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系列講座:正視孩子的問題,培養良好的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福州新聞網訊 孩子一出生,他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丑什麼是美。

他就像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你給他染上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而且「幼一染,長十效」,小時候一點點的影響,長大後會有十倍甚至百倍的效果。

吉諾特在《父母與子女》中寫道: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譴責;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總覺有罪;在忍耐中長大的孩子,富有耐心;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信心;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激;在正直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在安全中長大的孩子,有信賴感;在讚許中長大的孩子,懂得自愛;在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尋得了世界的愛。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一個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生活教育的孩子,他將在這個世界處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

好多成年人,他們現在所遭遇的困境,追其根源,根本原因都在童年,特別是小時候父母給他們造成的影響。

一個受過傷害的孩子,他的一生要用數倍的精神營養去療傷。

所以,一個聰明的家長,要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善於在孩子的問題中,發現反思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自己,改進方法,才能求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6月16日,福州市新店中心小學家長成長中心迎來第八次公益系列講座,深圳幸福家家庭研究院中級講師、中學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生命教育講師邱郿為家長們帶來主題為《正視孩子的問題,培養良好的習慣》的講座。

一開始,邱郿老師邀請大家跟她一起做了個與平時習慣相反的扣手小遊戲。

進而拋出幾個問題:當你第一次採取不同於平時習慣的動作時,你有什麼感覺?當你重複了幾次與你的以往習慣不同的行為之後,你又有什麼感覺?這說明了什麼?對於「習慣了,改不了!」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對於「習慣成自然」這句話,你又是怎麼理解的?

通過小遊戲,邱郿老師認為:改變習慣,常常會讓我們覺得不自在(不舒服);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激發動機,促使改變開始;重複練習,可以建立新的習慣。

重複舊的做法,只能得到舊的結果。

想要新的結果,就必須採用新的做法。

今天的結果,是由昨天的習慣造成的。

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那麼,該怎么正視孩子的問題,培養良好的習慣呢?邱郿老師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分享:一是生活中孩子需要調整和糾正的行為;二是應對孩子「錯誤」行為的態度;三是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法則。

講課前,邱郿老師通過互動,收集了諸多家長反映的「生活中孩子需要調整和糾正的行為」,比如:喜歡看關於鬼神言情漫畫型動畫片、喜歡玩抖音、學習主動性不夠、做作業喜歡邊做邊玩、愛狡辯、老是丟三落四、很少主動給長輩打招呼、在家裡說話比較沖、做事會知難而退、動手能力比較差、不懂控制自己的行為等。

那麼,該以怎樣的態度應對孩子「錯誤」行為呢?邱郿老師認為要把握三點:

首先,孩子犯錯是正常的。

平常她在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做錯了的請舉手」,有些孩子會老老實實地舉手,有些孩子明明做錯了卻不舉手。

錯了卻不舉手的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本不想聽課,懶得舉手,另一種是,擔心舉手會被老師提問到,要是答不上來,會覺得不好意思。

不管怎麼鼓勵他們,還是會有學生,錯了,卻不敢讓老師知道。

通過學習後,她終於知道了,孩子錯了不敢舉手跟他們過往的體驗在他們腦子中形成的觀念有關!因為,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大人們常常會指責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你怎麼又這樣呀」、「跟你說了好幾遍了,還不懂,你真笨呀」、「你的腦子是不是花崗岩呀?」……這些場景經常在生活中上演。

邱郿老師指出,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沒有接納孩子,讓孩子形成了「犯錯誤是可怕的,是不被允許的,是不可寬恕的」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成了孩子心中的枷瑣。

讓孩子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犯了錯誤,可能會隱瞞家長,甚至會欺騙家長。

實際上,世上有大成就的人,往往就是犯錯最多的人。

只是因為,他們不怕犯錯,不斷挑戰,在錯誤中成長。

邱郿老師還結合自身對於孩子學習中做錯題,交流了看法:做練習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出哪些知識點我們還沒有掌握好。

如果所有的題你都做對了,說明今天這個練習對你幫助不大,因為,你本來就會了,只是多做了一遍,頂多將它們弄熟練了一些。

「錯題」對孩子來說,更有價值。

因為,它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漏洞,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家裡,為了培養女兒正視「錯誤」的習慣,我就將 「錯題本」,全部寫成「寶貝本」。

要想孩子在生活中變勇敢,積極上進,允許孩子犯錯,正視孩子的錯誤,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家長或老師,我們應當認識: 孩子年齡小,還不具備完全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他們在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想據為己有;他們在情緒得不到滿足時,會生氣甚至發脾氣,以破壞物品或攻擊他人等行為發泄心中的不滿……而這些,都屬於一個正常孩子的情緒反應,是他們特有的性格特點,我們不能一味地認為孩子是不講理、自私或有暴力傾向,而要從實際出發,幫助孩子辨別對錯,滿足他們合理的需求。

其次,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先控制好情緒,再尋找正面動機。

邱郿老師通過電影《小孩不壞》中「一個孩子偷錢前後發生的事」片段,讓大家在觀看的過程中,注意老師、家長和孩子的情緒及他們所說的話:

老師:非常嚴重,你們一定要好好開導他。

爸:沒想到你變得那麼壞,你竟然在學校里偷錢。

媽:你一定是偷錢去買「神奇寶貝」卡。

那些卡害死你!

爸:你偷了阿姨的錢,還偷了誰的錢?

爸:還有,那些錢呢?為什麼錢沒有在裡面?

