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爸寶們該如何應對寶寶的「反抗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寶貝進入兩歲後,家庭生活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
「寶貝,快來,過來吃飯。
」
「不!我還要玩!」
「寶貝,很晚了,上床睡覺。
」
「不!我不想睡覺。
」
「寶貝,自己走,你都兩歲多了。
」
「不!我要媽媽抱!」
寶爸寶媽們驚奇地發現,那個嗷嗷待哺、行為上完全依賴你的小嬰兒,轉眼之間變成了一個行動自如、好奇心很強、又很有主見的「大孩子」了,經常莫名其妙地跟大人作對,動不動就說「不好」、「不要」、「不干」。
其實寶貝的這些行為,從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角度看,是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識增強,開始出現獨立意願的表現。
所以爸媽們就會發現,之前那麼乖的寶貝,怎麼開始處處跟爸爸媽媽唱起反調呢?
小寶貝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心理學上稱之為「第一反抗期」,時間段大概在兩歲左右。
寶貝的這種「反抗期」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
隨著寶貝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其心理也發生著急劇的變化,特別是寶貝的需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孩子在「變」,而寶爸寶媽們往往還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寶貝,要求寶貝,從而會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
那麼對待寶貝在「反抗期」出現的各種說「不」的反抗行為寶爸寶媽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總體的處理原則是: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制。
如果一味地滿足則容易造成寶貝任性和執拗的性格;而過多地限制則容易挫傷寶貝的自尊心,讓寶貝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獨立能力。
專家支招如何應對那些頭疼的「不」
鼓勵、支持和幫助
在這段時期里,父母要改變那種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批評、不允許的強硬態度。
我們應該看到,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其能力發展的心理動力。
父母應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以促進其自我意識的形成、動作的發展、能力的鍛鍊。
只要不違背原則或不涉及安全問題,應給予寶貝支持、鼓勵和幫助。
比如:
家裡購買大家電的包裝紙箱,寶貝把大紙箱當成自己的小房子玩「過家家」,要求在裡面吃飯甚至睡覺等,只要排查了有沒有釘子類等危險物,父母就可以允許其行為。
偶爾來那麼一次「任性」地在紙箱裡睡覺,也不是不可以的,最多等寶貝睡著了,把他抱到床上去而已。
轉移注意力
2~3歲的寶貝,行為具有情緒化特徵。
當情緒高漲時,再困難的事情他也會積極去做,當其情緒低落時,即使他本身不反對的事情,他也會拒絕去做。
那麼,當孩子開始說「不」時,父母如果立即就去訓斥寶貝,只會招致他更劇烈的哭鬧和抗拒。
家長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去吸引孩子。
如寶貝拒絕上床睡覺,可以嘗試用講故事、讀圖畫書等方式來吸引他,轉移其注意力,「哇,這本圖畫書太好看了」!
甚至還可以嘗試讀上一段。
孩子對上床睡覺抗拒的情緒被圖畫書吸引,不知不覺地就上床躺在媽媽身邊聽睡前故事了。
冷處理的方式
如果寶貝不容易馬上轉移注意力,則可以嘗試採取冷處理的方法,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遇到寶貝執拗抗拒時不要立刻發脾氣,而是先緩一緩,給寶貝也是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平復心情,等待孩子。
用遊戲吸引孩子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經常會情不自禁地被遊戲所吸引。
所以偶爾也可以嘗試一下,用遊戲去吸引孩子的注意,轉移孩子的反抗情緒。
如已經完全學會走路的孩子,在小區里散步,這麼一小段距離,居然都嚷嚷著要媽媽抱。
寶媽就可以嘗試一下遊戲的方式:
假設小區地面的一塊塊石磚是陸地,踩到了石磚的邊線就是掉到池塘里,媽媽和寶貝比一比,看誰最先掉到池塘里;
小區的馬路牙子,媽媽牽著孩子讓孩子顫顫巍巍地走馬路牙子,孩子在擔心掉下來的緊張,又努力保持平衡以免掉下來的興奮中很快就走了一大截路了。
積極的心理疏導
2歲左右的孩子畢竟還小,雖有獨立自主的願望,但有時候也會因為是非不分、自制力差,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出荒唐的事情。
如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很好玩,就哭鬧著要把別人的玩具帶回家。
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用疏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首先肯定他的想法,跟他產生共情心理,表明寶貝難過的心情媽媽是理解的,「這個玩具確實很好玩,而且我們家也沒有這個玩具」,隨後再引導他換位思考,「但是假如你心愛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你會不會很傷心呢?」
在共情與換位思考過程中,疏導寶貝的對抗情緒。
文/來源網絡
閱讀往期精彩內容《蝴蝶印花背心:化身可愛的仙女小姐姐》、《怎麼引導寶寶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夏季度假必備童裝:波西米亞風無袖弔帶裙》、《寶寶長牙媽媽必須要注意的5大護理誤區》、《萌動:兩款嫩出水的少女風連衣裙》,請關注潮寶寶孕媽媽
寶寶出生前8個母嬰育兒冷知識,媽媽要知道
【你要你的孩子在什麼中長大?】1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2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3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4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5懲罰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6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
寶寶愛抓小雞雞可能只因好玩
很多初為父母之人,大概都會為孩子出現的一些行為感到匪夷所思,行為和反應頗讓人費解,尤其是面對他們的「怪癖」,父母們常常無所適從。孩子不是生下來就要和我們作對的,也不是得了什麼怪病,只是年輕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