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了多部門聯合制定的合理用藥十大核心信息,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條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

雖說這一原則早已為醫生、患者所熟知,但是在我們生活中,「輸液」還是最普遍的治療方式。

【01】

我先看一位寶媽帶寶寶看病的經歷:

子成的媽媽說:有一次成成拉肚子,拉的白色的便便,當時特別著急,直接帶孩子去了人民醫院挂號。

醫生說先驗大便,然後掛水,我說孩子就是拉肚子,也沒有其他的症狀,先吃點藥吧(ps:我內心極度排斥一上來就給孩子輸液)。

醫生說,驗完大便再過來,於是去驗了大便,檢驗單醫生看了,說沒有什麼問題,當時給開了一些藥。

回家餵了兩次,晚上孩子開始發燒,期間吃了退燒藥,但後來就沒法退下去了。

一大早,帶孩子去了上一級的三甲醫院,掛的急診,醫生說要掛水了,先開了兩天。

沒想到第一天掛完回家成成就退燒了,吃了點止瀉藥,第二天掛水時,孩子就精神了好多。

當時,心裡的想法就是:「不管用什麼方式方法,吃藥能好就給孩子吃藥,不能好就掛水,不能看著孩子受罪



【02】

我們再來看一下輸液的副作用:

輸液時需要將藥物直接注入血液中,所以發生過敏等不良反應的幾率最高,這也是輸液前,護士都會給孩子做「皮試」的原因。

現今很多的醫療機構、診所等,為了滿足病人的要求,好的快,不管大病小病都輸液,這直接導致抗生素的濫用,從而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產生耐藥性。

孩子將來再得病就只能輸液了。


【03】

嬰幼兒或者孩童,身體處於發育成長期,本身免疫能力上就稍弱,如果體質不好,就很容易被傳染、感冒生病等,而治療時,使用抗生素是降低孩子免疫力的罪魁禍首。

典型的例子:換季時,或者幼兒園有一兩個小朋友感冒生病,接下來就會有其他小朋友被傳染,尤其是體質稍差一些的孩子。

更有一年四季總是感冒、發燒、咳嗽、流鼻涕不斷地孩子。


【04】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家人眼裡的寶貝,哪怕孩子有少許咳嗽或者發熱,父母都非常的擔心。

其實只要父母有基本的常識,孩子如果出現一些很常見的或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在家給孩子吃點藥或者進行食療就可以解決。

孩子的身體素質在於「養」,而非在於「治療」。


對於經常進行輸液治療的患兒,心理的創傷是不可低估的。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總認為自己的身體情況不如別人,往往會不願意與人交往,性格孤癖。

再者,如果孩子很嚴重的話非一般的感冒、流鼻涕、咳嗽,就一定要去醫院檢查,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以免因為耽誤給孩子造成其他的併發症。


小結:孩子生病是很常見的,如果說吃藥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為了讓孩子快點好起來而給孩子打針,這樣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免疫力,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如果孩子一生病就帶著孩子打針,或是掛水的話,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對此產生依賴性,以後生病的時候,吃藥就不會有效果了。

所以,吃藥、打針、掛水,能避免的都儘量避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媽媽們要記住這三點,能讓您的孩子少生病

李姐最近上班心不在焉有的時候下班工作沒忙完就跑,今天還請假去醫院了。原因是最近降溫,她兒子都是交給婆婆帶的,沒想到感冒嚴重了,感冒發燒咳嗽的,看著孩子受罪,大人也難受。女人只要生完孩子,真的就不...

孩子生病了到底要不要打針

孩子生病,究竟打針好還是吃藥好,困惑著家長。吃藥能好的小病,在家長的萬般要求下,有的醫生不得已給打針。有的醫生堅持不給打針,還會引來家長的不滿。「為什麼我的孩子一去醫院就要掛水?」「嬰幼兒感冒了...

孩子生病,做媽媽的你會怎麼樣?

昨天朋友說了一件很鬱悶的事情,大清早出警,就抬了一具10個月女嬰的屍體,心情沉重。孩子上吐下瀉五小時後送去醫院,結果因為是晚上,醫院沒有化驗,就開了點藥,讓孩子回家了,結果半夜孩子不行了。我不想...

孩子發燒咳嗽後,這麼做就有可能在害孩子

一位媽媽自身經歷:孩子以前身體都很好,抵抗力也很強,別的小朋友有個感冒發燒,自己的寶寶都不會被傳染。可是今年以來這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小孩動不動就會感冒發燒,剛好還沒安生幾天,又開始感冒了。看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