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告訴你什麼叫做有效陪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與孩子

文丨有養

熱播的《奇葩說 第五季》第三期的辯題非常有意思:



如果爸爸每周陪伴孩子的時間少於12個小時,就要被取消「爸爸」的稱號,你支持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道辯題最簡單的初衷:現實生活中,許多爸爸沒有盡到陪伴孩子的責任,所以有沒有可能,通過法律的限制,讓大家都能成為更稱職的爸爸。

分歧,從父母雙方看到這個辯題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就像持正方觀點,已經是媽媽的傅首爾,她提出的「均衡陪伴」觀點,相信是每個遭遇「喪偶式育兒」的媽媽,最被觸動的一點。




什麼是「均衡陪伴」?

爸爸的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爸爸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關係著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孩子需要父母雙方共同的陪伴,得到的才是均衡的愛。

關於「喪偶式育兒」,有養之前發過很多篇文章來分析,在這裡就不做更多的解讀了。

其實,這期節目最讓人驚艷的論點,是節目最後,作為導師的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總結的部分,他提出了一個概念:對孩子的「有效陪伴」。



薛兆豐教授先給大家舉了個例子: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預測過,100年後的人,每周只要工作15小時,就可以賺夠生活所需的錢。

88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們也的的確確,只需要工作15小時就可以達到當年凱恩斯說的那種生活標準,但我們卻沒有停手,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今天,有效的陪伴、有效的生活質量,早已不是當年的標準了。

所以,身處現代的父母,對於「有效陪伴」的標準也隨著時代的更迭發生了變化,陪孩子讀童話故事是一種陪伴;陪孩子去丹麥旅行是另一種陪伴。

但後者的花費絕對比前者高得多。

爸爸在外忙碌掙錢本沒有錯,他們是想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與人生的無限可能,但卻因為這個美好的願望,讓他們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對孩子的「有效陪伴」。



怎麼做才算有效陪伴呢?


保證基本陪伴時間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家長陪伴孩子的有效時間,「及格線」為每周21.2小時,遠遠不止節目中設定的12小時。

0-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親子陪伴尤其重要。

做遊戲也好、談話也好、通電話也好、視頻連線也罷,總之一定要花時間「陪伴」孩子,這段時間只屬於你們彼此。

許多父母會將物質滿足與陪伴劃等號,其實物質滿足只是能讓父母自己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愛的缺失。

真正全身心投入

很多父母認為陪伴就只是呆在孩子的身邊就好了,他們不管不顧孩子在幹什麼,專心致志地玩手機、看電視,這種與孩子之間的零互動,根本算不上有效陪伴。

一起搭過的積木、一起完成的畫作、一起看過的動畫片、一起大笑的場景,都會帶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只陪伴,不設限

不少父母喜歡設想孩子的未來,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事實上,你期望孩子成為某人,而孩子完全可能比某人更優秀一百倍。

「只陪伴,不設限」,為孩子營造自由的成長環境,才是父母該有的「姿勢」。

龍應台說:「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就過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段與我們漸行漸遠的過程,所以對孩子的陪伴,我們本就應該十分珍惜。

陪伴和陪著,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爸爸參與帶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前兩天聽朋友抱怨說:這年頭,當爸爸也太容易了,幾乎不管事啊!這叫什麼事,應聲「爸爸」這麼輕鬆,不公平! 聽完朋友說的話,也是深有體會,就像大洋、小盼他爸,大洋剛出生的時候不敢抱,甚至連這個角色轉...

《壹零後來了》本周一登陸上海教育電視台

走進萌娃世界,演繹親子情懷,端正育兒觀念,分享成長喜悅。7月13日起每周一、周二晚19:35,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指導、上海教育電視台和唯眾傳媒聯合製作、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學前教育信息部支持的 壹...

喪偶式育兒的根源在哪裡?

當第一眼看到此話題的時候,腦子裡突然一懵,有種不祥的感覺,後來才發現自己的理解有問題,是錯誤的。原來喪偶式育兒,原來是指父母都健在,只是有一方沒有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成長中來。而當我理解這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