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怎麼跟寶寶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寶寶滿一歲後,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
之前,寶寶主要是採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外,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算是寶寶在溝通。
爸爸媽媽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和寶寶進行交流,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做有效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未滿15個月的時候,一般會使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1.哭
哭是寶寶的本能趨勢,這樣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不愉快。
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一般都是因為不舒服或餓了,在寶寶慢慢長大以後,哭的意義就變得多種多樣了。
2.面部表情
寶寶臉上的表情能夠表達出他的想法,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3.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寶寶幾個月之後,會逐漸開始使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也可能會推開你,這時候寶寶就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了,也能夠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
想知道寶寶心裡在想什麼,其實也不是困難事。
4.腿與腳的擺動
寶寶躺在搖籃里的時候,偶爾會用力地踢著他的雙腳,這說明孩子現在是非常高興的。
但是,有時候也表示孩子不舒服,因為爸爸媽媽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來判斷。
5.身體動作
要是寶寶扭來扭去想要逃離你或者睡的地方,就代表著寶寶現在不安寧或不穩定,或者是身體有哪裡不舒服了。
6.身體的接觸
你抱著寶寶的時候他會覺得很舒服,會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
但是,如果他想要掙脫,那就代表著他不想被你抱著。
你給寶寶的回應越多,就代表著你越了解他,這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好的。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學會了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慢慢地你就會讀懂他的話了,也可以了解他的「語言」。
比方說,當你幫他換掉濕濕的尿布之後,孩子不哭了,就代表著你的行為是對的,寶寶也會增加對你的信任。
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姿勢可能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比方說,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為,寶寶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興奮、生氣或痛苦,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厭倦、無聊。
結合臉部表情、手腳的擺動、身體的移動,你就能知道寶寶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與新生兒非語言交流溝通的5種方式
1.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不同情況下觀察他的反應。
這樣你就能逐漸了解寶寶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2.練習
把你看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聯繫在一起。
你就會發現寶寶不管做什麼動作你都能知道她想要表達什麼。
3.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寶寶想要表達什麼,可以模仿他的行為,然後自我感受一下。
4.說出你對他的詮釋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嗎?
在寶寶剛剛會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和他一起溝通嗎?這裡所說的溝通,不是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可以把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慢慢地增進。
想想看,如果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麼做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可是有時候又希望別人能跟你聊聊天。
寶寶其實也是一樣的。
當寶寶表達感受時,你的角色是什麼?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說,生氣、失望或害怕的情緒是不好的,不要隨便表達出來。
所以,當寶寶出現這些情緒時,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常常扮演以下幾種角色:
指揮官:扮演「指揮官」角色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夠控制寶寶,不讓寶寶把負面的情緒及感受表現出來,要展現出「中規中矩」的樣子,做事情不能出現錯誤。
命令與威脅是「指揮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語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個「應該先生」,什麼話都用「應該」來開頭。
這種「道德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關心寶寶是不是有「正當」的感受。
萬事通:「萬事通」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想要告訴寶寶,自己經歷了那麼多,什麼事情都是知道的。
這些爸爸媽媽總是使用「訓誡」、「勸告」、「說出理由」等方式,想讓寶寶知道自己是多麼的萬能。
法官:「法官」型的爸爸媽媽不給寶寶解釋的機會,就判定他們的錯誤,他們非常重視的事情,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寶寶是錯的。
評論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萬事通一般,「評論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會評價寶寶做的對不對。
但是,「評論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辯論、諷刺或戲謔的方式。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型的父母試圖分析問題。
他們想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所有的細節,所以能夠更好地跟寶寶溝通。
但是這類的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用診斷、分析、探詢的方式,有時候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
安慰劑:「安慰劑」型的爸爸媽媽會不想自己參與到跟情緒有關係的事件,總是輕描淡寫地處理寶寶的感受。
當父母扮演以上這些角色時,雖然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有時候方式不一定妥當。
跟他重複說「你是不是餓了」、「你不喜歡這樣躺著,是嗎」之類的話,這也能幫助寶寶發展。
5.與他人討論
跟別人說一下寶寶的肢體語言,這樣你可以更加了解寶寶的情緒。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
基於相互的尊重,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希望能夠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注意力要集中,包括眼神的接觸,都要表達出專心傾聽的訊息,有時保持沉默,有時要給寶寶回應,讓寶寶知道,我們正在耐心傾聽。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
封閉式反應就是說聽得人聽得不是非常認真,或者雖然在聽但卻無法理解當事人的意思和感受,所以溝通不是非常順利。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同時也能明白對方的感受,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
多用開放式的反應,少用封閉式的反應,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溝通。
有時候,寶寶表達情緒非常直接,但有時候,他們的身體語言其實包含著更多的訊息,多用「眼睛」傾聽寶寶的「聲音」,你就會發現寶寶其實是非常好理解的。
唯有愛與傾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導語:孩子期望我們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是有價值的。他們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安全感的,是被深深的、無條件的愛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