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易,教育方式不對會影響到寶寶未來的身心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出生後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對是非觀念並不是很清楚,判斷不了什麼該接受什麼該拒絕,如果家長在寶寶面前不多加注意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寶寶心理的健康成長造成阻礙。

那麼家長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是不能在寶寶面前表現的呢?

1、避免呈現出消極的生活態度

成年人的世界裡煩惱有很多,父母很容易將外部接受到的壓力或消極情緒帶回家中,寶寶年紀還比較小,不適合過早接觸社會方面的事,如果爸媽平時回到家經常向寶寶傳遞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會讓寶寶心中容易產生不安,對未來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利影響。

聰明的家長懂得給寶寶製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氣氛,就算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也會在外面跟朋友排遣過後再回家,讓寶寶生活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中。

2、避免表達看法時的偏激

寶寶對於任何事物都是未知的,有一些想法過於偏激的爸媽,在交談過程中會用一些比較偏激的方式來表達,如果孩子經常受到這類表達方式的「薰陶」,對導致其將來的主觀意識也變得容易偏激,對寶寶的心理健康和對事物的認知都有負面影響。

家長在寶寶面前交談或討論時,要儘可能的用客觀的角度去評判或表達,讓他知道怎樣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才能更好的教育寶寶。

3、避免舉動或言行過於粗魯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處事不驚比較淡定,有些人卻容易激動,這類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容易發怒,通常會選擇比較粗魯的方式來發泄,謾罵或是動粗,這些行為如果被寶寶看到了,寶寶的弱小心靈會受到強烈的刺激,對家庭產生不安,容易造成心理陰影甚至懼怕父母。

既然當了家長就要對自己的身份負責,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寶寶一生,當出現不良情緒時選對正確的發泄方式很重要,至少不要在寶寶面前進行發泄。

4、過於追求完美而經常表達批評

寶寶年紀雖然小認知能力不成熟,但不代表他不具備這個能力,爸媽經常在寶寶面前批評事物或他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寶寶也變得過度追求完美,寶寶的年紀更應該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一味地苛求。

為了寶寶的身心健康,爸媽請不要對事物和他人表現的過於苛刻,去批判或抱怨,不妨用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給寶寶做一個榜樣。

映雪老師,一名兒科醫師,想諮詢有關備孕、孕期、親子教育問題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映雪育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警惕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5個原因

經常在公園超市看到孩子對著父母大吼大叫,發脾氣表達不滿,父母這邊則有的是一臉怒氣沖沖的樣子,大聲訓斥孩子甚至打罵;有的則是一臉無助的樣子。這樣的父母有著同樣的疑惑:這孩子咋這麼臭脾氣?管不了了咋...

寶寶愛「咬人」?如何去教導!

說起寶寶「咬人」是很多家長非常頭疼的事情。小編也不例外,女兒6歲了,兒子4歲,女兒比較文靜,兒子非常的調皮、好動,最鬱悶人的就是兒子動不動時常愛咬人,一家人都「深受其害」.....

寶寶愛咬人,可以從四個方面找原因

經常聽見媽媽很苦惱的說自己的孩子動不動就愛咬人,咬自己家裡人也就算了,重要的是愛咬別的小朋友。沒辦法,打了好幾次也沒什麼效果。現在都只有一個孩子,誰的孩子被咬一下都不得了。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

警惕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5個原因

經常在公園超市看到孩子對著父母大吼大叫,發脾氣表達不滿,父母這邊則有的是一臉怒氣沖沖的樣子,大聲訓斥孩子甚至打罵;有的則是一臉無助的樣子。這樣的父母有著同樣的疑惑:這孩子咋這麼臭脾氣?管不了了咋...

孩子為什麼總是對父母發脾氣,家長要看看!

經常在公園超市看到孩子對著父母大吼大叫,發脾氣表達不滿,父母這邊則有的是一臉怒氣沖沖的樣子,大聲訓斥孩子甚至打罵;有的則是一臉無助的樣子。這樣的父母有著同樣的疑惑:這孩子咋這麼臭脾氣?管不了了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