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種修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上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表達自己。
今天,我們學習的主題就是「傾聽」。
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者需要讀懂對方說話的內容,了解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後給予反饋。
之所以要用一整個篇幅來講述傾聽的重要性,以及應該如何傾聽,是因為傾聽是一項很難掌握的技能,也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工具。
想要創造一個溝通的安全環境,讓對話暢通無阻地進行下去,不光需要雙方正確地表達,也需要彼此正確地傾聽。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共讀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的第三部分,建議讀完第86至118頁。
在開始閱讀之前,讓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你更願意選擇表達自己還是傾聽別人?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嗎?
無論是誰,都希望被關注,被傾聽,希望自己的感覺獲得共鳴。
而得到了滿足的人們,就會獲得安心感,進而漸漸敞開心扉。
傾聽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人們擁有更多的從容不迫與推己及人。
合格的傾聽者,都需要有這樣的想法:「我的觀點可能與你不同,你的想法我也不一定喜歡,但是我願意嘗試從你的出發點和立場去理解你。
」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感受與需求,這個要求給溝通過程增加了挑戰性。
但是我們通過傾聽,可以找到雙方共有的情感,這也會讓我們的自我表達更加容易。
當你受到攻擊和羞辱的時候,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進而因為惱怒或者害怕而無法進行傾聽。
盧森堡博士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無法平復內心的情緒,就需要暫時離開現場,通過與自己對話,或者向好友傾訴,來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平靜之後,再返回現場與對方交流。
為了明白對方在暴力言語背後的真正意圖,我們需要用心體會對方話,哪怕是斥責和嘲笑,我們也不能生氣或放棄。
當我們越是專注於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就越容易發現,那些指責和嘲諷可能都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
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傾聽的具體方法。
當你的朋友告訴你:「我昨天失業了,現在感覺好難受。
」你會如何應答呢?你是否會說:「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或者是說:「高興點,不用這麼難受。
」還是說:「這算不了什麼,你聽聽我的經歷……」這三種回答其實都會妨礙朋友繼續向你傾訴。
如果對方向我們表達痛苦與不安,我們常常會急於安慰對方、提出自己的建議,或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態度。
但是我們忽略了,傾聽意味著對方能夠充分地表達痛苦,我們需要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時候,朋友需要的是我們能夠了解他的困境,明白他痛苦的原因,所以我們急於採取行動,一味地安慰和建議,可能都不是朋友最想要的。
這也是「傾聽」與「理解、同情」之間的差異。
所以傾聽的第一步,就是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安慰,不要建議,不要否定,也不要同情,只是平靜地觀察和體會對方的境遇。
傾聽的第二步,就是給予反饋。
當我們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的時候,適當的反饋會讓對方了解談話的進度,並對我們的理解進行補充。
在給他人反饋的時候,語氣非常重要。
所以盧森堡博士建議我們採用疑問句的方法進行反饋,這樣對方會覺得我們是在盡力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下結論似的評判。
比如,「你覺得灰心嗎?你是希望得到我的肯定嗎?」
傾聽的第三步,就是保持關注。
我們需要持續性地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直到他們進行充分地表達。
那麼如何確定對方已經表達完畢了呢?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就會變得非常輕鬆,你也會感受到氣氛的放鬆。
有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好心情去傾聽別人,是因為自己也處在艱難的境地。
這時我們可以再次轉換為表達者,由對方向我們施以援手。
盧森堡博士相信,如果我們能夠直接表達我們的痛苦,那麼即使對方也處在痛苦之中,他們也能夠體會到我們的需要。
我們還有一種選擇,如果無法向外界傾訴,那麼我們就是做自己的傾聽者。
你可以更換自己所處的環境,留給自己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自言自語、寫日記,只要是用你覺得舒服的方式,都可以傾聽到內心的聲音。
親愛的有書書友,今天我們就將《非暴力溝通》的第三部分讀完了,你是否已經明白傾聽的重要性,並且知道該如何有效傾聽了呢?明天我們將品讀最後一個部分,也就是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場景。
今天文章的最後,我為大家送上一首小詩,來自於一位青年導演畢鑫業,希望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從傾聽中獲取認同與力量:
這是個喧囂的世界,
我從未覺得安靜過。
他的繁榮,他的昌盛,
帶給人們卻只是更多的疲憊,更多的抱怨。
於是我捂住雙耳,
不去聽他的疲憊,不去聽他的昌盛,
不去聽他的繁榮,也不去聽他的抱怨。
於是我以為我的世界安靜了。
只是這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人,
哪怕她不曾對我講過一言一語,
但我卻聽得見她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