爸、媽:錢呢?卡呢?錢呢?卡呢?

爸:去拿藤鞭來!站起來。

爸:為什麼你要偷錢?要的東西,我都買給你。

「神奇寶貝」卡已經這麼多了,所以才沒買。

你竟然去偷錢?手伸出來!為了「神奇寶貝」卡,你竟然去偷錢?買那麼多卡幹嘛?你說?

孩子:我沒有買「神奇寶貝」卡……

爸:不然呢?

孩子:我只是想買你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看我的演出。

爸、媽:……(後悔,心疼、愧疚)

邱郿老師指出,這個視頻啟示我們:「孩子每個行為背後,都必定有正面的動機,動機不會錯,只是行為不正確」、「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要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只有心平氣和地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滿足TA,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情感銀行理論,告訴我們,對孩子的一次打罵,要用好幾十次,甚至更多的鼓勵、肯定來彌補!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隨隨便便對孩子發脾氣」、「別以為自己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就已經是愛孩子了。

對孩子精神、心理層面的關愛遠比物質重要!」

再次,孩子的錯誤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好機會。

邱郿老師認為:所有的創傷都是有生產力的。

孩子的偏差行為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同時,絕大多數有偏差行為的孩子,都跟家庭教育、父母的關係是否融洽,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是上天派來救贖我們的天使,孩子用他的錯誤來提醒我們家長,我們該醒醒了,這個問題你得花時間關注一下,這個事你得想法辦解決一下,你已經落後了,得好好學習了……就如: 學習懶散、做作業拖拉的小華,原因在於,他的媽媽性格比較急,對孩子教育方式也比較急躁,遇到問題通常以打罵的方式解決,夫妻兩人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很大分歧,經常為教育孩子的事在孩子面前爭吵。

邱郿老師提醒家長們,孩子需要的是指導,而不是指責。

那麼,該怎麼指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邱郿老師先給大家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全民刷牙的習慣是怎麼養成的?

刷牙運動是從19世紀初,一位名叫霍普金斯的商人投資一款名為「白速得」的牙膏開始的。

那時候,大家幾乎沒有刷牙的習慣。

霍普金斯在牙膏廣告中不斷暗示人們:牙齒上有垢膜(牙菌斑),不能被忽視。

比如,其中一則廣告是這麼寫的:「只要用舌頭舔舔你的牙齒,你就會感覺到一層垢膜。

它令你的牙齒看起來顏色不佳並引起蛀牙。

」 於是,受到誘導的人們,下意識地用舌頭去舔牙齒,並感覺到牙齒上的垢膜。

事實上,刷不刷牙,牙齒上都會有垢膜,也從沒給人造成過困擾。

任何牙膏對清除垢膜都沒什麼幫助。

可這並不妨礙霍普金斯的廣告效果。

這個暗示就引發了人們的行動---每天用「白速得」快速刷個牙。

通過刷牙,人們就獲得了一個獎賞---美麗的牙齒。

在這裡,霍金斯還利用刷牙的人創造了一個渴求感---和同時期其他牙膏不同,「白速得」的成分里加入了檸檬酸、薄荷油以及其他化學物質,讓舌頭和牙齦有涼絲絲的刺激感。

這種微小的刺激感,會讓人們對刷牙有渴求感。

於是這種渴求,就讓人們在感受有牙垢時,就會有刷牙的衝動,接著就又會去刷牙,然後獲得獎賞,又激發了人們對刷牙的渴求……這樣不斷循環,刷牙就變成了人們的習慣性行為。

邱郿老師指出,這案例說明,任何人都可以用「暗示---獎賞---慣常行為」,來創造自己的習慣。

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法則,那就是「暗示 + 獎賞 = 堅持(慣常行為)」,然後培養一種渴求來驅動這一迴路不斷地循環。

邱郿老師認為,良好習慣養成可分六步驟實施:激發機制-明確規範-榜樣教育-形成環境-評估獎懲-持久訓練。

此外,孩子好習慣養成,有十大注意事項:自願原則、目標明確、難度適中、保持樂趣、持續不斷(投入時間)、營造環境、召集同伴、榜樣的力量、溫柔而堅定、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時光。

良好習慣的養成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邱郿老師強調,習慣養成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家長為孩子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養孩子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

要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讓孩子依賴感降到最少,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如此,孩子將來才能獲得良好的社會能力,不成為「小霸王」。

最後,邱郿老師寄語在場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制的教師,而家庭則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場所、第一起跑線。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決定作用,要改變孩子的命運,就首先要改變父母自身的教育思維和教育理念。

父母好,孩子才能好!當父母活得不夠好的時候,很難把好傳遞給孩子。

所以,父母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成長規律,勿失教、勿過限、勿專教、勿傷尊、勿寵溺、勿交易、勿遷怒、勿窺私、勿比他、勿嘮叨,讓孩子能夠在快樂和幸福的心情下學習和成長,就能指引他最精彩綻放!(劉新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影響孩子一生的智慧教育

1. 樂於助人是一種美德,對孩子願意幫助別人的想法和舉動,父母應該給予積極支持,並加以鼓勵。來自父母的肯定會進一步讓孩子對自己行為有積極的態度,會激發他們自身的成就感,從而讓孩子做得更好2. 孩...

教育三十六計

導讀:每個孩子的成長都牽掛著家長的心,用心,更要有技巧!孩子優秀只是因為教育方法更優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常因為孩子進步緩慢而著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給孩子戴上「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