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的一生,輸在「哭窮」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專家建議:給孩子富足感才能建立正確財富觀

前幾天聽到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媽媽介紹說,她家的生活條件不是太好,所以對女兒小玉要求嚴格,幾乎沒有零花錢。

有一天,媽媽在給上初三的小玉整理衣服時,發現口袋裡有1000元錢和一張酒店門卡。

媽媽很驚詫,立刻詢問了小玉。

原來小玉的同學過生日,其他同學都買了禮物,只有自己沒錢,買不了。

小玉很苦惱,便和網友訴說。

這位網友說,陪自己一個晚上就可以給她1000元,單純的小玉答應了,拿到了錢和房門卡,只是還沒來得及去就被媽媽發現了,這個發現太及時了。

1000元就把自己給賣了,在小玉的心裡,自己是如此不值錢。

講起這件事是在一節父母課堂上,主講老師沉默感慨地對大家說:「孩子的這種感覺從哪裡來?自然是父母帶給她的。

一個家庭再貧窮,十元八元也能拿得出來。

女兒有了為難的事,不是和媽媽商量,而是和網友傾訴,小玉認為在媽媽心裡錢比女兒重要,和媽媽說也沒有什麼作用,說不準還會被批評。

「這種感覺是孩子日積月累造成的,不是一朝一夕。

所以每一位家長都要反省自己,如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沉默說。

「為了給你報補習班,我每月的工資都所剩無幾了,你不好好學對得起誰?」

「我都好幾個月沒買過新衣服了,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嗎?咱們家的錢大部分都花在你身上了,你得珍惜啊!」

這樣的話語其實家長都不陌生,類似的話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就是隨口一說,希望能喚起孩子的責任感,卻不知道這樣做有可能在孩子敏感的內心裡埋下自卑的種子。

到底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大部分家長認為,當然是孩子重要,家長這麼說的目的不過是想幫助孩子建立節儉、感恩的心態而已。

可事實又如何呢?在一個家長訓練營里,有一位家長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位家長敘述說,自己從初中開始住在親戚家上學,有一年過年,並不富裕的爸爸給她寄了50元錢。

那個時候,一件衣服才幾元錢,50元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她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感覺,非常開心地拿著錢到商店裡選衣服,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驕傲的公主,這種富足的感覺一直陪伴著她。

讓你的孩子享受一次富足的感覺,並不難做到,而你也不會因此就破產了,是不是呢?另外一位家長就比較可憐了。

她說,從小母親就把錢管得很嚴,從來不給她零花錢,一提起「零花錢」這三個字就很傷感。

她說,那時自己口袋裡一分錢都沒有,非常自卑,不敢和同學們在一起玩,害怕同學知道實情會笑話她。

「孩子需要的不是富足,而是富足的感覺。

孩子希望被父母當作珍寶一樣重視。

而家長也大可不必談錢色變,為了防止孩子亂花錢而在金錢上對孩子嚴加管教。

」沉默老師說:「童年時金錢匱乏的人,反而在成年後容易在金錢上斤斤計較,過分吝嗇或過分貪婪。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金錢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對金錢應該是一種什麼態度。

家長適當給孩子零用錢,並放手讓孩子自由支配,尊重和關愛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有個安定的內心,這才是奠定他良好財富觀的基礎。

父母跟孩子哭窮,意味著什麼?

很多父母會跟孩子哭窮訴苦,希望孩子能夠變得節儉懂事,能夠知道家裡的難處。

但是,懂事的孩子,有時候真的很可憐。

- 01 -

我記得我小時候玩的最好的一位夥伴,他總是憂心忡忡地跟我們在一起玩。

因為他的媽媽總是跟他訴苦,說家裡沒錢了。

說爸爸掙的錢也不多,不能送他上大學的。

懂事的他覺得自己應該給家裡分憂,而不是給家裡增加負擔。

家務活樣樣能做,下河能捉魚,上山能砍柴,非常能幹。

他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說自己不想讀書了,反正家裡也沒錢供他讀書。

雖然他當時的成績考上大學是非常有希望的,老師們也是想辦法勸說挽留。

但是他很堅定地選擇退學,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就開始自己計劃自己的人生。

他說自己可以去學點技術,做個技術工人,他還說自己可以去打工,至少能夠幫家裡攢點錢……

於是,他沒參加高考,就退學了。

- 02 -

有人說:「底層放棄教育,中層焦慮教育,上層不玩普通教育。

這就是底層的宿命嗎?

