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出孝子」?NO!懲戒不等於體罰,支十招管教妙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語云: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棍棒底下出來的都是孝子嗎?

家長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


「不打不成器。

「棍棒下面出孝子。

「孩子就是屬破車的,一天不敲打也不行。

「老子打孩子,天經地義。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而美國調查發現,經常挨父母打的孩子,其智商測試分數往往不佳。

研究人員對2歲至9歲的孩子進行了抽樣調查。

在調查中,他們將被調查的孩子分成兩個年齡組:甲組的年齡在2歲至4歲之間。

乙組的年齡在5歲至9歲之間。

研究人員先後分兩次對這些孩子的智商進行測試,時間相隔4年。

結果發現,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的成績要低於不挨打的孩子,在2歲至4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後者低5分。

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研究者表示,許多人或許認為,「棍棒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激勵作用,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他解釋說,父母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身心創傷,會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產生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孩子表現欠佳,認知能力難以得到發揮。

長期體罰抑制智力發育

俗話說:「3歲定終生。

」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在生命早期就逐漸形成了,這也會在無形中影響他們將來的學識多寡、事業發展,甚至健康狀況。

  北京慧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認為,孩子的智商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

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暴力恐怖的環境中,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當然就更談不上智商的良好發展。

  對於長期體罰影響孩子智商這一研究結果,資深國家心理諮詢師荀焱也表示比較贊同,她補充說,大腦左右半球雖然具有不同功能,但兩半球是協同工作的。

孩子受到責罰,負責空間知覺、情緒、藝術欣賞等功能的右半球就會處於緊張、壓抑和恐懼的狀態中,這樣勢必影響左半球的功能,而左半球又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數字運算和邏輯推理,長此以往,容易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抑制作用。

  事實上,對於平時打屁股之類比較輕的體罰,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肌肉、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

同時,也有可能使孩子腎臟和身高受到影響。

  而較早前已有日本科學家研究表明,長期被體罰可能導致兒童腦萎縮。

研究發現,對於體罰時間超過三年的兒童,其大腦中與感情和決策能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內側部分平均要比未受體罰者小19.1%,與注意力相關的扣帶前回以及與認知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背外側部分,分別要小16.9%和14.5%。

對於犯錯誤的孩子,家長可參考以下原則進行教育。

懲罰不是體罰

懲罰孩子必要要以尊重為前提,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

因此家長可以選擇懲罰孩子背唐詩、為家裡做一件好事等來激發孩子向上的心理。

懲罰行為而非結果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成績沒有考好就懲罰孩子,而這樣只會讓孩子得到一個不好的觀念,認為只要是好成績就不會被懲罰,因此就通過不好的途徑的到好的成績避免懲罰,繼而陷入惡性的循環。

暴力給孩子們都帶來了些什麼?1.生理創傷

要知道大人的攻擊力遠超於孩子身體的承受能力。

有些家長生氣之後往往抬手就開始打小孩,如孩子認錯態度良好則罷,如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

很多家庭悲劇就是這麼產生的。

2.心理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

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

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

3、恐懼感: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

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

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干,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

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6、暴力性:經常挨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由於怕挨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挨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後可發展為仇恨父母。

由此可見,不管是什麼程度的打和罵(輕微的、溫和的,偶爾的、經常性的)都會誤導孩子。

另外,其實家長自己也不知道,作為一種懲罰方式,打孩子只能將錯誤行為變成「地下行為」:孩子在父母面前裝作很聽話,再背後行事。

因此,打孩子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效果。

教育孩子難道就只能打罵嗎?

懲罰要堅決

如果家長制定了懲罰的措施,就一定要兌現。

不然孩子就會認為家長是雷聲大雨點小,從而降低懲罰的教育效果。

懲罰要明確

懲罰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因此在懲罰前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懲罰他。

懲罰後,最好強化一次,確認一下孩子是否記住了自己錯在哪裡。

 對「懲戒教育」誤讀,害苦了一代又一代人。

  首先聲明,本節只談教育問題,不談法律問題。

如果你覺得懲戒教育有違背法律的地方,你就可以不涉及這個話題。

免得到時候你說,我聽大力老師說的,把大力老師整成了教唆犯。

  我講懲戒教育,不是叫你去打孩子。

  那懲戒教育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就是打孩子,就是簡單的一打了之呢?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教育。

  古時候對教育的研究不像現在這麼深透,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教育流派,當然對人權啊什麼的,也沒有現在這麼尊重,至少口頭上沒有,所以,教育孩子更多的採用「打」的方式,「打」就成了當時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用「打」呢?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人作為動物,本能之一就是「趨利避害」,也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

這是本能。

  挨打就是一種痛苦,為了不挨打,所以就要改掉毛病。

  兩害相較取其輕,當挨打的痛苦超過了別的痛苦的時候,為了逃避挨打,只好聽話,選擇另一個事情做。

這就是懲戒教育的原理。

  懲戒教育就是利用了人性的這個規律,達到教育孩子,遵守規則,養成習慣的目的。

-01-

懲戒教育就是拖過來就打嗎

  後人曲解了古人對「打」的意思。

  古人的「打」,不是用巴掌扇,用腳踹,更不是隨手拿過一個物件如笤帚疙瘩、衣服架子、鉛筆盒子、課本等,而是有專門的懲戒工具:戒尺、杖、家法之類。

  而且也不是隨手就打,而是按照家規、家法、私塾規矩等,犯了哪一條,打幾下。

  那麼借鑑古人,我們今天的懲戒教育應該怎麼做?

