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認錯怎麼就這麼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我家的孩子很倔,做錯了事情從來不肯道歉,怎麼辦呢?」
還有一類家長會憂心忡忡找我:「我知道我的孩子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他以為我不知道,他掩蓋這個事情。
我要不要揭穿他,讓他承認錯誤?」我理解家長們的心情,我們經常說的是——可以不在意孩子犯錯的錯誤本身,而是希望看到孩子認錯的態度,可是,讓孩子認錯悔改怎麼就這麼難呢?
不願面對錯誤是人的本性
【創3:8-13】天起了涼風,耶和華 神在園中行走。
那人和他妻子聽見 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 神的面。
耶和華 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
」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耶和華 神對女人說:「你作的是什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
」
在創世紀裡,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在偷吃善惡樹的果子之後,他們首先是給自己用無花果葉子遮體,繼而躲避造他們的上帝,當面對上帝的問題,亞當把責任先推給神(「你所賜給我……的女人」),然後又推給夏娃(「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而夏娃則推卸責任給蛇(「那蛇引誘我……」)。
看,從那一刻起,人就開始了不願面對自己的罪和錯。
先不說孩子,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難道不也是這樣嗎?夫妻之間的互相指責、婆媳各執一詞都說自己有理、團隊里的互相推責……
孩子成績不好一定是學校和老師的問題、孩子品格出問題了一定是校風不好、孩子生病了一定是誰誰誰沒照顧好、甚至孩子某個方面弱一點一定是因為遺傳了配偶的缺陷!我們做家長的不也是經常這樣麼?哈哈!
每個人都會本能地掩飾錯誤、推脫責任、不想承認自己的問題。
這是人的本性。
即便這樣,也要管教
最近幾年,無論是我在公共場合親眼看見,還是社會化媒體上的視頻傳播中,孩子公然對抗家長管教甚至對家長粗魯言語、拳打腳踢的場景屢見不鮮。
看得真是心寒,尤其有些家長還嘻嘻哈哈不以為然,說明他們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危機。
記得小時候,父母管教我和我哥哥,我奶奶在一旁看著哪怕心疼到流淚,她也不會阻攔我的父母。
現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裡「小皇帝」,尤其老人對孩子是完全的寵溺,父母一旦想管教,老人就說:「這還是孩子,他懂什麼?!大了就好了!」
大了就真的會好嗎?
一個人的年齡會隨著歲月增長,但是一個人的品格卻未必會因年齡增長而越來越好。
小時候品行不端,若沒有悔改歸正,到七老八十也一樣會幹出匪夷所思的壞事。
【箴29:17】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
如果你現在願意付出代價去管教孩子,那麼在以後的人生中,你都能因你的兒女歡欣喜樂。
經過管教的孩子會使父母心喜樂,他們會順從地接受神為他們安排的生活軌跡;未經過管教的孩子會使父母憂愁,他自身的問題層出不窮,更不用說還有餘力實現使命。
「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成長」。
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的靈性、身體、人際關係都健康地成長。
在家裡實施恰如其分的管教,能為上述各方面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
我們在《智慧的母親》學習當中,已經學習了管教的整個階段:
1、定下規則
2、口頭糾正
3、懲戒
4、懺悔/原諒
5、回到正路上
定下規則: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定下行為和責任的界限;
口頭糾正:用於孩子還很小、不能理解「邏輯後果」年齡階段,以及大孩子在犯下一些非原則性錯誤或無心之錯時的糾錯方式;
懲戒:用於孩子屢教不改、撒謊抵賴、態度無禮、明知故犯的情況下;
孩子不認錯的原因
1、不認為自己犯了錯/沒有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
A、通常沒有提前制定好規則並有切實的實行,孩子對於「錯」是完全不敏感的;
B、平時執行管教時,父母往往帶著怒氣和情緒,孩子分辨不出「哪些是自己的錯」、哪些是「父母的情緒」
C、父母執行規則時,管教的尺度不一致(比如父親和母親一方嚴格、一方寬限),又或者依據心情來執行「橡皮筋」式的管教,心情好的情況下對孩子錯誤輕描淡寫或視而不見,心情不好時小題大做或矯枉過正。