至古以來就有,在每個時代都存在。

但是每個時代也會有不甘於命運安排的人,這些人就像石頭縫裡冒出來的野草一樣,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莫言在回憶自己的母親一文里提到:「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

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

」讓我感慨良多,因為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所以我一直是樂觀的,就算家裡真的窮,但是家人還是咬著牙支持我的夢想。

湊足我讀書的錢,一直供我讀書,後來就是靠著親戚的接濟和學校的獎學金讀了大學出來,到如今覺得當年的堅持是最正確地選擇,也感恩家人們的不放棄,不哭窮。

- 03 -

有一句叫「家會傷人」,真的如此。

很多父母將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綁在一起,好像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孩子。

這樣的孩子更苦。

一邊被父母的期待捧著,一邊被父母的訴苦壓著。

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為了給你報這個培訓班,我跟你爸爸已經基本掏空了錢包,有幾個月沒有去逛街了,你還不多考點分數回來,那你對得起我們嗎?」

「我們家就靠你了,你不努力。

我們這麼辛苦地活著也沒什麼意思。

「我就後悔生了你,沒有生你我就不會過得這麼辛苦。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是說說而已,但是在孩子敏感的心裡,可能就種下了種子,影響他一輩子。

有人認為貧窮是丟人的事情,想千方百計地掩蓋。

有的人則說: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應當由我自己去處理。

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是完全靠自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都需要外界的幫助。

跟孩子哭窮,和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的不易,二者完全是不一樣的。

前者可能讓孩子從內心感到自卑,因為生養的父母如此,自己的生活慘澹無光。

而自己去感受的,往往會有那股子「沒有傘的孩子努力奔跑」的勁兒,最後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

要知道,一味地對孩子哭窮,真的就能喚起孩子對你付出金錢而感到更加珍惜,更加努力嗎?其實並不會。

很多時候,父母的哭窮只會讓孩子變得憂心忡忡,嚴重的時候還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內心自卑而陰暗

不管家裡是多麼艱辛,都要讓他們的內心明亮晴朗。

《當幸福來敲門》里的黑人老爸克里斯,在自己事業不順、生活潦倒之際,沒有跟兒子說過一個苦字,而是教育兒子:不要灰心,要捍衛夢想

當他帶兒子在地鐵公共廁所過夜時,告訴兒子這是為了躲避恐龍進了山洞——地鐵站的衛生間。

在鋪著幾張紙的冰冷地板上,兒子在父親的懷裡沉沉睡去。

當有人敲門時,在裡面的加納把腳悄悄地抵住門,直到外面的人走開,這時,鏡頭顯示了加納的臉部特寫——一滴淚水流過他黝黑的臉頰。

它擊中了我內心最柔軟的位置,因為我們的孩子也曾經用那樣的姿勢在我們的懷裡入眠。

而我們也曾被生活折磨過。

可是再苦,也要微笑著告訴孩子:一切會好起來的,通過努力生活會變好的。

- 04 -

很多家庭並不是沒錢,而是父母想用窮養來鍛鍊孩子。

但是一個孩子整天為錢發愁,聽父母抱怨沒錢的日子沒法過,他能安心下來學**嗎?

特別是家有男孩子,很多父母說要窮養,讓他們多吃苦。

但是吃苦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讓孩子多承擔一些家務活,多去進行一些勤工儉學的活動;比如讓孩子受點挫折,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學會珍惜和感恩

這些不是哭窮能做到的,而需要父母以身作則地引導和孜孜不倦地教育。

在孩子的金錢教育上,讓他從小就明白「有光榮的勞動付出才有回報」。

金錢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品德教育

做父母的就是因為勞作不息,才能讓我們的小家滋潤,也讓他現在能夠開開心心、一心一意地生活、學**。

面對孩子,我們要告訴他們:「不管世事如何,爸爸媽媽都會保護好你,讓你上學,讓你好好生活,你完全不要擔心,因為爸爸媽媽能賺到錢,相信你長大了也能自己去掙錢。

富爸爸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爸媽通過智慧和勞動得到財富,如果你夠努力,也能通過奮鬥得到更多的財富!」

我們給予孩子愛的承諾,保證孩子內心的安定。

這樣,他們才會成長的更好。

聰明的父母父母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幫助孩子成為更好地自己,而不是向孩子哭窮,這才是智慧的愛。

父母哭窮對孩子的9大危害,第一點就傷了孩子!

