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這樣"逗」孩子時,爸媽一定要說"NO"!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這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

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

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

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案例1

一次在餐館吃飯,看到一群大人逗一個孩子。

首先是孩子爸爸指著他的一位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

由於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於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籤!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麼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

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

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

顯然他心裡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

對於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於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

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並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並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裡,不說話。

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麼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於「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案例2

因為親戚不當的「逗」,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後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麼時候說這話的。

曉曉說,是家裡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

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她該是多麼的恐懼和不安啊。

難怪這幾個月里,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

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

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後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案例3

經常有家長諮詢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麼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比如,一位媽媽反應,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

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

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

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願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

然後,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說:不行!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

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

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

他生氣的打人家。

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

拿了我就要打。

然後有親戚說,你這麼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願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

換成是我,我也很煩。

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

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的很!」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

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

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

可能是礙於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於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槓上了。

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

媽媽的態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礎上。

孩子得到了什麼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那麼,家長在孩子被「逗」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

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上面的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

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並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

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

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麼逗他的孩子,大多數人會識趣的打住。

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逗孩子,那麼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後再跟親友溝通。

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麼面對別人的「逗」。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尾語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並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別人這樣逗你孩子時,請立刻制止他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於 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有的家長意識到這一點,有的家長...

別再這樣逗我家孩子!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