導致孩子對於錯誤的認知如同牆頭草。
2、害怕失去面子和形象
A、通常出現在本身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完美主義者」的孩子身上。
B、通常出現在家長是完美主義者的家庭里。
C、父母對孩子長期灌輸過高要求,孩子習慣了用好行為換取父母的愛和獎賞、接納。
D、因為犯錯而被其他家庭成員孤立。
3、不願/不敢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
A、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給出過於嚴厲的責罰甚至體罰、毆打。
B、家長總是翻舊帳、喋喋不休羞辱孩子。
C、一人犯錯,全家遭殃,全體家庭成員的情緒都在陰霾中壓抑。
D、因為犯錯被剝奪了正常的生活和娛樂需求。
4、父母不是勇於認錯的榜樣
A、孩子經常見到父母之間互相推責、指責對方、僵持不下的場景。
B、家長經常當孩子面在家裡抱怨長輩、老闆、同事、合作夥伴、老師、學校、客戶,習慣怨天尤人。
C、職場翹楚、眾星捧月的父母回家後無法卸下強勢、驕傲、自大;在外卑躬屈膝唯唯諾諾的父母回家後在家人身上濫用權力威嚴獲得自尊私慾的滿足感。
D、對配偶和孩子幾乎從來沒有道歉的言行。
孩子肯懺悔,家長能原諒
當錯誤發生,孩子肯及時懺悔,家長能以同理心原諒饒恕,這是最好的模式。
讓孩子懺悔非常重要——
簡單地說,孩子的懺悔是指他所犯的錯。
不論這個錯誤是有意還是無意犯的,他都得道歉,讓孩子學會認錯,也就是讓他更易於向神懺悔自己的罪。
孩子以後也會更願意接受教誨。
【箴 28:13】 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
本節經文強調了承認罪惡的必要性和神的慈愛。
在聖經中,承認(Confession)不僅標誌著悔改,也是罪得赦免的條件。
犯罪的人,不僅要向神承認自己的罪,還要對受傷害的人直接承認自己的過錯,並請求原諒。
神喜悅萬人得救,樂意洗凈真心悔改之人的一切不義。
我經常對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孩子時,就想想上帝是如何待我們的!」這句話尤其適用於在需要我們家長給孩子恩典和憐憫、饒恕時感到「給不出來」時!
所以我們不僅需要訓練孩子有一顆願意懺悔的心,還需要我們自己本身也有饒恕的胸懷。
否則孩子無法在懺悔中有受益、被接納、被釋放,久而久之,一旦有機會、有智力上、體力上的的抗衡能力,隨著年齡增大,認錯、懺悔越來越難。
直到他們將來也成為「永不認錯」的家長,再去如此影響他們的孩子……
尤其是無心之失的懺悔,會使人們得到饒恕以及用行動改正錯誤的機會。
懺悔和得到饒恕也許在30秒之內就能完成。
鼓勵孩子承認他所犯的錯——比如他弄壞了一件東西,他就得為此說「對不起」。
若孩子足夠大時,還應讓他負起事後清掃的責任
如果你的孩子只有2、3歲大,他還處在學習說「對不起」的階段這時,不要太教條地讓這麼小的孩子來「懺悔」。
他們正處於學習這些理念的初始階段;
相比之下,4、5歲的孩子更能理解「認罪」的概念。
而6、7歲的孩子,大多已能完全理解什麼是「有罪」、該怎麼認錯以及怎樣做才能得到原諒.
別忽略管教功課中的懺悔階段。
當你的孩子還在學齡前時,就要開始教他們講「對不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都應與他們共同努力,學習「認錯」的功課。
因為對某些孩子甚至成人來說,「認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對驕傲的人更是如此。
這些人犯錯之後,一且被人察覺,他們會覺得很尷尬,力圖掩蓋錯誤。
教導你的孩子,犯錯之後,就坦言承認。
在這件事上,你應為孩子恆切禱告。
要讓孩子學會坦誠,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身體力行。
你自己犯錯時,就毫無掩飾地坦誠承認。
當你對孩子做了錯事,就向孩子道歉並請求他們的原諒。
孩子看到父母作出了榜樣,就能更好地學習這樣做。
關於我們的原諒:
當孩子認了錯,我們就應該完全地饒恕他們,像神饒恕我們的過錯那樣。
【詩86:5】主啊,你本為良善,樂意饒恕人,有豐盛的慈愛,賜給凡求告你的人。
看,求告的人需要得到饒恕。
【可11:25-26】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先有愛和恩典,再有律法,這是神待我們的方式;我們在家庭當中,理應也是如此。
彼此饒恕、彼此相愛,才能建立和睦的關係。
有了和睦的關係,我們的管教就會被孩子們理解為「對我有益處」。
我們也要停下來,思想一下自己是否對孩子或其他家人一直存有苦毒之心?因為,不能釋放內心牢籠中對他人的控訴的人,很難真正做到寬恕原諒他人。
又或許,你一直在控訴、不能饒恕的那個人,其實是你自己。
那麼,請記住:
【約壹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
我的一些心得——
以上內容,是我上周日在教會嬰兒室主日學和家長們分享的《智慧的母親》課程,現場大家有互動,也會有很多鮮活案例,
包括在一旁陪著我同工的9歲的旺旺,他也能做很好的見證、以及孩童角色的代表(當我們大人侃侃而談育兒經驗時,是不是更應該聽聽孩子真實的想法?)
