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虐待動物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具有暴力傾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5年10月12日《廣州日報》報導,廣東財經大學大二學生虐貓事件在網絡引起激烈討論。

10月8日,一段虐貓視頻被發布在網上。

已證實虐貓者之一是廣東財經大學的大二學生劉某。

視頻有80秒,學生劉某用熱鐵燙貓咪的下體和嘴巴,讓貓下油鍋,把貓的舌頭穿孔等,手段殘忍暴力。

視頻中配發的文字稱,事發地為廣東財經大學宿舍。

事發前,該校學生在寵物市場購買了一些貓,此後就用各種殘忍暴力手段將其虐待致死。

該視頻發布後,引來大量網友對虐貓行為的譴責。

其實這些年來學生虐待動物的事件並不少見,遠到2002年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案」,近到2015年4月2日,四川農業大學兩名學生當街虐殺小貓。

這些學生的虐待動物背後的心理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虐待動物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具有暴力傾向,甚至會殺人。

美國預防虐待兒童與動物科研項目的負責人阿爾考說,那些對虐待動物著迷的孩子實際上已經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

他認為暴力傾向會從人的幼年時期延續到成人時期。

該項目研究人員在對美國100名殺人犯進行採訪後得出結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幼年時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虐待過動物。

更有報告指出,那些曾經虐待過動物的個人,幾乎都支持體罰。

虐待動物的行為不僅對仁愛和慈悲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且可能會促使他們把對動物的暴力轉變為對其他人使用暴力,甚至這些施暴者很可能不會對這種暴力行為感到內疚,並且可能會再次發生這種暴力行為。

孩子為什麼會有虐待動物的行為?有一些可能是因為天生的遺傳因素,比如1993年心理學家發現,缺乏單胺氧化酶基因或單胺氧化酶活性低的男孩更容易有虐待或暴力行為。

還有很多孩子的虐待或暴力行為,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創傷所導致。

這些孩子小的時候要麼受到過父母的嚴厲管教,甚至是體罰,要麼其內心的負面情緒一向被父母所忽視。

當他們內心充滿憤怒卻又無處表達時,就可能通過虐待小動物宣洩心中的積壓的情緒。

家庭教育對避免孩子的暴虐行為有著重要作用,即使有些孩子先天攻擊性強,只要父母從小注意他們的心理健康,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及仁愛品質,孩子也能做到與環境和他人的和睦相處。

首先,在教養方式上,父母要避免獨裁型的教育風格,那些不傾聽孩子意見,不關注孩子心聲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他們心理受挫,潛意識裡積壓不滿和憤怒。

特別是經常被體罰的孩子,不僅容易被父母的暴力行為傷害身心,而且粗暴教育也給他們起到了負性的示範作用,這些孩子往往缺乏愛心,更具有攻擊性。

其次,父母要培養孩子情緒控制和疏導能力。

根據挫折攻擊理論,人在受到挫折時,往往會升起憤怒情緒,這種情緒會促使人做出破壞和攻擊行為。

很多孩子對動物的施虐行為,往往也是發泄心中鬱悶,緩解情緒的一種方式。

這就需要父母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合理表達和釋放自己內心不滿的情緒,比如當孩子哭泣時不要斥責,隨著他們的年齡的成長,可以學會通過冥想、運動等方式釋放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再次,父母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也稱為「共情,通情達理」,最早由人本主義大師羅傑斯提出。

按照羅傑斯的觀點,同理心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即能將心比心地感覺他人的情緒及感受,並將這種了解傳達給對方。

孩子的同理心與生俱來,但受後天的教育影響很大。

如果父母共情能力很強,能及時感受到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並積極做出回應,則他們就會逐漸地學會體貼和關愛他人的,生成仁愛品質,遠離暴虐之心。

本文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雲曉家庭教育(syxed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掌握4大心法,親子互動好,站在同一線!

教養好似打桌球,父母打好球,孩子就比較能把球接住,並打出好球,一來一往,方能成就一局局好球賽。當父母能學會用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愈來愈控制自己。ADHD專家提出教養4心法,幫父母練功,親...

美國家長教訓孩子會打屁股嗎?

一提到中美兒童教育對比,網絡上差不多是一邊倒地說美國教育更鼓勵獨立、自主,美國兒童多麼自由,法律是如何保護兒童的。甚至還有一些「留過洋」的,大談特談美國教育多麼優秀,反正就是中國的兒童教育一無是...

家長的哪些小毛病,容易慣出熊孩子?

Q:什麼是熊孩子?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正處於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