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幼兒園被咬,媽媽幫孩子出頭,卻令到孩子從此變得寡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自家孩子被別的孩子咬了,你會怎麼辦?

3歲的林林已經上幼兒園大半年了,在老師眼中林林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熊孩子。

這天,媽媽來接林林放學,一看到林林卻大叫了起來,原來林林的右邊手臂上儼然有一塊青色的牙印,一看就是被哪個小朋友咬了,媽媽一怒之下對著旁邊的小朋友大喊:「是誰咬的?誰這麼野蠻?」林林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被嚇得不輕,全都不知所措。

林林哇地一聲就哭了出來,」媽媽,我不玩了,回家吧……」媽媽不依不饒,怒氣沖沖的拉著林林跑去了老師的辦公室,為孩子「討回公道」。

從此,曾經活潑好動的林林變得話少了,天天都說不去幼兒園,只說自己不喜歡幼兒園,媽媽不以為意,直到老師來家訪了林林才說出心裡話:「小朋友都不與我玩了!我不喜歡幼兒園。

林林媽媽認為,孩子不能被欺負,這就是加強他男子氣概的方法,事實孩子的世界往往沒有成人想的這麼複雜,他們的矛盾,無非就是搶玩具或者打鬧間沒有分寸,3歲左右的小朋友想像力極為豐富,模仿能力強,互相打鬧就是他們喜歡和別人玩的方式。

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孩子喜歡打人,其實是寶寶的手敏感期,這時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父母不讓孩子參與其中,其他小朋友經常嘲笑、否定或排斥他,久而久之,幼兒會有羞愧、疑慮的心理,覺得自己沒能力干任何事情,越來越消極。

小朋友想怎麼玩應該都是隨心所欲的,而不是成人那樣地分辨了利弊後再行動。

當打架的情況出現了,如果家長沒有處理好,將直接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林林媽媽這樣的錯誤示範,會讓孩子變得小家子氣,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一個「小氣鬼」一起玩。

因為小孩子之間的打鬧,很少帶有主觀惡意,一般是為了達到某種顯然而見的目的,如搶玩具、搶吃東西。

打鬧也是孩子之間相處的一種模式,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過多干涉。

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家長沒有引導孩子走出陰影,就會容易出現自卑、怯懦等負面情緒;如果孩子經常主動打架,而家長卻沒能及時制止他,他則會養成霸道、欺凌他人的性格。

父母和老師都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小孩身邊,小孩子遭遇人際方面的麻煩,遲早得自己去面對,教孩子做人的大道理,不如讓他們去學會溝通,用小孩的方式去解決好人際關係。

爸媽們,還記得嗎,一起打鬧的才是童年的最好玩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被打,這種情況下「可以還手」!

文/冬冬爸兒子冬冬讀幼兒園大班,有一天他被班上另一個小男孩打了,還掛了彩。起因是那個男孩來搶冬冬的玩具,冬冬不想給,就被打了。他媽媽心疼得不行,嘮叨著要去找那個孩子的家長。其實,打冬冬的這個孩子...

媽媽教讀幼兒園的小朋友打架,你怎麼看?

小凡是廣州一家幼兒園小小班的小朋友,今年才3歲,上個月的一個晚上,小凡的媽媽下班回到家了,看到小凡在玩玩具,媽媽和往常一樣,放下手裡的東西就走過去抱一下小凡,又是親又是抱的,很是開心,親著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