的小朋友妨礙到他時,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做出的一種過度反抗的行為,現在我們知道了,寶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寶寶有限的行為庫中並沒有特別合適的可以借鑑的模式。
用一句直白的話來說:當別的寶寶妨礙到他的時候,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對方溝通。
這個時候,我們為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管教,而是幫助!
還拿康少舉例,康少媽以前的文章里是寫過這件事的,康少在玩滑梯時把另外一個霸占滑梯的小姑娘給咬了,康少想玩滑梯,可霸占滑梯的姐姐不同意,他不知道該怎麼求救,也不知道如何獲取幫助,在他有限生命里他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事,他只能下意識的用最原始的方式維護自己,於是他便一口咬住了那個小姑娘。
在這個事件中,如果康少媽沒有及時給予康少幫助,他會從中獲得一個社交經驗:「別人妨礙到我了,怎麼辦?上嘴咬最好用了,把她咬哭了我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東西」。
這條經驗會支持他繼續採用這種方式維護自己利益,再有幾次成功的經歷,這個咬人模式就會成為康少處理此類人際關係的範本。
他會時不時拿出來使用。
那康少將會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咬人寶寶。
還好,康少並沒有成為一個這樣的寶寶,這是因為這件事以後,康少媽非常及時的補充了康少的行為庫。
怎麼補充呢?這裡可以採用「扮演遊戲」的方式。
康少上次的咬人事件,康少媽用他最愛的超級飛俠和他演練了很多遍,康少媽採用「小愛」的身份,康少使用「樂迪」的身份,康少媽的小愛模擬霸道小姐姐,康少的樂迪模擬被阻攔的康少,一遍一遍的互動和扮演,讓康少知道了,被霸道的小朋友欺負了,他可以大聲表達自己,他可以求助「鬍鬚爺爺」,還可以和「小愛」商討能不能一起玩……他在無數次的「扮演遊戲」里,學會了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一個簡簡單單的親子互動遊戲即豐富了康少的社交經驗。
同時還拉近了親子關係,等康少再次遇到此類問題時,他的行為庫里有五六種模式可以拉來使用,他怎麼還會選擇咬人呢?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習慣做一個管理者,從沒有想過當一個助手。
但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做的更多的其實是一個助手的角色,幫助他、指點他遠比批評他、懲戒他更好用。
引導也是管
上篇文章康少提到的第四類暴力寶寶,是一類情緒暴躁容易失控的寶寶,這類寶寶向來性子急脾氣大,在家有長輩寵著,脾氣上來了對著長輩又打又咬,在社交過程中一發脾氣就打架,怎麼管都不管用。
這樣的情緒失控型暴力寶寶,我們該怎麼管教呢?
方法二里需要我們的父母當好一個助手,那這裡需要我們父母承擔的是「知心姐姐」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寶寶的整個發育期,不僅僅身體在發育,他的大腦也在不斷發育和完善,而寶寶的大腦中,情緒腦是最先發育完全的部分,而很可惜的是,控制我們情緒的理智腦發育的最慢。
理智腦發育慢,所以更需要爸爸媽媽做好引導。
拿昨天文章里的例子來說:兩歲多的小男孩,跟著媽媽去超市買東西,看到別的小朋友吃棒棒糖,他也想吃,可是媽媽不同意給他買,他大哭大鬧以後看媽媽還是沒有同意,怒氣升級,跑到那個正在吃棒棒糖的小朋友身邊,把小朋友推了一個大跟頭。
一發脾氣就打人,我們這個「知心姐姐」該如何幫孩子紓解情緒認識錯誤並改正呢?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孩子「說」出來。
第一步:描述情緒。
如果我是這個小男孩的媽媽,我會蹲下身和他聊一聊剛剛生氣打人的感受,「你很生氣嗎?」、「你現在什麼感覺呀?」「你是為什麼生氣啊?」
讓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表述出來,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那就由媽媽來表述,寶寶點頭或者搖頭。
第二步:思考情緒。
這就是讓寶寶思考情緒產生的過程,還有應該怎麼消除這個情緒,「是因為媽媽不給你吃棒棒糖嗎?」「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吃糖你也想吃對嗎?」「小朋友吃糖你特別饞對嗎?」「在你心裡是覺得媽媽不給你買糖所以媽媽錯了對嗎?」「推小朋友能解決問題嗎?」
讓寶寶在媽媽的引導下,思考整個情緒爆發的過程,聽孩子把內心的情緒「說出來」。
第三步:回顧和反思。
「你現在還生氣嗎?」「你剛剛推小朋友的行為是不是不對的?」「寶寶是不是應該跟小朋友道個歉?」「你這樣是不是影響到了別人?」「是不是可以用別的方式發泄一下?」
這三步走的經過,其實就是媽媽在調動理智腦的工作,讓寶寶的理智腦動起來,情緒自然就自動消退了。
掌控了情緒,自然也就減少了「打人」這個行為。
今天這篇文章康少媽寫的五六個小時,又是滿滿的育兒乾貨,當爹當媽真是不容易,為孩子是操碎了心,上能當的了人生導師,下能做的了遊戲小夥伴。
如果這篇乾貨可以幫到你的話,那就趕緊轉發吧。
1-2歲篇|說了不懂、打了沒用,要求無法被滿足就哭鬧該如何應對?
文|小玖窩媽咪育兒界有個術語,叫做The 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意思是寶寶到了2歲就會有一個反叛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說「不」,經常任性、哭鬧、難以調教。
當孩子打人時,錯誤管教方式會毀掉孩子一生
孩子打人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很著急,覺得自己的孩子學壞了,往往用很急躁的管教方法去管教。不過,不知道原因和處理方法的話,永遠不能根治呀。 那麼,該怎麼做呢?對了,明天就是父親節了,祝所有寶爸節日...
你家有個愛打人的寶寶?這裡有一份應對指南!
孩子脾氣暴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要不順心,突然就打人,我都快不敢帶他出去玩了。我女兒越大越沒規矩了,親戚朋友只是友好的想要抱抱她,她就打別人,顯得太沒教養了怎麼辦?寶寶總愛動手打人,這麼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