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教、七分等——我的育兒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寫在前面:這是一年多前寫的一篇小文,現在看來,雖不全面,但還符合我的育兒理想,放到這裡與更多家長朋友們分享。

三分教、七分等是我放在微信簽名檔的一句話,前面還有一句:教育是留白的藝術。

之所以欣賞這句話,其實也表達了我對育兒的自我警醒和自我要求,即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成長軌跡和夢想方向,家長不要焦慮,不要與別的小孩比,也不要和自己內心的期待較勁,陪伴、接納自己的小孩。

可能因為我自己8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上面有兩個姐姐,隱隱覺得自己的童年有遺憾和不安全感,故對王朔說的養女感言印象很深吧,他說:育兒需要民主與自由,大人不是「偉光正」(偉大光榮正確)的化身。

給自己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包容和安全感。

將來不需要孩子來養自己,孩子給予的快樂早超出養兒的錢了。

女兒帶來的快樂是他過去費盡心機也不曾得到的,與之相比,為了養育她所花的金錢根本微不足道。

他更提出:許多父母拚命要求孩子,說什麼要贏在起跑線上,把孩子訓練成一個賺錢機器,這就叫成功,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其實是想自己將來老了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能有個靠山,說白了就是自私,為著自己的未來能有保障,而去罵孩子打孩子逼孩子考好成績,無情地剝奪孩子的快樂。

也是因為這樣吧,王朔在自己養育女兒的過程中,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女兒能快樂度過一生,他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是: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個詞兒了,什麼成功,不就是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長大後女兒的獨立,讓王朔非常驕傲,他說:「我從未對女兒要求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但是她一路走來,真的成為了我最希望她成為的那種女性: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安妮寶貝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和其女的關係——獨立、互相欣賞,她女兒不接觸聲光電影的ipad,喜歡靜靜的手工、閱讀和畫畫,喜歡和她一起逛街買健康的食物。

回歸自然、回歸簡單安靜的生活也是我想給予女兒的吧。

但做得還不夠。

作家龍應台育兒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看看他兒子筆下的媽媽吧:「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

琴彈得不好,泳游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

』因為我記得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有強迫你哦。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樣的『拔河』,母親卻依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

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

』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是她教了我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對於現象如何敏銳靜觀。

「當然最多、最鮮明的記憶,還是那些溫馨甜美的時光。

周末,一整晚上我們三人圍在床上一起朗讀、講故事,整個晚上。

從安徒生童話、希臘神話到傳統的中國民間故事,從花木蘭到三國演義。

我們的視野地平線簡直是一種無限寬闊的開展……」

從她孩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多麼可愛多麼豐富的媽媽啊。

我常常壓力山大,應與飛魚小朋友一同成長,也常常自我解嘲,我就是我,我就是飛魚小朋友的媽媽,做好我自己就夠了,呵呵。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封面上的句子: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你有沒有被它打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