在超市見到一對母子,小男孩4歲左右,看中了一個5塊錢的玩具,想要媽媽給他買。

媽媽瞪著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吼:「不買!又要花錢,錢是大風颳來的嗎?!」孩子被嚇壞了,呆愣在原地看著媽媽,大氣都不敢喘。

他不明白,為什麼前一秒還有說有笑的媽媽,此刻卻變成一個陌生的瘋子。

「沒錢,不買」,

「我們家裡很窮,買不起」,

「沒錢買菜了」,

「我們是窮人,爸媽上班很辛苦」....

有多少父母經常跟孩子說這樣的話?

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沒錢,而是父母希望用窮養來鍛鍊孩子,於是哭窮就成了這些父母的家常便飯。

或許你覺得這樣說,孩子會變得節儉、懂事。

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哭窮只會讓孩子變得憂心忡忡,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此帶來諸多的毛病:

一、父母哭窮,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父母哭窮,對大大咧咧的孩子來說,可能不受影響;但對心思細膩的孩子,卻如泰山壓頂般沉重,它讓一個孩童的內心變得貧瘠而自卑。

不敢買最新款的滑板車;不敢和小夥伴一起去冰激凌店;不敢借用別人的東西,怕萬一弄壞了還不起;每到需要花錢的時候就會想起父母的那些話:

「又亂花錢,錢的天上掉的嗎?」

「不會掙錢,倒是很會花錢嘛」

「我們家窮,不比XXX家,你別瞎攀比」

這些沉重的話語讓孩子一花錢就有負罪感,在本該天真無邪、探索世界的年紀,卻過早的學會用金錢考量一切。

雖然花錢大手大腳的敗家子不值得效仿,但讓孩子因貧窮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利。

家長的刻意「哭窮」,給了孩子超越年齡的壓力,孩子因此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摳門。

他們長大後對外界只敢說「好」、「可以」、「沒關係」。

他們經常討好別人,認真完成任務,規規矩矩生活,卻常常活不出自我。

為此,在培養孩子金錢觀念的過程中,怎麼掌握一個度,便是做父母的智慧。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克制孩子亂花錢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在金錢上有安全感,確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二、父母哭窮,讓孩子敏感脆弱

貧窮的種子一旦種在心裡,會讓人變得非常敏感。

任何與金錢有關的事,都會上升到對自尊的挑戰,於是他們不肯接受別人請客,也不願接受真心的幫助,他們害怕別人是因為自己窮才這樣做;甚至去商場銷售員一個無心的眼神,都能夠刺激到心中那根窮的神經線和自尊心。

也許從小被人嘲笑太多次,他們總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即使穿上西裝領帶,也總是有被人關注的不自在感,顯得非常拘束。

這一切就像是得了一種如影隨形的病,由父母的言行植入到孩子的心中,從此揮之不去。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也有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孩子難翻身!孩子處在壓力的環境下,對周圍的人和事也會變得異常敏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這種心理壓力會阻礙智力發展,影響學習成績,最明顯的影響是抑制探索世界的求知慾。

三、父母哭窮,會讓孩子丟失了格局

我之前給幾個不同的孩子補過課,我發現有個孩子為了節省來回12塊的地鐵錢,會花2小時走路到我家,下課後再走回去;我曾對他這樣是把學習的時間浪費在走路上,但是孩子回答:「媽媽說不讓我亂花錢,要勤儉節約。

而另一位孩子是怎麼幹的?他為了將1小時的路程節省至20分鐘,不惜花20塊錢打的士。

我問他你這樣花錢媽媽知道嗎?他說這是媽媽讓他這麼做的,早點回去,早點寫完作業,晚上也可以早點睡覺。

父母的一念之間,讓孩子對事情的認識差之千里。

這就是格局!

