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聽懂寶寶的「咿呀學語」和讓他學會說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還沒學會說話時,家長很難了解寶寶想要什麼,並且很容易造成誤會。

其實嬰兒的一些表達形式就像是一種「代碼」,家長如果成功解讀就能更明白寶寶的想法。

那麼解讀這些「代碼」有哪些技巧呢?


1、溝通的眼睛

新生兒會在一個月或兩個月大的時候就和你有目光接觸了,這為你和寶寶提供了十分有意義的溝通。

對視有時候也能夠給人一種非常安心的感覺。

同時對視也是寶寶尋找安慰和感到安全的基礎。

所以你可以時不時看著寶寶的眼睛對他說話和唱歌。

無論你覺得寶寶是不是在聽你說話,你只要繼續說話。

告訴寶寶:你是多麼可愛。

2、興奮的汩汩聲

這是你的寶寶以他的方式說:「看著我!」或「我喜歡這個!」當你發現他可以發聲,說明寶寶馬上就能夠開始「說話」了。

寶寶玩玩具的時候總是念念有詞,可能有時候做這些動作是為了獲得你的注意。

嬰兒喜歡汩汩聲,這其實是寶寶表示非常快樂。

這時候你可以試圖模仿寶寶的語言用歡快的語調回應。

3、飢餓的舌頭

寶寶伸出舌頭從一邊到另一邊移動?這其實是寶寶在默默尋找食物(奶),也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寶寶在尋找安慰。

要是你發現寶寶的舌頭放在其下唇的中間,那很可能是告訴你「我餓了」。

所以要是你發現寶寶這樣做了,可以去給寶寶準備一些吃的東西,別餓著孩子了。

4、模仿一些聲音

當你的寶寶咕咕叫,或許是說明其是在一個非常滿足的狀態中。

因為寶寶非常快樂時,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當寶寶要告訴你「我很滿意」時,會發出「咕咕」聲,你仔細聽就會發現,它是非常柔軟和平靜的聲音。

這個時候你最好繼續用可愛而且柔和的語氣跟寶寶說話。

5、沮喪的拳頭

你的寶寶從四到五個月左右就能故意握緊拳頭,要是你發現自己的寶寶握緊拳頭了就表明寶寶不知所措或過度興奮。

緊握雙拳是典型的受了過度刺激所表現出來的。

孩子用身體的語言來和你溝通交流,這時其需要一個短暫的休息或者是寶寶想睡覺,所以要讓孩子好好休息一下。


6、緊張的哭

當6到8個月的時候,寶寶或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飢餓或疲憊。

大一點的嬰兒在自己比較焦慮的時候會用哭泣來表達。

媽媽回來後,寶寶其實就不會哭鬧。

所以你最好是安撫寶寶,你可以先離開房間幾分鐘,然後再回來,之後慢慢增加你離開的時間。

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開始知道,你總是來回走,但不會離開寶寶的。

7、聰明的拍

從八個月左右,你的孩子將能夠拍手。

當寶寶學會拍手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所以也會一遍又一遍地拍手。

那麼讀懂寶寶的語言後,父母想讓寶寶儘早學會說話,又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1歲~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如果父母能在這個時間段給予寶寶適當的學習機會,寶寶的口才就會變得很棒。

同時,1歲又是寶寶練習發音的一個關鍵時期,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啟蒙寶寶學說話。

1、要給予寶寶適度的語言刺激,多利用各種機會和寶寶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當爸爸媽媽餵寶寶吃飯或提供其他生活照料的時候,或是帶著寶寶外出時,都是和寶寶進行口頭言語交流的絕佳機會。

例如,你可以一邊做事,一邊告訴寶寶,讓他明白你的意思。

給寶寶脫衣服時說「把你的上衣脫下來」;說「現在脫鞋」時,就給他脫鞋。

2、爸爸媽媽說話的技巧

不管爸爸媽媽在說什麼,如果說話的語調能抑揚頓挫,並且帶著自己的感情,相信,寶寶一定會被爸爸媽媽聲情並茂的話語所吸引,一定覺得這些聲音很美妙,很動聽。

另外寶寶喜歡聽擬聲和疊詞。

比如:「小雞嘰嘰,小鴨嘎嘎……」寶寶聽後會很開心,以後自然就模仿了。

3、多和寶寶玩語言的遊戲

寶寶們天生就喜歡遊戲,在遊戲互動中,寶寶們能學到不少東西呢。

所以經常和寶寶一起玩遊戲,製造歡樂氛圍吧。

比如,摸鼻子遊戲,你和寶寶面對面坐好,讓他看著你。

你說身體的某一部位,讓寶寶指出來。

你問他:「媽媽的鼻子在哪裡?」寶寶會用手指向你的鼻子。

也可以讓寶寶按照你的語言提示,指自己的身體部位。

寶寶們在這種有組織的遊戲中,自然能快樂地習得語言。

4、手語是語言的一部分

據科學家研究,嬰兒會用食指指物的時間越早,就越早能表達自己的需要,開口說話。

寶寶們在8到10個月已經會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要,1歲左右更是寶寶手語發展的爆發時期。

比如,媽媽可以用手表示小白兔、小花狗,讓寶寶跟著媽媽一起做。

媽媽教的時候,一邊做動作,一邊多說幾次「小白兔」、「小花狗」,不斷給寶寶語言刺激,以發展寶寶的語言。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點讚、收藏、轉發、留言哦,想學習更多親子教育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家長互助圈

每天跟家長互助圈一起

學習有趣易懂的育兒心理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