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會快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月,對於幼兒園新生和家長而言,又是一段哭天搶地如同生離死別的時期……

見過太多在教室門口偷偷抹淚、哭得比孩子還慘的家長。

我自己也曾走過那段無所適從的日子,現在回頭再看,即便哭泣,即使分離,孩子還是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而這段成長的陣痛期,也鑄成了他人生軌跡中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因為工作的關係,會接觸到大量的家長和孩子,很多孩子、家長和家庭都存在很多共性的問題,我挑出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希望能給新生家長們一些幫助,減少些許焦慮,度過這段特殊的時光。

先從家長的各種擔心說起吧。

1擔心孩子不會吃,吃不飽

餓了就吃,本是人的天性,往往有這類擔心的家長,孩子在家吃飯的習慣都不會太樂觀。

幼兒入園初期,因為生活環境變了,飯菜的口味變了,又帶有分離焦慮的情緒,飯量會相應減少,繼而出現體重下降的情況都太正常不過了,這時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沒吃飽是不是老師飯盛得太少?是不是老師沒有餵飯?會不會吃太慢被老師把碗收走了?……

男孩一恆,3歲之前奶奶都是把食物打成糊狀給他吃,結果一入園家長就傻了:孩子的咀嚼能力太差,拒絕一切成型的食物。

第一周,他除了喝水和吃一點爺爺從家帶來的食物,幾乎沒有碰任何其他東西。

第二周,爺爺坐不住了,拉著班裡的老師質問:為什麼一個星期了還是什麼都不吃?孩子瘦成這樣難道你們不會想辦法餵嗎?他不吃就給他看看手機看看電視啊?……各種指責排山倒海,老師萬般委屈,因為爺爺看不到廚房特地為孩子煮的軟麵條和老師因為想給孩子餵兩口湯而被咬傷的手……

關於吃,家長在提出一系列質疑之前,可以先自問幾個問題:孩子在家吃飯是不是條條框框太多,沒了吃飯的興趣?吃太慢就直接靠大人餵飯?為了讓孩子多吃幾口再多吃幾口,追著喂,開著電視喂,邊玩邊餵?是不是先把飯菜盛得滿滿的,孩子吃不完就直接給爸媽或倒掉?……

我一直認為,孩子身上存在的任何狀況,首先應該從家庭教育中找原因,而後才是老師家長相互配合去解決問題,這個順序不應該在孩子入園時就本末倒置。

上面案例中的男孩,在我們和他父母深入溝通後一個月,已經能正常進食,家長如釋重負,這得益於家庭及時地糾正以及家園的配合。

如果您希望孩子入園後在吃飯問題上儘快適應,以下幾點不妨參考

1、儘早讓孩子享受吃的樂趣,養成好的就餐習慣,定時定點定餐具,自己吃,自己收。

2、吃飯時不做其他事情,孩子有權選擇吃或不吃,但過了吃飯的時間就不再提供主餐。

3、主餐不好好吃,則不提供額外零食,直到下一頓主餐。

4、飯菜先盛少量,讓孩子自己感知飽和餓,碗裡吃完主動要求是否添加,不浪費糧食。

5、幼兒園飯菜要照顧大多數孩子的口味,一般比較清淡,家中飲食儘量以清淡為主。

6、規則一旦建立,就不要因為孩子挨一兩頓餓就輕易推翻。

溫柔且堅定地執行。

2無法獨立入睡或根本沒有午睡習慣

天天是個性格倔強的小女生,入園時媽媽和老師溝通最多的問題是:她完全不睡午覺。

媽媽在居委會工作,每天中午帶著天天值班,一直以來沒有養成午睡的習慣。

入園第一周,本身帶有分離焦慮情緒的天天,午睡時間連教室都不願意進,抱進去就尖叫大哭。

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休息,老師把她單獨帶到外面,但要求是安靜地玩,其他同學起床時,去教室給老師幫忙,她配合得不錯。