父母哭窮,孩子可能會為了節省幾毛幾分,將時間花在一些並不能讓自己增值的東西上面,失去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世界,當然各方面都比別人落下一大截。

四、父母哭窮,讓孩子過上打折的人生

對孩子哭窮,往往還沒如願培養出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就先傳輸給孩子兩個錯誤的邏輯:

邏輯一:貴的東西不要買,我們沒錢買不起。

邏輯二:買廉價的商品就代表節省。

所以孩子在成人後,只懂得廉價就是王道,而不懂辨別商品的真正價值,沒有性價比的概念。

而那些廉價的商品質量不高,導致他們的購買頻率提高,又陷入一個「買廉價商品,短期損壞,繼續買廉價商品」的死循環。

永遠過著打折的人生。

五、父母哭窮,培養出了孩子的奴性

愛哭窮的父母,會在無形中用金錢來控制孩子: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給你買XXX了啊!」

只需一句話,孩子變乖乖服軟。

父母們得意於這把金錢的武器真好用,專治孩子各種不聽話,卻不知道這樣的話像是戴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

只要掌握了咒語,誰都可以念。

「你不好好加班,這個月的績效就別拿了!」當老闆這樣說。

「你敢和我鬧離婚,讓你一分錢都拿不到!」當出軌的老公這樣說。

「你不幫我做假帳,公司的股東名單里就把你除名!」當合夥開公司的朋友這樣說。

父母刻意的哭窮,孩子更加重視金錢的重要性,從而為人所利用。

更讓孩子離小時候那個正直善良、勇敢陽光的自己越來越遠了。

六、父母哭窮,扼殺孩子的撒嬌

重情重義的孩子會時刻記得父母的話,「我們家裡很窮,要節省」,於是他們變得越來越懂事,正是印證了那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這樣的孩子最怕聽到一句就是媽媽說「你真不懂事呀!」

很多從小就懂事的人,想起童年裡的喜歡卻沒買到的那個心愛之物,都覺得遺憾又心酸。

那可能是一個新款的隨身聽,或許是一個精美的文具盒,或者是一塊其他小夥伴都買得起的小麵包....也許成年後,他們都實現了這些當年的小小心愿,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份得到的欣喜已大打折扣了。

當被問及,為什麼當初不向父母開口要時,他們的回答往往是,

「我覺得我說了他們也不會給我買的」,

「我覺得我沒有理由增加他們的負擔」,

所以就連孩子們專有的權利——撒嬌打滾、霸道哭鬧,都不願用一下。

七、父母哭窮,讓孩子精力分散影響學習

「為了給你報班補習,老爸老媽起早貪黑只差沒賣腎了,你再不好好讀書對得起我們嗎?」

這些話聽多了,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貧富差距,陷入金錢困擾,體驗沒錢的滋味,還怎麼專心學習?

上個月江西贛州一15歲少年,在水庫邊選擇自殺。

他寫給他爸爸媽媽的遺書中,字字是血。

遺書的開篇就道出了他為什麼自殺:

老爸老媽,我死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成績差的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的,我也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

其實,我從留級的那一年就開始想死了,但我捨不得你們....

家長看完唏噓不已,一個終日憂心忡忡的孩子,他能有精力去好好讀書、研究學問嗎?

八、父母哭窮,讓孩子一切向「錢」看

父母哭窮會傳遞給孩子一個觀念,貧窮=百事哀,於是孩子為了快樂、為了物慾、為了尊嚴....變得一切向錢看。

有些人為了掙錢拚命工作,不懂愛惜自己的身體。

結果前三十年用命賺錢,後三十年花錢買命。

有些女孩為了掙錢,變成拜金主義,不懂愛惜自己的清譽。

等有一天後悔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早已失去許多珍貴的東西。

有些官員為了斂財,不惜觸犯法律。

損害國家利益的同時,自己鋃鐺下獄。

更有人即使真的擁有了很多金錢,還是無法獲得他想要的快樂,因為他不懂真正讓生活更為輕鬆和快樂的,是人心。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

」否則物質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惟利是圖、處處追逐金錢,都是小時候窮怕了導致的後果。

九、父母哭窮,讓孩子失去成功的機會

莫言的母親從不對孩子哭窮,莫言在回憶自己的母親一文里提到:

