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總是玩手機,這3點建議一定要看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時候走在馬路上,看到家長不再是小心謹慎地看著孩子,而更多的是一手牽著孩子一手專心致志地拿著手機看個不停。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就是以前我們只是拿來打電話發簡訊的手機,如今甚至已經替代了孩子的地位,讓更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手機的奴隸,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
根據《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
有些父母因為白天的工作沒有做完不得已使用手機,但更多的是下班回到家後自身更願意「陪伴」手機,而不是孩子,有時候一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玩的開心,甚至也提供手機給孩子,有些小孩年紀才兩三歲,手機玩的比大人還熟呢。
-
首先,很多家長沒有學習的意識。
甚至很多人認為離開了校園之後就可以不用學習了,所以下班不玩手機不玩電腦不看電視還能做什麼?這才是造成整個家庭沒有學習氛圍的根源,出了社會真的不用學習嗎?
就像荀子所說的那樣:學無止境。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科學技術在飛躍。
在這個突飛猛進的現代社會裡,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不斷學習的精神,那麼就要落後與社會,不去學習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在激烈是競爭中永遠屬於劣勢地位,最後被社會所淘汰。
-
其次,忽視了榜樣的作用。
父母如果能夠時時、事事、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一言一行就會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效仿的榜樣,我們起到的示範作用是應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
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帶頭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
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的率先垂範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藝術,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藝術。
事實上,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中發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
古人云,上行下效。
存乎中,形於外。
檢驗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效,看看他的父母就能明了。
孩子從來是有樣學樣,父母喜歡做什麼孩子看到必定會學習效仿,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印刻本性。
一對只知貪玩偷懶的父母,孩子學到的當然只有好逸惡勞的惡習。
一對勤奮踏實上進的父母,孩子學到的必定是積極向上的態度。
一個有遠見有擔當的父母,一定會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這是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負責,也是對作為父母的身份的自持和自尊。
-
缺乏與孩子有效交流。
很多家長會覺得我陪在孩子身邊了,孩子寫作業我看電視或者刷朋友圈,這樣有關係嗎?
這樣並不是有效的陪伴。
有限的陪伴首先要保證每周基本陪伴時間,「及格線」為每周21.2小時。
有效陪伴還要求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全心全意,傾情融入,不可人在心不在。
在陪伴的過程中,要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並以他的需求為導向,為他的成長提供支持。
這世界上,最打動人心的愛叫「陪伴」,而不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這世界上,最事半功倍的教育叫「言傳身教」,而不是將你的各種惡習暴露在我眼前。
家長是身份,更是職業,是一種挑戰。
每周微課是專業的媽媽學習平台,每周邀請一名專業的育兒專家進行線上的輔導,現在有聲電台全部上線哦,在喜馬拉雅、荔枝FM平台搜索每周微課,就可以免費收聽哦!
別讓「手機爸媽」擱淺了孩子的童年
「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六一」前夕,北京東城區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發起這樣一個項目:每天回家,記錄家長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的時長。這份記錄讓很多家長汗顏,與孩子在一起的歡樂時光,竟在不知不覺之...
為什麼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看完你就明白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就是以前我們只是拿來打電話發簡訊的手機,如今甚至已經替代了孩子的地位,讓更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手機的奴隸,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01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在現在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