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哪些小毛病,容易慣出熊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Q:什麼是熊孩子?

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

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正處於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動作、語言或者情感上的表現其實是孩子所處階段的正常發育特徵。

但是,有些大一點的孩子真的不能單純的用不懂事來形容,而是性格已經出現了問題,如果不及時糾正,很容易造成一些惡劣的後果。

Q:熊孩子的典型特徵有哪些?

公共秩序缺乏型:小孩子的社會化程度相對較低,所以經常會出現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在別人家裡亂翻東西等行為,當出現這些行為時,就會給我們「熊」的感覺。

自我控制能力缺乏型:對於熊孩子來說,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有機會做出某種令自己快樂的行為,他們往往不願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獲得滿足。

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自私自利型:以自我中心,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很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也很少顧及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暴力型:部分孩子不會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便會出現自殘、暴力等行為。

Q:孩子變「熊」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家長和環境的影響。

孩子尚小,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成長的過程中都在模仿家長的行為。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發展,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時時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統的學習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識,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而不應該在發現孩子的毛病之後一味去批評、指責,這樣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不如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作出及時調整,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心發展環境。

Q:孩子很不聽話,多了很多次都不改該怎麼辦?

教育要循序漸進。

想要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絕不可急於求成,切不可因為孩子的出格舉動當眾嚴厲訓斥或體罰,應該將其帶到沒人的地方再進行耐心教育,語言和擁抱有時對安撫易怒孩子的神經有神奇效果。

孩子雖小但是自尊心很強,這對孩子的自尊心傷害至深,或許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

要想讓熊孩子真正有所轉變,需要平時長期的訓練。

Q:帶孩子逛商場,不給買玩具就大聲哭鬧該怎麼辦?

首先要把孩子帶到沒人的地方。

然後,蹲下來和孩子把不給他買玩具的原因講清楚,慢慢安撫孩子的情緒。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堅定自己的內心,樹立好規矩,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隨意答應孩子的要求。

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樹立規矩是很重要的做法。

為了使規矩的執行更加有效,家長必須保證規矩的一致性。

孩子犯錯誤後,你要立刻做出反應,這是保證規矩有效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Q: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該怎麼處理?

孩子的玩具被搶,這種情形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因為這給父母提供了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問題,解決衝突的最好機會。

孩子被欺負、玩具被搶之後:

首先,家長要與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內心是傷心的、委屈的、憤怒的還是不安的?然後讓孩子明白,父母在關愛他,當他們遇到危險時,父母會第一時間出來保護他。

然後,要耐心的安慰孩子,鼓勵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地害怕哭泣。

接著,學會鼓勵孩子們自己協調解決。

鼓勵孩子自己去和搶玩具的小朋友正確的溝通,要回自己的玩具。

最後,也要跟孩子講明白「搶玩具」的行為是不好的,別人搶了自己的玩具,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要回來,也要記住不能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要幫助孩子們明確物權的歸屬,懂得先徵得玩具的主人同意才能玩,捍衛自己物權的同時,也尊重他人的物權,學會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

Q: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一個人能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有同理心的孩子,通常能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同時還會做出有同理心的行為,跑過去安慰難過的小朋友,陪ta一起玩耍。

那麼,該怎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父母要有同理心。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需要爸媽先發揮自己的同理心,對孩子表達理解。

引導孩子表達他們的情緒。

引導孩子學會注意別人的情緒變化。

引導孩子做換位思考練習。

啟發孩子去產生一些共情行為。

Q:不讓孩子哭到底好不好?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在社會立足,從小就格外關注孩子的性格,所以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喜歡哭是軟弱的表現。

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他們有了情緒也需要找一個發泄口,但他們的語言能力無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發泄。

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阻止孩子哭,是止不住他內心的恐懼和害怕的。

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自己試著學會在不傷害別人、不傷害公共財務、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Q:面對「熊」孩子,家長們該怎麼有效引導呢?

1.弄清意圖

對於熊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行為本身不是重點,他們可能只是通過行為傳達某些觀點。

理清孩子的思維才能給出更好的教育及引導。

2.尊重孩子

父母應尊重孩子,習慣換位思考。

多多留心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有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給與表揚,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3.言傳身教

對於孩子的教育,大家經常說:「聽,會忘記。

看,會記住。

做,會理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身上很多隱性的優缺點都在無形的影響的孩子,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先要嚴於律己。

如果多去鼓勵孩子勇敢、獨立、自主的去面對這個世界,可以大大的減少父母缺點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只有培養孩子勇敢的去面對世界,有責任感,有擔當,未來孩子的人生才會充滿陽光和成功。

4.給孩子立個規矩

要給孩子立個規矩,讓他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這個意識在寶寶頭腦中紮下了根,就會成為他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律。

寶寶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展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6歲孩子教養問題大集合,推薦收藏

孩子長到三歲之後,父母們普遍反映孩子好帶多了,不會動不動就哭鬧了,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了,能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了……同時父母也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甚至還會...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看到3、4歲的孩子滿地打滾,撒潑,哭鬧,相信很多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都感到特別抓狂,感覺要被孩子弄瘋了,心裡感嘆,這娃娃整一個混世小魔王呀!其實呀,這是我們小寶貝的叛逆期來啦, 孩子在2-4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