「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

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

後來,莫言成了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被全世界讀者所喜愛。

即使真窮,也不哭窮,能養出世界級優秀作家的母親,一定是用愛、用心、用樂觀澆灌著孩子的心靈長大。

還記得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嗎,窮困潦倒的黑人克里斯,即使帶著孩子流浪街頭睡公廁,從頭到尾也沒有對孩子哭過窮,硬是為兒子撐起了一片朗朗晴空。

不論你是真窮還是裝窮,也不論你的目的是想教育孩子懂事還是節儉,都不應該通過「哭窮」的方式為孩子天空籠罩一片陰雲!

是的,我們既應該讓孩子懂得勞動光榮和生活不易,也應該保持他們內心的適度寬裕。

因為「有錢」的孩子,才能放眼看世界!

父母該不該向孩子「哭窮」 ?

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窮好嗎?父母的哭窮對孩子有什麼不利的影響,父母的哭窮也會讓孩子輸在哭窮上嗎?作為父母怎麼在孩子面前表現好呢?

1 不是危言聳聽!別讓孩子的一生,輸在「哭窮」上

前兩天,和樓下媽媽聊天的時候,她非常自豪的說:「只要在孩子面前哭哭窮,他就不會亂要東西,現在我的兒子去超市都特別乖,從來不會亂拿。

」對於這種想法,我真的不敢苟同,因為這種自以為非常正確的育兒方式,很可能會讓孩子的人生走上一條彎路。

說起來,我小時候也被「哭窮」過。

記得上初中那會,好多同學都買了「文曲星」,自己也想要一部,而老媽給的回覆是:「這東西這麼貴,看起來也沒什麼用,咱們家沒這個閒錢買它!」高中那會流行隨身聽,但是也被家長以「經濟情況不好」而拒絕。

自此我也開始變得自覺起來,涉及到錢的事,也不再隨意向家人提要求。

就算是學校或老師要求買的教輔多了,自己也會推掉一些,除非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硬著頭皮討要。

現在回頭看看,其實家人也沒有窮到真的都買不起,不過是他們不想你亂花錢,又懶得給你講道理,就拿「窮」來搪塞一切。

孩子很多想要的東西有些確實可有可無,但是哭窮這種做法只會將一種名為「窮」的思想不斷給灌輸孩子,並對其一生都有影響。

2 曾經在醫院裡,遇到一個病友,她跟我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從小就為錢所困,不僅被窮壓得抬不起頭來,人生每一個岔路口的選擇也深受貧窮的影響,最終走上了一條辛苦多倍的道路。

我小升初時,本來有一個直接上本地重點中學的機會,但是年紀還小的我以為那所中學學費高昂,考慮到家庭情況,便決定不去。

老師幾次讓我叫家長到學校面談,都被我拒絕了,最後只是上了一個普通但是有很多補助的中學。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其實那所來重點中學給了我免費升學政策的,只是因為家庭困難,我連問都沒有細問,就這麼錯過了更好的學習機會。

高考後填志願時,我的成績可上港大金融系,但是港大公費的名額有限,如果上不了公費的,就會自動掉檔到自費名單中,自費可能面臨幾十萬的學費。

如果沒進自費名單,就只能上本二了。

當時我有信心上港大,但是沒有十足的把握進公費名單,為了斷絕掏幾十萬學費的可能性,最後我選擇了一個更穩妥又適合自己當時經濟能力的學校。

但等4年畢業後我才猛然發現,同屆港大金融系畢業出來的學生,正好迎來了受金融危機衝擊後處於復甦時期的金融業,以他們的收入水平,根本不會將當年那區區幾十萬的學費放在眼裡。

而我因為太想要錢了,畢業後自然選擇的也是是辛苦一點但是收入較多的工作。

之後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病倒了,現在看病住院一下就把我前面幾年辛苦攢下來的錢全花光了。

有人說,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就是這些因為貧窮桎梏導致的一次又一次糟糕的判斷,才使這個病友本可以走得越來越輕鬆的人生路,變得滿布荊棘。

3 別總在孩子面前哭窮!

