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長故事|一百個規矩,比不上一句寬容的話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

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

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很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小和尚羞愧難當,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違犯寺規越牆而出。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小和尚聽到老禪師話後的心情。

在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以後再敢頂嘴,就別吃飯了!」「下次再考這麼點分數,玩具全部沒收!」「這麼晚才回家,下次別想出去玩了!」

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家長心目中的要求時,大多數家長往往選擇用負面的語言來打擊、訓斥孩子,同時立下各種規矩,想以此讓孩子長教訓。

然而久而久之,這些規矩不但毫無成效,還嚴重影響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註:這裡並非意指給孩子立規矩不好,而是探討用何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更有效。

)當家長苦惱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難管教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是不是自己本身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有問題。

父母嚴厲的訓斥,緊張、高壓的家庭環境,會嚴重打壓孩子改錯、成長的積極性。

而父母的寬容,平等、友好、自覺自愿的氛圍,會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寬鬆的成長空間。

01.用耐心接納孩子的壞脾氣很多孩子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喜歡發脾氣,企圖以此來換取大人的注意和妥協。

其實我們觀察下來,往往急脾氣、壞脾氣的孩子,他們的家長比孩子還要急。

琪琪媽媽就是個「急脾氣」,工作中處理起事情來雷厲風行,生活中也毫不遜色。

一天吃早飯時,琪琪看到阿姨端上來的飯菜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便開始發脾氣說:「你做的飯真難吃,沒有一個是我喜歡的!」媽媽見狀,心裡的火噌一下子就上來了,對著琪琪就是一頓好訓:你怎麼這麼沒規矩,這都是誰教你的,你自己不做飯還挑三揀四的,再挑早飯就別吃了!琪琪「哇」的一聲就哭了,對著媽媽喊「你是壞人!」爸爸也很生氣,抱怨媽媽一大早就和孩子吵。

最後,這頓早飯誰也沒吃好。

上班的路上,琪琪媽媽想起諮詢師講到的「靜能生慧」,告訴自己先冷靜下來,稍後和老師進行了溝通,再次意識到是問題出於自己太急了。

那天媽媽反思了很久,打算回家後向琪琪正式道歉。

沒想到,琪琪聽後竟然抱住媽媽說,媽媽我愛你。

媽媽也摟著女兒說,寶貝,媽媽也愛你,但是今天早上你對阿姨說話的方式不禮貌,媽媽才生氣的,你看媽媽批評你的時候你也難過對不對,阿姨辛辛苦苦為咱們做早飯,聽到的卻是批評,你說阿姨難過嗎?琪琪點了點頭,說「媽媽我錯了,一會我就去給阿姨道歉」。

看到孩子轉變這麼快,媽媽很欣慰:「寶貝長大了,懂事了,下次想吃什麼,我們提前告訴阿姨,這樣阿姨就知道了,你說對嗎?」果然,第二天吃早餐的時候,琪琪的表現非常好,看到不喜歡吃的東西,也很平和地告訴阿姨她想吃什麼,沒有再發脾氣。

媽媽感慨說,看來自己遇事不急了,變得包容了,孩子也會跟著你改變,以後要用更多的耐心去接納孩子的壞脾氣!孩子任性、淘氣,不懂禮貌,可能只是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如果父母試圖用訓斥、暴力強行將其掰正,往往會適得其反,並讓孩子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很多孩子並非不懂事,而是父母缺乏足夠的耐心來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沒有給到孩子改變的機會和勇氣。

02.用愛堅持找快樂大志經常和媽媽鬧彆扭,爸爸為此事擔心了很久,最近用「找一」的方式,全家找回了久違的快樂。

(註:「找一」是快樂營「尋的思維」的理念之一,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去外圍、抓核心。

)一天大志和媽媽因為一點小事,倆人又槓上了。

媽媽氣沖沖地和爸爸說,你來管吧!爸爸趕緊過去調節。

一開始爸爸說話的聲音有點大,大志乾脆選擇不理會,爸爸意識到後降低了聲音說:「爸爸不是要批評你,爸爸是想和你一起把快樂找回來。

」大志這才開始回應。

爸爸說,咱們每個人都想快樂對不對,那咱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找快樂」,守住這個「一」。

經過爸爸耐心的引導,大志告訴爸爸,從媽媽接他回家到吃完晚飯,他和媽媽都是快樂的,但是後來媽媽讓他玩十分鐘,快到時間的時候他就不快樂了。

大志委屈地說,這時候媽媽還很大聲地跟他說話,對他很不禮貌,他就更不開心了。

爸爸耐心地問大志,那媽媽為什麼大聲和你說話呢?大志低著頭小聲地說,是因為媽媽在跟他說話時,他沒理媽媽。

問題順利找到了。

爸爸接著和大志說,媽媽工作了一天,是不是很辛苦?媽媽和你說話,你不理媽媽是不是也不禮貌啦?大志說是的,於是爸爸鼓勵大志先跟媽媽道個歉,媽媽看到大志主動道歉很是感動,也表示剛才不應該發脾氣。

就這樣,一家人重新找回了快樂。

不得不佩服大志爸爸的耐心。

每一位家長都渴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但是,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我們是忙著情緒先行,批評教育,把問題嚴重化,向負向軌道運轉;還是就事論事,和孩子「找一」,分析、探討,向著積極解決問題的軌道上運轉呢?相信大志爸爸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03.我的鼓勵,是孩子成長的契機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被老師批評,一般家長是回家後繼續批評教育,還是幫孩子跳出情緒,理智地幫孩子進行分析、判斷?一天,軒軒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一頓。

一是因為上課為趕作業沒有認真聽講,二是收拾書包的速度慢,影響了放學的時間。

老師給軒軒媽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表示如果持續下去,軒軒會養成散漫的學習習慣,對今後的學業不利。

媽媽表示,其實當她知道孩子趕作業這件事時,心裡還是有點竊喜的,因為很長時間都是她在催促孩子,現在孩子竟然能自願自發地加快速度,其實還是有進步的,只不過沒有用對地方。

因此媽媽在接到軒軒後,並沒有一上來就進行批評,而是首先滿足了孩子吃的需要。

軒軒看到自己做錯事竟然沒挨批評,感到很意外,覺得媽媽對他很好,心情放鬆了許多。

於是媽媽趁機建議,回家後做一個思維導圖來分析一下今天的事情,然後制定改進措施,軒軒欣然接受,回家後整項工作順利完成,而且沒有一點牴觸情緒。

看到孩子的轉變,媽媽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不做批評孩子的助手,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渴望進步,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和理解。

孩子淘氣、犯錯的時候,其實正是最好的成長契機。

如果家長只會一味地批評教育,立規矩,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還可能錯過一次成長的絕佳機會。

好孩子不是打罵、訓斥出來的,家長不應該依仗自己的身份,把懲罰作為一種教育孩子的特權;當然,更不是鼓勵家長放任孩子犯錯,不分場合地夸捧,而是要慧眼辨識孩子的表現,化訓斥、指責為溫柔的鼓勵。

因為溫和友善,永遠比憤怒暴力更有力量。

這個世界原本沒有天生的好孩子。

如果家長能把改變的焦點放到自己身上,提升自己的執教能力,才不會輕易地用情緒和規矩來懲罰孩子,讓孩子成長的更輕鬆,更快樂!

以上都是發生在我們「六力班」里的真實故事,「六力班」是我們對參加快樂營【六力少年培養工程】的家人們親昵的稱呼。

家長們因《六力家長智慧》的課堂而相聚於此,並在生髮智慧的路上相互鼓勵,結伴而行,你願意加入我們智慧家長的隊伍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