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的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叛逆期這個詞,很多父母提起就頭大。

總覺得娃娃們似乎越來越難對付了。

脾氣還忒大。

一不順心就哭鬧,甚至撒潑打滾。

這個時候,到底該怎麼管呢?管多了好像不行,管少了好像也不行。

管多了就成了控制。

管少了那就是沒負上應該負的責任。

所以,在「管和不管」之間,父母如何拿捏其中的度?

跟大家舉一個小例子。

一個3歲的男孩子,要去幼兒園,他跟媽媽說好了,明天我要去開電梯的門,你千萬不要按。

到了第二天早上,媽媽早就忘了承諾,剛一進電梯,就按了電梯的按鈕。

那孩子就會哇哇大哭,因為媽媽完全忘了頭一天自己對孩子的承諾。

孩子這個時候就特別想堅持。

他頭天跟媽媽達成協議,自己要去按電梯的按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有力量的,是一個有用的孩子。

如果我們家長經常忽略掉我們所做的承諾,而剝奪了孩子這樣的行為權和他們的自由選擇權的話,孩子一定會有情緒。

這時,他們大哭或者小鬧,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也有的時候,我們和孩子之間並沒有約定。

我們只是習慣性地去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比如,你給孩子主動夾菜,這都可能讓孩子哭鬧起來,不依不饒。

說到底,也都是一個事:叛逆期的孩子們在要求自己的主權。

他們還那麼小,經常要頻繁體驗各種挫敗。

尤其當他們不被理解、無法獲得父母支持的時候,是那麼孤獨、無助。

他們需要的,就是父母的一些放權,給出一些空間,還有一些溫柔的支持。

並不是所有父母一開始就懂得這一點。

有時候,我們做錯了,干擾到了孩子希望自己做主的事情上,我們沒有辦法把場景重複一次,時光永遠無法倒流,我們這個時候只能去安撫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並且跟他道歉。

那麼,有的家長可能說,那孩子就是感覺特別擰,會發脾氣。

這個又怎麼辦呢?

其實,孩子在3歲的時候,他的語言發展能力並不完善,所以他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心裡很著急很焦慮,他就會發脾氣。

這個時候他通過他的發脾氣,他想反過來控制父母。

父母看到他的脾氣大發的時候,父母的情緒也會有激動,也會有發脾氣,也會有振蕩。

這個時候我們要不要跟隨孩子的脾氣一塊去振蕩?如果你也跟隨著它的脾氣而發怒,那你完完全全進入了孩子設計好的一個圈套。

我們說孩子非常聰明,他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他會通過發脾氣,通過他的肢體語言,通過他的大哭大鬧,甚至通過他躺在地上打滾,去試探父母的底線。

家長要做到的就是溫柔的堅持:你既定好的政策,或者你以前做的規則,建立了就不要輕易地改變。

比如,你對孩子說,我們去商店看到好看的玩具,我們只准買一個,這是我的孩子小時候我給他制定的規則。

我到後來一直遵守,並且我在每次去商場之前,就跟他打好招呼。

那孩子並沒有出現大哭大鬧,或者沒有滿足他的心意就在地上打滾的現象。

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的打滾感到特別難為情,就試著去滿足孩子。

那麼孩子一旦學習到這個模式和經驗,他覺得:只要我亂發脾氣,在地上打滾,媽媽就會來滿足我。

他就會記住,並且一再使用。

媽媽或者爸爸因為好面子,不斷就範,不斷妥協。

這樣下來,孩子的脾氣就會越發越大。

所以,如果孩子第一次你沒有講明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請你耐心地告訴他,告訴他:「媽媽可能沒有跟你講清楚,你現在真的很難受,媽媽理解。

你可以坐在這兒哭一會兒,但是我制定的原則要遵守,因為這是大家的規範。

但是媽媽會陪著你,陪著你情緒好起來,我們再走。

」其實你溫柔堅定的說出這些話,孩子是特別講理的。

他看到你堅定的眼神,看到你毫不妥協的氣勢,他會乖乖地抹掉眼淚跟你走的。

恰恰是好多的家長,每次孩子一在外面哭鬧的時候,家長就手足無措,每次都放低姿態妥協給孩子,回到家裡又特別痛苦不堪,去問該怎麼辦,去克服這些情況。

我覺得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當然是我們特別想要達到的一個環境和理想。

但真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些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是這樣看著他,守在他身邊,不去做太多的干擾,然後也不會激起我們內心的漣漪,就這樣平靜的對待他,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榜樣。

榜樣為什麼重要?