故事中病友遺憾是家庭的實際情況所致,現實逼得人無可奈何也就罷了,但是又有多少家庭,正打著激勵鍛鍊孩子的旗號,在向孩子哭窮,讓他們那本該明媚的成長時光蒙上了塵,陷入敏感與自卑當中。

那麼哭窮具體對孩子都有哪些影響呢?

1.孩子內心不安定

在育兒理念上,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不應該一味滿足,但是粗暴的以「窮」為藉口完全拒絕,就是另一個錯誤的極端了。

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里卻飽受金錢困擾,實在對他們不公平,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容易變得自卑,產生不安定感。

2.判斷力下降

孩子因為窮的心理設定,會影響其做出最佳判斷。

有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太累或是太窮都會使人變得匱乏,窮人的注意力會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最終導致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這也許就是人們會覺得「窮人短視」的一大原因,眼前的事情都疲以應付了,如何顧得了更遠的事情。

所以,家長激勵孩子上進的方法有多種,但是營造一種「咱們家窮,所以你得努力奮鬥」氛圍並不可取。

就算家庭真的是不富裕,你也可以告訴孩子實情,但是對孩子的決定表示支持,只要這一決定是認真而又慎重的。

這樣孩子不僅不會有不安定感,還能自信有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決定。

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與孩子「談錢「,是作為父母的我們繞不開的教育課題。

聰明的人應該腦里有錢,而不是心裡有錢,而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錢之外。

而現實中,孩子對於「錢」的認識,很多是這樣的,我們舉幾個例子:

在商場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看中一個幾塊錢的玩具,想要媽媽給他買,媽媽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媽媽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除了給你上學,只夠每個月的生活費,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孩子被嚇,大氣不敢喘,難以理解為什麼媽媽在前一秒還笑容滿面,此刻卻變成了一個陌生的瘋子。

某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是「家裡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

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穿親戚穿剩的舊衣服,玩別人玩膩了送出的玩具,靠哪個親戚發善心給孩子一點零花錢。

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內心對錢充滿渴望。

某父母毫不顧忌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金錢的憂慮,哪怕在飯桌上也可以因為錢的支配吵架,肆無忌憚地宣揚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錢是這個家的主要內容,而孩子的童年記憶也充滿了錢的味道。

以上幾個事例,可以說是中國家庭中的常見場景。

很多家長也並無意識到自己日常中的這些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教育,只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這個太貴,所以不買」、「家裡很窮,所以不買」、「家裡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掙錢不容易,爸媽上班很辛苦」……

或許有些父母會以為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會懂得節儉和懂事。

不否認孩子是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因為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力占據了大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歷史上很多大貪官都是小時候窮怕了導致的後果。

如大名鼎鼎的大貪官和珅,雖是將門之後,但幼年喪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貧寒,在這樣的成長環境,物質上的渴望一直無法滿足,所以造就了後來瘋狂的和珅。

經濟上被嚴格管制,物質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惟利是圖、處處追逐金錢,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人生。

不信?

那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某位被窮養長大的高級白領,手上存款不低於60萬,她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從06年開始勸她買房,當時首付8萬就可擁有深圳市中心的小戶型商品房,但她就是沒勇氣從那60萬的存款中拿出8萬來獲得自己的房子,而如今哪怕把60萬都拿出來,也不夠那套房的首付。

每次花錢出去旅遊的時候,被朋友拉去買護膚品的時候,喝一杯30多塊錢星巴克的時候......她都處在一種很痛苦的狀態,她覺得自己這樣花錢是罪大惡極。

她就是如此,即使憑藉自己的勞動賺到錢,也無法安心享受。

某位小伙從小就被灌輸,掙錢不易,要節約,要艱苦樸素,他從一名牌大學畢業後,與另一位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競爭一份工作,結果普通大學的畢業生被錄取。

小伙不解,問面試官,面試官告訴小伙,說:「因為你要的工資太低了,由此可看,你不夠自信,我們不敢招一位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

」帶著物質匱乏感走入社會的他,總覺得能有一份可以溫飽的工作就可以了,不敢再有其他奢求,總覺得那些高薪輕鬆的工作,應該值得更優秀出色的人,而他不配。

某位IT工程師就是因為被父母從小到大經濟上嚴格管制的「窮養」,長大後的他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

