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飯睡覺玩耍打人發脾氣等問題大集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歲之後的寶寶,隨著能站會走,每天從早上一睜眼,到晚上閉眼睡覺,一直就在不停地探索著。

世界在他們眼中事事、時時、處處都充滿著新鮮,他們總是在不停地東看西看、甚至東摸西摸,這還不夠,還得抓一抓、拿起來聞一聞,甚至放進嘴裡嘗一嘗,他們簡直是一刻不停的小陀螺,父母稍不留神,他們就會闖下一堆「禍事」,這邊父母氣得火冒三丈,那邊他還天真無邪地對著你笑得那個天真爛漫。

很多父母反映,這個階段的小傢伙是最好玩的,開始學說話了,也能通過簡單溝通表達自己了,但有時候又比較固執,說風就是雨,簡直讓人又愛又恨。

總之,父母們的感受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好玩,但同時也不好帶。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父母反映的幾類問題統一來說說如何更好地「帶」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行為問題——吃飯、如廁、睡覺

對於1-3歲的寶寶來說,吃喝拉撒睡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不僅是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的滿足。

哪怕一點不滿意,他們都會表現得焦慮不安、情緒暴躁、哭鬧……這也是讓父母們頭疼的問題,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而父母大都沒有認真地觀察他們的身心需求,大都會臆測孩子為何如此。

生活中常見的「孩子哭鬧發脾氣,大人各種哄卻不見效」的情況,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所以大人的方式常治標不治本。

微信後台上父母經常反映相關的問題,如有的小孩子是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大人的想法是不吃還不得餓壞了,結果就是大人(特別是老人)常常端著碗追在後面喂,殊不知可能原因是孩子飯前才吃過很多零食根本不餓,或大人的飯菜根本不合孩子的口味,或者是孩子更喜歡用手抓著吃而不是用勺舀著吃……

同樣地,孩子的如廁問題和睡覺問題仍讓父母煩惱不已。

如,一位媽媽這樣說:

「我家孩子1歲5個月,睡覺時不讓關燈。

我關了,他就一直讓「開」,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怕」。

有時候我們會妥協,但開著燈,我們夫妻就睡不好,而且開著燈,他又一直玩,9點上床,恨不得11點才睡。

所以對於他的要求,我們並不總是同意,他就會哭鬧不止,好不容易哭累了睡著了,總是睡不踏實,半夜得醒來好幾次,鬧脾氣。

對此,我們頭疼不已。

又如,一位家長發來消息:

「你好,我家孩子兩歲半了,可還經常把尿尿和粑粑拉褲子裡。

每次估摸著她要上廁所了,我都會帶她去廁所,可是她總說「不」,等出來沒多久,她就尿了、拉了,有時覺得她是故意的,控制不住的時候我會吼她幾句。

想請問下,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

總之,每位求助的父母都十分焦慮,想要求得一兩個妙招制服孩子的問題。

對此,我們常常建議家長為孩子準備一個安穩、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

很多父母提出疑惑,認為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拉扯在一起,是敷衍他們。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和習慣養成的過程。

對於1-3歲的寶寶來說,父母強行要求孩子「這不許做」「那不能做」,結果只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且總是說教並不能孩子接受並照著做。

與其如此,不如將規則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如,對於孩子的睡眠問題,與其強迫孩子九點上床,然後乾等著孩子睡眠時間的到來,不如先摸清孩子的作息規律,如孩子可能每天到十點才困,那么九點可帶孩子喝奶、洗漱、換睡衣,讓孩子挑選兩三本喜歡的繪本,爸爸或媽媽抱著寶貝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然後關燈聽音樂睡覺,若是孩子怕黑,可亮一盞微弱的小檯燈,陪伴孩子。

等孩子睡著後,再關燈。

當然,還可為孩子準備幾本戰勝黑夜的故事繪本,如《我不怕黑》等,陪孩子看一看,讓孩子知道黑夜沒什麼可怕的。

夜間孩子醒來,父母可試著在不開燈的情況下,輕拍寶寶,或輕聲跟他說話,讓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邊,他是安全的,只是做了個夢而已。