  實行懲戒教育,必須先立規矩。

  規矩就是根本大法,有了根本大法,實行懲戒教育才有法可依、執法有據、才不會隨意懲戒、才不會把懲戒當成發泄情緒的手段、才不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才不會傷害親子關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所以,立規矩,是懲戒教育的前提。

  沒有規矩,就很有可能把懲戒變成隨意性執法,家長高興了就放過去,不高興就劈頭蓋臉一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到底對還是不對?很茫然!

  因為沒有規矩,沒有事先的約定,孩子就會覺得委屈,就會降低對家長的信任度,甚至對家長的懲戒心生怨恨。

  很容易變成破罐子破摔,越懲戒反而越厲害,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管用,屢教不改!

  所以,在沒有制定好規矩之前,不要實行懲戒教育。

那麼規矩怎麼制定呢?制定什麼呢?

  可以就孩子的日常行為制定規矩:比如起床時間、吃飯規矩、做哪些家務、自己的哪些東西自己整理、收拾自己的房間、睡覺時間等。

  也可以就某件事情制定規矩,比如玩手機規矩:周一到周五幾點到幾點玩,周末幾點到幾點玩。

手機里哪些內容可以玩。

  比如學習:每天幾點到幾點是閱讀時間,幾點到幾點是預習時間,每門課的作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等。

  制定規矩,必須注意,規矩裡面一定要有關於懲戒的具體規定。

  比如,早上賴床一分鐘,懲戒幾下。

沒有整理房間,懲戒幾下。

到點沒有主動上交手機,懲戒幾下;預習沒有做,懲戒幾下。

  懲戒的內容要具體、清楚、好操作,讓孩子一看就知道:我犯了哪一條,按規定懲戒幾下。

-02-

制定規矩的內容要科學,要遵循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

  規矩既要體現愛,也要尊重孩子的成長,還要保證規矩的可執行性。

  一開始可以先就某一件事情制定規矩,簡單、明白、好操作,一是一二是二,不模稜兩可。

  比如先制定一個手機使用的規矩,也不用那麼複雜,先從使用時間和使用內容上定個規矩。

  比如: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學以後、吃完飯以前,可以玩一會手機。

吃完晚飯以後開始做作業、預習、課外閱讀。

  晚上9點30以前完成所有事項以後(作業、預習、閱讀、洗刷、家務),可以玩手機。

但10點30分(定上鬧鐘),大點的孩子(尤其是那些迷戀嚴重的孩子)可以適當延長一下,比如到11點。

  到點,必須把手機主動上交。

不主動上交,明天停止玩一天。

如果連續2次不主動上交,停止玩一周,同時懲戒手心(屁股)3下。

  如果發現瀏覽黃色信息,懲戒5下,停止玩手機一周。

  先制定這個簡單的規定。

沒有原因,沒有理由。

如果想玩手機,就必須執行這個規定。

  我們是法定監護人,我們必須擔負起這個職責,必須制定這個規矩,而且嚴格執行這個規矩。

  同意就按這個辦,玩手機就合法化,合法化的前提是必須按規矩,按規矩才能合法化,不按規矩、不承認這個規矩,抗拒這個規矩,那對不起,你就不能玩手機,這不是家長和你對話,這是你的法定監護人在和你對話,在告訴你你必須接受這個規矩。

  規矩既要體現權威性,又要考慮合理性。

  比如玩手機,權威性就是必須按時間規定來,合理性就是違反了規定進行懲戒,要考慮到不能一下子就斷絕孩子的念想,以後再也不能玩了,沒收、摔了等等。

  因為你要長時間不讓玩,尤其是那些深度迷戀的孩子,他會想各種歪門邪道:逃學去網吧、騙錢買手機、搶錢買手機。

  或者跟老人要錢、跟親戚借錢,學會了騙人,撒謊,搶劫,逃學,這都是你懲戒手段的絕對化導致的:他看不到希望,所以就只好鋌而走險。

  懲戒教育是通過懲戒,讓他逃避更痛苦的,先放棄不太痛苦的,經常重複這一個放棄不太痛苦的動作,形成了習慣,就感覺不到痛苦了。

  所以,懲戒教育是無奈的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通過激發人的內在動力,不是靠自我能動性完成的。

