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孩子固執任性的行為,可能是父母不當教育方式造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不好管教,真的是這樣嗎?

昨天我們發表了文章《兩個真實育兒案例:壞脾氣的小孩,是我們親手養出來的》,引發了很多朋友的評論。

比如:

  • 不要總說孩子脾氣不好,什麼的?不是娘胎裡帶出來的,就是看著家長養成的。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應出家長的脾氣,性格,教養等等。

    所以家長們,想孩子好,就改改自己的脾氣,臭毛病……

  • ……平時也忍不住發脾氣,總是指責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行,看到不按自己指令來的孩子,心裡總有一股怒火……溫和對待,可能更有效果,自己也不喜歡無休止的嘮叨,唉,就怕明天繼續是吼娃媽媽,修養不夠。

  • 我的脾氣比較壞,我老公的脾氣很好,有耐心。

    我女兒受我老公的影響比較大。

    偶爾也會發脾氣,但一會就好了。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父母的情緒問題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甚至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育兒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修行。

爸爸媽媽們在育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和借鑑他人的經驗和教訓,才能更好地成長為對孩子成長有益的好爸爸媽媽。

比如最近上演的真人秀《媽媽是超人》,我們就能從各位媽媽跟孩子的互動中看到自己跟孩子交往中的不足。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馬雅舒的育兒過程:

馬雅舒是一位焦慮媽媽的代表:很愛孩子,同時很怕孩子在成長中出意外差錯,對於孩子的事十分關心,見不得孩子哭鬧和傷心,故而常常面對孩子時容易沒有底線和原則。

也因此她在跟孩子的互動中,就常常是一開始強勢,繼而退讓,最後被動割地賠款。

而孩子呢,很聰明,同時也很容易焦慮,很任性也容易撒潑。

在馬雅舒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常常看到她時刻關注著孩子,她的口頭禪就是,「不行」、「不要」「不許」。

對於她的話,孩子的反應是什麼,媽媽的話充為耳旁風,壓根不理媽媽,自己想要做什麼依然決然地去做去碰去摸去玩。

目的和願望達不到怎麼辦?會撒嬌賣萌、哭鬧發脾氣、在地上打滾,甚至打人撒謊。

關於孩子的脾氣大任性,馬雅舒很無奈,表示孩子認定的東西父母無法改變,甚至孩子的性格里有這樣一股子勁兒,很任性、固執。


其實,正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反應,因為孩子知道媽媽的套路,也知道媽媽最終一定會妥協,只要自己足夠堅持。

也因此,孩子越來脾氣越大,越來越固執任性。

因為她是在跟媽媽博弈。

怎麼辦?媽媽是孩子問題的根源,當然媽媽也是打開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

我們要看到:孩子一定要從小立規矩!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好品格,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從孩子2歲左右開始,他們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初步具備了判斷能力;也已經知道「我想做什麼」,「媽媽要求我做什麼」,父母就需要準備給孩子立規矩了。

▇ 先學會表揚,再去立規矩

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表揚孩子。

除了說「不」,我們還需要多表揚和鼓勵,如要鼓勵孩子積極的探索行為,要讓孩子有機會去探索;同時要看到孩子好的表現,多表揚。

這樣父母才能儘可能多地爭取到孩子的配合,而不是對抗。

表揚孩子時,要注意表揚具體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個行為,千萬不要泛泛的表揚。

比如,你可以說:「寶貝,你的笑容很讓人感動,以後要多笑哦!」而不要說:「寶貝,你真漂亮!」

當我們想要讓孩子參與我們立下的規則,並想讓他去執行時,家長應在孩子做的過程當中給孩子以肯定的表揚。

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父母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最好能先爭取到孩子的配合。

▇ 大聲呵斥孩子是不科學的

很多時候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總是一聲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頓,讓他永遠記住這件事。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是不符合人類大腦發展趨勢的。

人類在形成某種行為習慣或者建立某種規則時,其實是大腦的很多突觸構建的一個過程。

我們成年人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一般來說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

孩子正處於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

所以,家長千萬別指望一聲大喊就能讓孩子的大腦發生改變,這是不科學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 孩子哭時,不要再訓斥他

孩子一旦哭了或者生氣了,耳朵就關閉了,家長說了什麼他完全聽不進去。

你就是說得再大聲,對他來說也是噪音。

為什麼呢?因為,當孩子很不高興或是很生氣的時候,他或者是背對著你,或者是不看你。

沒有目光和眼神的交流,說得再多也無用的。

如果說你想要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等孩子情緒好的時候,等他和你有開心的目光交流時,再去和孩子說這件事,這個時候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 寧可溫柔地說上20遍,也不要大聲訓斥1遍

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溫柔地說20遍要比你訓斥孩子無數遍有用得多。

在孩子情緒很好時,如果你所立的規矩剛好孩子願意去執行,這個時候,這個規矩一旦建立起來,孩子就會堅持一輩子。

這是孩子內部的秩序感和你立的規矩發生了響應,變成他真心想要去做的一件事。

所以,家長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科學方法,不要讓孩子內在的秩序感與你立的規矩相牴觸。

不要簡單以對錯來定義孩子的行為。

▇ 不要簡單以「對錯」定義孩子的行為

說一個例子:

我弟弟的閨女來我家玩,到我家不久,小傢伙就開始在廁所里「忙活」——她一直在廁所里刷馬桶。

她的媽媽很生氣,趕緊上去制止。

我說:「別別別,我想看看她到底能刷多長時間。

結果,小傢伙整整刷了十分鐘,刷得滿頭大汗。

她刷馬桶的過程很細緻,刷兩下,然後蓋上蓋,按一下水。

然後再刷兩下,再蓋上蓋,按下水,動作很標準。

我猜,她一定是在家裡面經常看媽媽這麼做。

但她媽媽說,她家廁所的門經常是關著的,她在家如果沒有「噓噓」是不允許進入的,但我們家是開著的,所以才會對這個這麼感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給孩子定義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

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立的規矩可能出了錯呢?千萬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和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統統斥責為「犯錯誤」。

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要一味地對孩子說「你做錯了」。

▇ 懂得留白,適當「示弱」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立下規矩後,一旦孩子犯了錯或有要求提出時,孩子就會受到懲罰。

有些孩子會因此和家長對峙,可能有些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就要看看他能哭多少久;看他能拗到什麼時候;我就是不滿足你的要求,你能怎樣?

其實,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給孩子立下規矩後,還要懂得靈活運用。

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懂得適當留白,有時,你可以適當弱一下。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可以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適當地調整規矩。

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的時間提出想出去玩,這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與孩子協定這份作業什麼時候要做完,如果沒有遵守約定就要接受懲罰。

家長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教育的形式。

寵愛孩子與立規則兩者不相衝突,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需要做到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的行為,你讀懂了嗎?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生氣,摔東西,打人等等。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