孩子在安撫下一般都會再次入眠。

若是孩子哭鬧不止,父母需要考慮的就不是孩子的習慣問題,而是更深層的心理或安全感問題了。

而關於孩子如廁的問題,一般而言,到兩歲半左右,孩子能在有尿意時告訴大人,三歲左右能憋夜尿,就很厲害了,要知道,七歲之前,孩子尿床都是正常的。

所以,對於1-3歲的孩子來說,尿褲子或尿床太正常不過,父母可千萬不要打罵孩子,甚至吼孩子。

因為,這不是孩子能控制的,跟孩子的生理髮育有關,過早只會揠苗助長,也只是延長孩子如廁訓練的時間。

另外,對於孩子來說,能自己隨意控制尿意和便意,這在心理上是一大滿足,當然也會帶來一定的快感,所以他們會嘗試憋著,迫不得已了才尿出/拉出來。

父母要做的就是多觀察,若發現孩子一動不動或小臉通紅,需趕緊帶孩子上廁所;或提醒寶寶,要拉了就趕緊坐便盆上;當然,平時還需調整飲食結構,讓孩子多喝水,並多補充蔬果,不讓孩子因害怕疼痛而憋著自己;平時要注意多表揚孩子,若是孩子能主動上廁所,沒有弄髒褲子,父母一定要記得及時誇獎他。

當然,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千萬不可給孩子壓力。

而若孩子養成了自己吃飯、按時睡覺等習慣,父母就需要幫助孩子保持,千萬不可隨意破壞。

如,有的孩子本來自己吃得很好,但是老人心疼,或看著他弄得到處都是,就乾脆搶過來自己喂,這一是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二是破壞了孩子的習慣,導致孩子對吃飯失去了興趣。

其實,這時,適當地誇獎和鼓勵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和愛護。

孩子的社會問題——怕生、打人、搶東西、不跟同伴玩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怕生、打人或老搶小朋友的玩具等問題,甚至提出,「什麼時候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合適?」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社會個體,他就置身於集體、社會的環境中,社交能力的鍛鍊從一開始就要著手了。

怎麼做呢?

很簡單,父母是孩子觀察模仿的榜樣,家庭是孩子的演練場。

一位媽媽本身就是宅女,很少出門,見到對門的鄰居都難得有眼神接觸,更別說打招呼了。

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回到家也經常忙工作,家中很少有歡聲笑語。

孩子三歲了,很少出門,不敢看人的眼睛,見到小朋友就往後躲,別人搶他的玩具,只知道往媽媽身邊躲。

為何如此?

因為他只從媽媽身上習得了這樣的交往方式。

可以想見,這樣的境況如果不改善,孩子今後將面臨一系列社會問題:孤僻、退縮、交友困難等。

若是媽媽本身待人熱情、與人為善,相信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樂於與人交往、開朗熱情的小傢伙。

一般而言,一歲之後,孩子開始嘗試走了,父母就需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了,最好能保證每天兩三個小時的戶外互動時間。

一是通過戶外鍛鍊增強體質,二是讓孩子走出小家的限制,接觸自然和社會,對世界形成直觀而初步的認知。

三是讓孩子有機會與同伴、他人交往,在實際的交往中「碰觸」人際之間的距離,這不僅是一個向外探索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向內發展的過程。

畢竟,「他人」與「自我」是兩對立而存在的,當然也是相依存的。

不過,因為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來說,三歲之前,他們之間同伴交往的概念更多的是「在一起各玩各的」,相互之間很少有互動,父母對此不要過度焦慮,只需要給孩子提供這樣一個機會就好。

如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每次在小區里玩,從來都是站在旁邊看人家玩,自己從來不參與。

她帶的東西經常被別人搶走,也不知道要回來。

可是還老愛去那裡玩,我該不該帶她走?」父母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旁觀」,她可能正在學習別人的交往經驗呢,當然,父母可做進一步的引導,如帶領孩子跟對方打招呼、用自己的玩具跟對方交換玩具玩,甚至鼓勵孩子加入他們。

即使孩子不敢也沒有關係,媽嗎陪在一旁玩就好,說不定你們的遊戲會吸引對方加入呢。

一位媽媽說:

「每次出門,孩子從來不玩自己的玩具,見到別人的玩具卻總是去搶,即使是家中有的玩具,總是惹得別的孩子哭哭啼啼的。

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一般而言,16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有了模糊的物品所有權意識,但為何會出現霸道、搶他人物品、不願分享等現象呢,這其實父母不妨從教養方式上找找原因。

很多家庭對孩子過度呵護和保護,全家以孩子為中心,不管他的需求是否合理都全部滿足,結果導致孩子視之為理所應當,「我想要,就要給我。

」生活中還經常見到很多打人以逗弄孩子為樂,哄騙孩子說要吃他的東西,結果孩子真正給他了他又不吃,結果導致孩子不懂分享;還有的父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人權和物權,總是對孩子呼來喝去,或者動不動就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甚至隨手搶過孩子手中的東西,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物權。

所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恰當,是否有從根本上尊重孩子,並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使用禮貌用語,通過協商、溝通等方式與對方商量,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爭搶或打鬧。

孩子的情緒問題——固執、粘人、發脾氣、倔強、探索

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父母還很頭痛孩子的情緒問題,如固執、粘人、無故哭鬧等,而且孩子的情緒問題常跟習慣養成和社交問題交織在一起,所以父母們常束手無策。

不過只要摸清了孩子的情緒問題的痛點,這個問題還是很容易處理的。

一位家長說:

「你好,我家女兒三歲了,性子很倔,如果我們沒有按照她喜歡的方式給她喝水、吃東西,她就有意見,然後就不說話,只會『嗯嗯嗯……』地鬧,直到我們猜透了她的意思才罷休,不然會越鬧越厲害。

要知道,1-3歲孩子身處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心理發展上有兩個迫切的需求:一是建立穩定的安全感,二是發展自我意識。

即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做的是在感覺安全的情況下去探索、做決定,去感受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見,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方式——說教、批評、家長制,都是不適用的。

當然,盲目地縱容、寵愛只會導致孩子盲目自信,而在外受挫,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怎麼做呢?很簡單,父母不僅要允許孩子去探索、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並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還要引導孩子通過合理的方式發泄情緒。

就上面的例子來說,孩子在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表現為某事必須得這麼做:媽媽的座位別人不能坐,出去玩必須先戴帽子再穿鞋,腳必須爸爸給洗等,一旦沒有按照他所想或所要求的來,孩子就會發脾氣、哭鬧。

這不是孩子在故意找茬,而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和規則建立的必經過程。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按部就班的步驟」能讓他感覺到可控感、自己是安全的。

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並通過語言溝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若是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的要求。

若是一些危險或原則性的事不能滿足孩子,那不妨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但前提是共情,讓孩子知道,沒有滿足是因為這是不安全的,但父母對他的情緒是理解和關注的。

各種實用育兒資訊

媽咪育兒微信公眾號:

mamiyuer1234

↑↑↑↑↑↑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關注,分享育兒知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沖你發脾氣的孩子,很可能在說這兩件事!

孩子情緒失控、發脾氣、哭鬧,往往是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很多父母很排斥孩子的這種狀態,並熱切地渴望「掌控局面」。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當孩子再次沖你發脾氣的時候,不妨淡定下來,聽一聽孩子,因...

無理取鬧的也許是大人,不是孩子

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嚴格的故事,但卻是很多父母都容易走入的誤區。要從專欄上一位父親的來信講起。來信內容如下: 我曾經看到過國內某「優秀母親」的著作中提到如何應對孩子無理取鬧,其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孩子發脾氣的定義 如何改善

孩子發脾氣的定義是什麼呢?發脾氣是指兒童在受到挫折後哭叫吵鬧的現象。在各年齡階段均可出現,以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更為常見。該行為的發生與兒童的素質及所受的教育有關。困難氣質兒童易於出現這種現象。父母...

寶寶脾氣大怎麼辦?看看別人家媽媽怎麼收拾的

有些孩子外表很可愛,但是脾氣非常大,如果有什麼事情不順他的心,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他可以鬧個天翻地覆,大聲哭鬧、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抱著成人的腿部賴著不走,耍盡花招,讓父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