現在30多歲,月入4萬,不捨得給自己買件超100塊的衣服,不捨得花錢去旅遊,不捨得給父母換套好點的房子……,生活品質奇差,且對未來的規劃毫無魄力,因為他不會花錢,只懂存錢。

這幾個悲催的小故事,故事背後的家境也許並不都是貧窮的,但有一點絕對是共通的,就是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有著「貧窮的思維」。

從小被灌輸貧窮觀的結果,往往是孩子特別在乎錢,哪怕長大後有錢,也會很摳門,以致出來社會後交際受阻。

因為小時候長期處於貧窮和窘迫,長大了很難有安全感。

唯一能讓他有安全感的,就是存摺上的數字不斷往上漲。

他們常擁有這樣的邏輯:

一、貴的東西不要買,沒錢買不起。

二、買廉價的商品就代表節省。

所以他們只能擁有廉價的商品,不懂辨別商品的真正價值。

而那些廉價的商品質量不高,導致他們的購買頻率提高,又陷入一個「買廉價商品,短期損壞,繼續買廉價商品」的死循環。

如果去這些人的家裡,總會發現某個角落堆滿了玲琅滿目的雜品,因為他們購買的東西非常容易損壞,而壞掉了又捨不得丟掉,總想著哪一天還能用,或者可以送給別人,可是常常別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裡,越堆越多。

最深受影響的就在於,居住在這樣環境裡的孩子,以及每天受著貧窮價值薰陶的他們的下一代們。

曾在北方一城讀書,在南方長大的自己特別害怕坐汽車從學校郊區出市里,因車費的收取分路段,每趟車上總會有乘客因幾毛或一兩塊車費大吵大鬧,甚至要動手,他們的爭執總讓我緊張和費解。

後來,我知道,在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和三年自然災害的他們,錢,就像一種信仰,在他們的意識里根深蒂固,不允許別人對自己口袋的錢有一點怠慢和含糊。

但因那地方又比較閉塞,大多沒有接受到改革開放的洗禮,所以,貧窮的思維與眼光,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很執著地傳承著,錢控制著他們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你的孩子長大了,會為了兩塊錢想不開,潑婦罵街,或大打出手,你覺得丟臉,你一定要記得,那不是孩子的錯,那是你花了好多年用窮觀念「培養」出來的。

如果你的孩子長大了並娶了媳婦,會因為媳婦一年中共花了2000買衣服護膚品而大發雷霆,並思考要不要離婚,請不要怪他吝嗇或氣魄小,他只是繼承了你的節儉。

「貧窮」的思維就像一種遺產,如沒有摒棄,無論我們的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記在孩子人生的戶頭上。

那麼,如何跟孩子談錢?

其實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並不完全是由於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即使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過分地跟孩子強調金錢的來之不易或者大人處處對金錢執著,甚至將金錢的維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麼孩子的內心也是不能富足起來的。

教育專家認為,家長跟孩子談錢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反思:

一個孩子問家長:「爸爸,我們有錢嗎?」

美國爸爸回答說:「我有,你沒有,你想有錢要自己想辦法掙。

中國爸爸說:「我有的是錢,等你長大了,錢都是你的。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於是,兩個孩子收穫了不同的人生,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奧秘。

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

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我們只能下次再買。

告訴孩子,這個商品有比較複雜的性能,適合更大一點的孩子玩,所以等你再長大一點,我們就可以買這個商品。

不要告訴孩子,家裡沒有錢,只能靠你了,你要好好上學,才能賺錢養家。

詢問孩子,你喜歡什麼,為什麼。

詢問孩子,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為你做什麼。

不要告訴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不用你管。

告訴孩子,要勞逸結合,只有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持長久的學習。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

規定好零花錢的應用範圍,比如告知孩子,以後想要買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買單了。

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合理理財,還應該教他們如何「給予」,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體現在幫助他人上。

教育本來就是和窮富沒有關係的事情。

我們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負擔,僅是為了讓他自食其力,撐起他自己的天空。

只要不給孩子灌輸「窮」觀念,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即使生活不富足,孩子們也同樣能愉快地成長,成年後也可以足夠自信和勇氣。

(稿源:綜合《呼和浩特日報》、辣媽育兒常識、親親寶貝網、安親寶、搖籃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