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伴「欺負」 父母教孩子「打回去」錯在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幼兒園就像一個小型動物園,每天上演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戲碼,教室、活動室都是他們的戰場。

這話雖有幾分誇張,但也真實反映出,進入幼兒園或者學校後,與他人的衝突和矛盾是孩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學會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很重要。

但是,要是矛盾升級導致孩子受傷了呢?校園中欺負與被欺負,誰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遇上這種事情,可有時候,它就這麼發生了。

有媒體報導,近日杭州朱女士目睹兒子被玩伴「欺負」,下課後便攔下兒子玩伴,拿著兒子的手,朝男童頭部連打兩下。

此事引起網友熱議,母親回應稱「怕小孩子被踢壞掉了」,兒子玩伴家長則表示「我的孩子有錯我來教育」。

這條新聞在網上引來熱議,對朱女士拿著孩子手打回去的舉動,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有不少。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無法告訴孩子「打回去」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更不可能「以暴制暴」採用過激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一個錯誤的示範。

有時候小孩之間的打鬧,並不是像成年人想像得那麼嚴重。

小夥伴們前一秒還打的眼淚鼻涕橫飛呢,後一秒又一起玩玩具了。

最好的做法是當孩子們發生攻擊行為時,首先大人們要迅速介入,阻止孩子的行為,並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其次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覺得爸爸媽媽愛別人比愛自己多?是別人無理的冒犯?還是因為始終沒有人注意到自己的不舒服?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觸動了孩子的情緒。

接下來,針對這個原因和孩子討論,除了用攻擊的方式外,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告訴他們手不是用來推人的,雙手可以洗手,拍手,畫畫,來一個愛的抱抱~

最後,真誠地道歉,握手言和。

如果老師或孩子的家長積極配合,事情就會圓滿解決。

但是如果沒有大人們的合理幫助,任由「攻擊者」情緒驅使,不受懲罰,反倒是老實孩子被欺負,這更是不對的。

保護他們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跟孩子把這件事情說開,幫助孩子理解他遭遇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懷和幫助。

孩子之間的矛盾要及時給一個「公道」,待孩子平靜後,要以理服人。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之間的爭執,需要家長和老師扮演「裁判」角色。

但很多成年人卻習慣於「和稀泥」的解決方式,動手打人的孩子沒有得到懲罰,挨打的孩子也沒有感受到公正。

其實,偶發的衝突永遠不可避免,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家長和老師可以在發生衝突後第一時間站出來,阻止事態擴大的同時,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抓住機會教會孩子正確的處事方式。

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明白有成年人來公平地「獎優罰劣」。

自己不必「以暴制暴」,便會越來越理性地面對衝突和爭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挨欺負,要不要幫著打回去?

事件:近日杭州朱女士目睹兒子被玩伴「欺負」,下課後便攔下兒子玩伴,拿著兒子的手,朝男童頭部連打兩下。此事引起網友熱議,母親回應稱「怕小孩子被踢壞掉了」,兒子玩伴家長則表示「我的孩子有錯我來教育」...

如果孩子被打了,父母該怎麼辦?

開學剛兩天,一位媽媽便向我傾訴:「寶寶在幼兒園被同學抓傷了手,兩條血印。雖然老師也跟我解釋了事情的經過,也向我道歉,可是我心裡總是不舒服。孩子被打,我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這位媽媽的疑問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