  但懲戒教育很有效,立竿見影。

假如我們一方面懲戒,一方面注意引導,養成習慣,這就是比較理想的效果了。

-03-

懲戒教育只有「打」嗎

  可以是罰站、面壁思過、打板子等,不一定非得打。

  所以,家裡設置一個思過角落,很有必要。

  如果一定要通過打孩子來懲戒,注意,不能同手,不能抬手就打,抬腳就踢,而是要專門製作一個戒尺,執法工具。

按照規矩裡面規定的,打幾下,不能多,也不能少。

  這就叫執法要嚴,不能放過,也不能多打,嚴格按規定辦事。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長把「懲戒」當成了逼迫孩子認錯的手段,一邊打一邊問:「說,錯沒錯,錯在哪裡了?」「認識到錯誤沒有,不認錯就一直站著,直到知道錯了為止!」這叫刑訊逼供,不是懲戒教育。

  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認錯了,知道錯在哪裡了,就不用再定懲戒了,放棄懲罰。

  這也無助於孩子養成規則意識,甚至會變得世故圓滑,學會投機取巧。

因為做錯了沒關係,認個錯就躲過去了。

  所以,實施懲戒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必須是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真心悔改,願意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甘心情願接受懲罰。

  實施懲戒教育之前,要讓孩子重新學習一遍規定,或者家長宣讀一下規定,讓孩子知道,這是規矩在懲罰你,不是家長在懲罰你,戒尺就是家法。

  違反規定,家法不容。

  家長在懲戒的過程中,不能再嘮叨,也不用說:「叫你不聽話,叫你不守規矩。

回回不長記性,這回記住了嗎?」

  這些話都不要說,你一說,就容易帶著情緒,一帶情緒,懲戒的作用就被情緒帶跑偏了。

孩子就容易覺得委屈,甚至記恨。

親子關係就會受到傷害。

  家庭成員之間最好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一個執行懲戒,另一個過後來安慰一下。

並不是唱反調,一個要懲戒,一個不讓,這不行。

夫妻意見要統一,只是角色不一樣而已。

  最好是爸爸執法,媽媽過後來安慰一下。

也不用多說什麼,擁抱一下就好了。

如果打腫了,打破了,幫著消消毒消消腫。

  千萬別叨叨:「你看看,你不長記性,受苦了吧!」更不能:「你看你這個狠心的爸爸,怎麼下手這麼狠!」你這不是安慰,你這是種植仇恨呢!

  實在想說,就說:「看著很疼啊!媽媽心疼,爸爸也心疼啊,可是沒辦法啊,誰讓咱違反了規矩呢,以後我們可要注意了。

-04-

懲戒教育並不是對任何人都好使

  12歲以前的孩子,適當使用,有效果,不能常用。

  懲戒教育用好了,就是一次管一生,尤其是初次犯錯的孩子。

  用完一次,把戒尺往顯眼的地方一掛,起到威懾作用就行了。

就像過去皇上的尚方寶劍,是用來嚇唬人的。

如果天天用它來真的殺人,那還得了!

  所以,如果懲戒教育實施了一次,孩子還犯同樣的錯誤,那就別再實施了,那是因為不適合實施懲戒教育了,也就是越打越不管用了。

應該怎麼辦呢?

  亮點原則是對屢教不改孩子的靈丹妙藥。

  家長可以給孩子寫一封信《你是一個好孩子》。

  回顧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讓你感動的地方,那些善良的地方,孩子的亮點、特長、優秀的品質,舉例說明,你是一個好孩子。

重新喚回孩子的自我價值,重新啟發孩子的自我能動性。

  當孩子自我價值感增強了,想要改好,想要變好的時候,他才會願意改掉身上的缺點錯誤,才會願意接受別人的教育,甚至願意接受懲戒。

  最後,特彆強調一下。

  懲戒教育不是家長發泄憤怒的藉口和手段。

尤其是一邊打孩子一邊罵孩子:「看我今天不打死你!你這個混帳東西!老子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混蛋玩意!」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這不叫懲戒教育。

  所以,切記,懲戒教育不能帶有任何侮辱性的語言和動作,不能帶有任何否定孩子品性的語言。

  否則,不但起不到懲戒教育的作用,反而會極大地傷害到孩子。

  如果你實在把握不准,記住一條:規矩上說打幾下,就打幾下,一手拿著規矩,一手拿著戒尺。

少說話,或者不說話,直接打就是。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

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

知識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

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

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

建議爸爸媽媽們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專家建議,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

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

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

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

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

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

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犯錯了是在所難免的一味的暴力並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只會造成孩子更深的心理問題

在這裡小編教授一個小技巧

一分鐘懲罰法當孩子做錯事情以後0--20秒對人不對事,最大程度表現出你知道這件以後的震驚,傷心和失望。

21--40秒什麼話也不用說,只是用眼神盡情地傳遞你的傷心,憤怒,痛苦。

41--60秒用最煽情的話語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告訴他,你欣賞他,你為他感到驕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聽聽魯迅先生怎麼說

文/姬國君媽媽群里,80後母親土豆媽媽吐槽說:「剛剛土豆一眼沒看見,居然自己玩兒起了電源插銷,自己拿著插頭在往插座里插,還膨了火星,嚇死我了,二話沒說就是一通揍,氣的土豆哇哇大哭,現在想想又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