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開發孩子智力的5個誤區,早了解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經常看到父母教很小的孩子認字、算數,還經常看到父母花大價錢給幾歲的孩子報各種班。
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父母很執迷,也很焦慮。
生怕比別人晚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可結果呢,孩子越學越厭學,越學越學不好。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也說,她參加了好幾個學校的親子座談,發現父母關心的問題都很相似:「我怎麼樣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記憶力訓練班有效嗎?」「有地方可以測IQ嗎?」……在中國,只要打出「智力開發」或「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廣告,就不怕做家長的不掏錢。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成才的期望普遍非常高,另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們不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
下面是洪蘭教授談到的智力開發5大誤區,所有父母都該了解。
誤區一:右腦開發,大腦還有90%需要開發
糾錯:「右腦開發」是個偽命題,幼兒的左右腦是同步發展的
「右腦開發」近些年很是時髦,可科學上根本沒有「右腦開發」這個事情。
我最近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破除「右腦開發」的謬論。
在上面的視頻中,我也主要聊了這個事情。
有一種說法,似乎得到了廣泛「認同」,那就是:左腦指揮右邊的肢體,右腦指揮左邊的肢體;反過來,左邊的肢體活動帶動右腦,右邊的肢體活動能強化左腦。
因為人們通常較少使用左手,所以會造成右腦不夠發達。
幼兒的腦是同步發展的,沒有右腦先啟動再帶動左腦的任何證據。
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的大:就算孩子幼時腦有損傷,通常正常的那邊腦也會把受傷的那邊腦的功能接收過來處理;即便是成年後才受傷,復健仍有相當的成效。
英國有一位小兒科醫生,追蹤了500名水腦症的兒童智力發展,直到他們30歲。
他發現只要損壞是漸進式的,對智力都沒有很大的影響。
這些孩子都能在社會上立足,自己養活自己。
其中兩個孩子很特別,一個智商達到130,另一個畢業於經濟系。
在解剖學上,兩隻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視野,右視野到左腦;兩隻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視野,左視野到右腦。
並非右眼到左腦,左眼到右腦。
所以叫孩子遮蓋一隻眼去啟發另一邊腦完全是無稽之談。
但是直到現在還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寫字、蓋住右眼來啟發右腦,完全不了解大腦是個合作無間的腦,只要中間的橋——胼胝體沒有被剪斷,信息的交換就是快速無礙的。
儘管研究證據歷歷在目,坊間卻仍然充斥著右腦開發、潛能開發的謬論。
想想看,孩子右手寫字就已經寫得不好看了,還叫他用左手寫;兩隻眼睛都近視看不清了,還叫他蓋住一隻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左手只能鍛鍊左手,無法鍛鍊右腦。
現在,還有不少人打著「科學」的招牌,圍繞大腦來設騙局。
很多人被告知,人的大腦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開發。
在科學上,到底有沒有「只用到10%的大腦,還有90%的潛能可以開發」這回事呢?
要反駁這個謬論非常簡單,因為腦造影的研究與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直接看到這個人在思考、記憶、說話、聽音樂時大腦的工作情形了。
實驗發現,盲人在摸讀盲文點字時,他的視覺皮質被觸覺召喚過去用了。
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視覺皮質就會開始改變,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
所以,大腦怎麼可能放任其餘90%不做事呢?
人的大腦重約三磅,占我們體重的2%,卻用到我們身體20%的能源。
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聽任其餘的90%閒著沒事幹的。
大腦的神經是「用進廢退」的,常用的區塊也會因此而增大,長久不用的地方會被挪作他用。
最重要的是,大腦不是頤養冗員的地方。
所以,絕對沒有「只用到10%的大腦」這回事。
美國心理學家丹倪斯頓曾經撰文批評這個謬論,他說:「凡那些告訴你大腦只用了10%的人,他們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腦的10%!」
誤區二:搶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糾錯:起跑早晚都能贏
不少家長們被誘導,產生一種普遍的共識:學習上的事越早越好。
尤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已「領先」一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輸掉人生,對不住孩子,所以趨之若鶩。
其實,在神經學上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回事,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
在我念書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生物教條,就是大腦的神經元死了後不會再生,不像皮膚的細胞會不停地代謝。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研究鳥類的比較心理學家發現,公鳥唱歌的神經元在秋天生育季節結束後就萎縮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會長出新的神經元來。
人類是從鳥類演化而來的,如果鳥是如此,那麼,人的神經元有再生的可能嗎?