第二周,她開始樂意在午睡時間坐在自己的床上,但不讓老師脫衣服,不躺下。

老師依然要求安靜地玩。

就這麼坐著坐著,她開始打瞌睡了。

老師不脫衣服,讓她安然睡去,漸漸調整生物鐘。

第三周,天天開始漸入佳境,學著自己脫衣服,蓋上自己的被子,雖然入睡時間比其他孩子略長,但已經讓媽媽驚嘆不已。

其實睡覺和吃飯一樣,都是太過自然的事情了。

孩子午睡的習慣,從家庭延伸到學校,生物鐘需要調整,睡覺的習慣需要調整,這些都需要靠時間去完成。

還是幾點參考:

1、可能的話,在入園前一個月就開始調整,儘量和學校時間同步,可以幫孩子快速適應入園後的作息。

一個有經驗的老師會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而如何配合,則需要家長的智慧。

2、家長需要等待,配合老師調整孩子在家的入睡環境和時間。

尤其是起床時間,儘量提前。

3、部分天生少睡眠的孩子,無論如何都無法養成午睡習慣,那麼引導他午睡時間自己安靜玩耍。

4、如果既沒有午睡習慣,也無法安靜玩耍,那麼家長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你和老師的溝通次數可能會大幅增加。

3頻繁生病

大部分家長應該都見過兒科門診的盛況。

各種排隊檢查不說,打針輸液更是要幾個大人伺候著,一個抱娃,一個說學逗唱哄孩子,坐得不耐煩了還得撐著根衣叉出去晃一晃……所以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一病,全家遭殃。

確實,孩子生病,沒有哪個家長不揪心不心疼的。

入園以前,孩子生活在相對單純的環境,加上家長的護理幾乎是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生病的幾率還算正常。

一旦入園,孩子突然面對集體的環境,每天接觸大量的小孩,交叉感染的幾率陡增,外在的表現則是在入園後的一段時間裡頻繁生病。

這段頻繁生病的區間,可能是幾個月,可能是一學期,甚至可能是一年,但隨著進入中大班,他們無論從生病的次數,還是對疾病的反應強度,都會明顯降低。

這段時間裡,家長能做些什麼呢?

1

收斂自己焦慮的情緒

生病中的孩子本已百般難受,家長的焦慮只會讓他們的感受更加糟糕。

2

等待,耐心護理

每次生病都會讓體內抗體一點點增多,抵抗力一步步增強。

3

尊重你所選擇的學校和孩子的老師

就現在的普遍情況而言,公立幼兒園每班的人數大約在35-40,甚至更多,私立幼兒園大約在15-25,部分收費更高的可能更少,自然是孩子越少關注度越高。

面對幼兒園老師一對多的環境,護理不當可能是幼兒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

而決定孩子入學的幾大因素:距離近、教育理念新、教學質量過硬、硬體設施好、老師素質高、班級人數少、就讀費用低……幾乎沒有哪一所學校是能同時滿足家庭所有需求的。

我只能說,此事古難全。

選擇了就應該接受,改變環境永遠不是最佳的選擇,重要的是等待孩子去適應環境,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

4

良好溝通

老師是人,不是聖母瑪利亞,請給她們多一點理解。

在這裡有效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4人際交往

進入幼兒園,等於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孩子需要在這個小小的社會裡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技巧。

他們的性格、生活習慣都不盡相同,發生磕磕碰碰也實屬正常,畢竟在幼兒園不同於家裡,老師不可能一直盯著一個孩子。

於是常有不理解的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小摩擦而鬧得不可開交。

外在體現出來的,是孩子的人際交往中夾雜了太多家長價值觀的碰撞,他們反而失去了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短時間內看起來是孩子受到了保護,但從長遠看其實是不利的。

我們能做的,唯有少說,多觀察,多傾聽,不要剝奪了孩子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權利。

剛入園的孩子,新環境新老師,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讓他們產生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的金鑰匙,是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

家長要學會放開手、放寬心,和吃喝拉撒相比,更需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情緒,性格和習慣的培養,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再多一點時間去適應。

慢慢來,或許真的會快一點。

分離的痛,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只需靜待花開……

最後的補充:

1、文中均為真實案例,為保護個體隱私,孩子名字均屬化名。

2、孩子個體差異巨大,家長教育理念千差萬別,文中所有的觀點和建議都帶有我個人經驗和經歷的標籤,教育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只有趨於完美的理念,大家選取自己認為有用的即可。

更多育兒知識點擊下方對應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