孩子們也並不想一再捲入情緒的漩渦里,每次都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他們的體驗其實也很糟糕。

但是,他們太小了,不會情緒管理的辦法。

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恰當引導。

需要父母的親自示範。

也有時候,家長朋友們仍然會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的脾氣會這麼大。

顯得還非常無辜。

這跟家庭內部教養態度不一有關。

由於我們的生活條件,包括我們還有老人,可能更多的我們家庭的中心都在養護一個孩子,難免對孩子產生一些嬌慣,加上兩代人教育觀念不同,所以孩子從中習得了如何去鑽空子,如何利用成人之間的矛盾或不一致,來為自己行為找藉口,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大人的態度、語氣語態一定要一致,才能對孩子的行為有一些幫助。

最後,再強調一點,那就是尊重。

孩子的事情,哪怕再小,只要引發了孩子情緒的波動,那就是大事。

我們需要充分看見孩子情緒背後的需要。

看見他們希望獨立自主的美好願望,並且有技巧地去引導孩子遵守一些日常行為規範。

比如,哪怕孩子穿衣服穿得慢,哪怕系的扣子是錯位的,哪怕把飯粒吃的滿桌子,我們都要給他這種環境激勵他鼓勵他。

凡是鍛鍊他生活技能的方面,我們都應該放手幫忙他,給他自由和空間的選擇的環境,讓他去完成。

如果,孩子做的是我們家長覺得不好的,比如他就是不喜歡洗澡,夏天他還是不喜歡洗澡,要知道夏天不洗澡身上很有味道,很臭,那怎麼辦呢?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有一些互動的遊戲。

比如說在浴缸里放一些玩具,塑料的小鴨,放一些好玩的粉色的洗刷的玩具,那些可以擦試身體的一些工具、香皂,這些東西都會吸引,讓孩子覺得洗澡是一個愉快的玩耍的過程。

的的確確有的孩子對水是有恐懼的,所以他們會不願意洗頭,怕肥皂泡沫會傷到眼睛。

大人要做到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放慢自己的腳步,試著跟孩子站在同一個頻道。

用3歲孩子所能看到的視覺視角,低姿態,跟他平等的對話。

這裡的低姿態不是說你要去討好你的孩子,而是你要跟他平視。

每個孩子的身高,他目光所及的範圍,是遠遠低於我們的。

我們內心的姿態要放低,找到跟孩子平視的感覺。

孩子可能真的會因為某一回肥皂泡沫刺激到眼睛,導致他因此習得:我下一次洗澡,或者我洗頭,或者我理髮的時候會讓我感到痛苦,所以我不願意。

成人可能會覺得太簡單,是太小的事情了。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哪怕很細碎很細小的痛苦感,都是他們的世界裡很真實、很重要、跟他們息息相關的大事件。

從這點說,孩子對他的生命是很尊重的,他們的體驗也非常敏銳。

他不願意讓自己的身體有稍微一點點的難受,所以他要反抗。

這是一件好事,不是嗎?

父母能做的,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化解孩子的恐懼。

可惜,絕大多數父母,早就忽略了這些我們兒時經歷過的同樣的恐懼。

我們會認為,這些細微末節都是微不足道的。

孩子怕黑、怕疼、怕被刺傷眼睛,對我們來說都是不重要的事。

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想讓孩子掌握規矩,掌握時間觀念。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在滿足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我們有工作去做,我們要掙錢,給孩子豐盛的物質環境,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特別細節的需要。

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想一想孩子此時此刻到底是要什麼呢?

當你再說孩子逆反的時候,你要蹲下來看看你的孩子,看看他沒有抹乾的眼淚。

摟摟他的小身體,問問他:

你很委屈對嗎?你委屈/難過,媽媽了解了。

你能跟我說說你的委屈/難過嗎?

當我們懷著一顆特別虔誠的心,和對孩子真誠的、不帶自我評判的愛,我們能夠了解到更多的真相。

正是因為有的時候我們腳步太快了,孩子的腳步是弱小的、細碎的,我們完完全全忘了孩子內心的感受的時候,我們才會覺得這個孩子的事特別多,孩子特別的逆反。

從這個角度說,所謂孩子逆反,不過是場美麗的誤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出現了逆反情緒 父母該怎麼辦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身邊已經做了父母的成年朋友們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聽話,做事情總是不聽父母的勸告,喜歡與父母對著做事情。比如,有些父母曾經說自己的孩子,回家後不寫作業,就知道看電視,還不...

Terrible Two: 孩子總是對著幹,媽媽怎麼辦?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家長們都會遇到的麻煩事:情景一:每次吃飯的時候,寶寶都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甚至把盤子碗和餐具也扔到地上。你說:「好好吃飯,別把吃的弄到地上!」這下,寶寶扔的更起勁了。情景二: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