雖然目前並不知道人類大腦的海馬回每天有多少新細胞誕生,但是從對成年老鼠的實驗中知道,每天有5000~10000個新細胞出生。
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老狗不能學新把戲」,我們終身都可以學習。
很重要的一點是,假如這隻成年老鼠努力學習新的東西,那麼它大腦中新生神經元的壽命就比較長,存留的細胞就越多。
所以,越是要求思考的作業,越能產生新細胞;大腦中保留的新神經元越多,他的學習成績也就越好。
美國最近有一個實驗,請大學生到實驗室來學雜技團的拋球。
先掃描一次大腦,然後讓他們練習到能同時拋接三個球,並達到持續一分鐘不落地才可以停止,這時再掃描一次大腦。
受試者回去休息三個月,不碰觸球,再回到實驗室來掃描一次大腦。
當實驗者把三張不同時期的大腦圖擺在一起作比較時,很明顯地看出:第二張圖的頂葉掌管空間運動的地方有些特別活化,血流量增多,區域變大;持續三個月不練習,那個地方又縮小了。
因為這些大學生已經超越了青春期,所以這個實驗很清楚地指出:人類大腦可以因外在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個成功的企業,它內部的機動性很大,會隨時因市場需求而調配人力。
現在看來,過去以為大腦過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變的觀念是錯的。
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腦。
所以家長真的不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爭先後,人生好似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贏。
你若在孩子早期給他超過年齡能夠承受的壓力,反倒容易導致孩子早早對很多東西失去興趣和慾望,可謂得不償失。
誤區三: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好才能成功
糾錯:不要迷信智力開發,而要培養他的群體生活智慧、想像力及創造力
歷史上許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絕頂聰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別人長處的人,也就是能靠領袖魅力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
相信很多人看《三國演義》時都會覺得劉備很窩囊,他的天下是「哭」出來的,但是他的領袖魅力使關公、張飛願為他賣命打天下。
他能知人善任,用諸葛亮為他治蜀,終於使他成為三分天下的一霸。
再看曹操,他的聰明才智遠不及楊修,連曹操自己都曾說過「吾智不及汝,乃覺三十里」,但是楊修最後還是死於曹操之手。
所以聰明不等於成功。
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質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
例如毅力、領袖能力等。
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開發,應該把孩子讀各種補習班的時間用來玩遊戲,去培養他的群體生活智慧、想像力及創造力。
我曾看過一個小男孩光是玩六顆報廢的電池就玩了一個下午,而且玩得不亦樂乎。
一會兒是火車過山洞,一會兒是飛機丟炸彈,想像力豐富極了。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力。
中國人過去「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觀念要改一改,因為背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21世紀的資源是腦力資源而不是自然資源,21世紀的競爭在創造力而不在記憶力!計算機的內存取代了人腦的記憶功能,把人腦的資源釋放出來,去做更高層次的整合、創新。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腦不需要花大錢去開發。
愛因斯坦的媽媽並沒有買這些昂貴的魔術方塊給他玩,他也拿到了諾貝爾獎。
千百萬年來,嬰兒都是在最自然的環境中生長,眼睛看到的是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聽到的是他將來要講的語言。
當他有健全的心智、快樂的人生觀時,任何挑戰他都能面對,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過來的,他們留給我們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寶藏。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也會健全地發展。
誤區四:學英語越早越好
糾錯:學英語不需要太焦慮,第二語言沒有關鍵期
孩子什麼時候學英語最好?很長時間裡,媒體都在熱烈討論幼兒全美語學習的問題,大部分家長主張越早學習越好,擔心孩子錯過學外語的關鍵期,以後說英語有口音。
有些家長雖不見得贊同,但是看到別人都這樣做了,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不得不跟進。
母語的學習的確有所謂的「關鍵期」,愈早愈好。
但第二語言的學習到現在還沒有看到支持關鍵期的證據。
史丹佛大學的憲次白田曾對「學第二語言有無關鍵期」做了詳細的研究,他最後的結論是:沒有。
他說,成年後再學第二語言,跟孩子時學習第二語言的表現並無差異。
第二語言的學習,基本上與母語是不同的機制。
法國的迪韓發現第一語言的大腦區域都在左邊,但是第二語言就很零亂,因每個人的經驗而不同。
他的8個受試者中,竟然找不到一個地方是有6個人都共同活化的。
一般來說,第一語言都在左腦處理,第二語言就轉到右腦去了,而且左腦活化的強度比右腦弱。
現在的研究都發現,第二語言的大腦處理位置,不是與他學習的年齡有關,而是與他使用這個語言的精純度有關。
以目前所有的研究看來,母語的學習是有敏感期的,技能的學習,如運動、樂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
敏感期的早晚,目前並無定論,大部分認為在青春期之前。
但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並沒有敏感期。
因為第一語言已把大腦中學習語言的機制啟動了,只有學得好不好的區別,沒有前面所說的學不會的問題了。
亞都飯店嚴長壽總裁,他沒讀過大學,沒專門學過英語,後來通過自學和工作中的應用,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
父母大可不必急著把還不會走路的孩子送去美語補習班,童年最重要的是遊戲,不是上課。
誤區五:學前強迫孩子認字
糾錯:真正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不是認字,而是心理詞彙
有研究發現,在學前被強迫認字的孩子,初入學時會表現得優於其他人。
到小學二年級時,在學校的表現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學習的態度上卻有顯著不同,他們比較被動,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
再往後,往往狀態更不如意。
其實,光是認得字是不夠的,必須先建立心理詞彙。
中文有很多詞語,從字面看不出它的意思,如光棍、風流等。
有時添加一個字又常常會改變原有詞的意思,如「天花」跟「天花板」。
雖然只多加一個「板」字,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天花板是什麼,即使這三個字他都認得也猜不出意思來。
省略一個字也是一樣,如「地理老師」跟「地理師」就不一樣。
因此中文學習不只是認字,更重要的是建立心理詞彙,而這個詞彙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對話,回答孩子無數的問題時不知不覺建立起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要閱讀給孩子聽的原因。
還要鼓勵他提問題,讓他打斷故事,因為讀書的目的本來就是在建立心理詞彙。
通過任何方式建立都可以,不一定只從書本上得到。
但太早或過分地驅策孩子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的自由意志。
在不過分的情況下,應該給他一點自由度讓他享受他的遊戲和童年。
孩子的時間其實不應該每一分鐘都被控制,家長必須留給孩子一點做白日夢的時間。
有想像力才有創造力,「自由聯想」是創造力很重要的一個來源。
科學上很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心思不被占據,可以自由聯想時,突然跑出來的。
「右腦開發」竟是場烏龍!腦科學的5項研究顛覆我們的認知!
經常看到父母教很小的孩子認字、算數,還經常看到父母花大價錢給幾歲的孩子報各種班。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父母很執迷,也很焦慮。生怕比別人晚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可結果呢,孩子越學越厭學,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