在我的家庭里,我由一個驕傲自大、冷漠強勢的母親角色,漸漸在主的教誨當中成為現在的樣子,雖然絕不至於完美,但相比我之前,有了太大的不同。
主要的不同有幾點:
1、學習用言語和肢體表達愛。
在順順和旺旺出生之前以及出生之後一段時間裡,我一直是個比較「冷」的人。
直到順順大約在2歲時問爸爸:「為什麼媽媽從來不親我們?」 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孩子的需要。
所以我一直操練自己如此做,這種親密的關係非常有助於「愛和管教的平衡」。
至今我還沒有發現因為管教而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愛的情況。
2、不以孩子的表現為判斷標準。
這是學習了六A之後明白的道理,所謂「接納」,是不需要「看對方表現」的。
我會更多通過表現看到後面的品格問題,從根源上去為孩子禱告、用好的影響塑造好品格、隨時隨地修正孩子的道路。
我家老三前幾天考試之後就一直情緒低落,不斷給我打預防針:「我這次考試糟透了,怎麼辦?」 我很冷靜地回答她:「考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到考分低的原因,查漏補缺。
」
今天成績出來,有一門功課的分數確實低於她的平時正常水平。
我們一起分析了卷子,她也認識到自己平時慢條斯理的個性在考試時成為劣勢,是因為太慢而導致兩個大題沒寫完就到了交卷時間。
從始至終,我和爸爸沒有一句責罵她的考分,但確實有讓她對自己考分不佳的原因有反省。
她有一門功課分數很高,我們也不會因此而特別欣喜,為的就是在「分數」這個結果上,無論高低,原則不變——不是為了考分結果,而是重視考分之前的過程。
3、有憐憫心和同理心。
每個人都是本能地用自己的思維、觀念、經驗在判斷事物,但這判斷這未必就是真實的情況。
這個世界上,更多的矛盾來自「誤會」,我們和孩子之間、家人之間也是如此。
為了不出現「各自揣著一肚子委屈」的局面,儘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處境上去思想,矛盾衝突就可以及時掐滅火苗。
即便我們的親人家人誤入歧途、有犯錯,我們也不要馬上跳出來做一個「控訴者」。
因為沒有人想面對控訴者,在眼光中體無完膚的屈辱感、罪惡感,只會讓你們的關係分崩離析。
那天課程上我舉了個生活里可能隨時碰到的例子:你的孩子失手摔碎了一件你心愛的瓷器,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很多媽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打碎了東西時,父母都是衝過來一頓怒吼甚至動手打幾下才解氣。
這時候,我家旺旺發言:「我媽媽都是會先跑過來問我們有沒有被扎傷,會檢查有沒有玻璃在我們腳上、鞋子裡。
然後會讓我們打掃第一遍碎片,她再用麵包擦一遍地面清理碎渣。
」 他又補充道:「如果打碎的是很貴的東西,我媽媽會讓我們用做家務的零用錢補償給她。
」
所以,愛和管教並不矛盾,但是,一定是愛先行在前面。
4、儘可能好好說話。
舉例:今天中午,旺旺微笑著平和地對姐姐說:"雖然我性格好,態度也好,但是你總是譏諷我,我也會心情不好。
"
我把這個片段發朋友圈之後,有個網友的提問我覺得特別好——「說這話的時候不應該很激動麼?」
可是,他就是很溫和地說的哦~
這應該和我們平時經常用聖經里一句經文勸勉教導全家好好說話有關係,(雖然依舊在操練中,我就經常做不到,在我們家裡,依舊是我最容易急躁)這段經文是——
【箴 25:15】 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
有一年,我們和一些朋友一起出去旅遊。
其中有一位是未婚女生,她回來後給我留言說:「在真正和你們一家人相處之前,我並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是真的有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經常使用『對不起』、『謝謝』、『不客氣』這些溫和禮貌的用語的。
我想,我以後結婚有了孩子,我們家也要這樣……」
當然,真心的道歉、致謝一定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表達上,還需要有行動。
但請你相信,先建樹了溫柔說話的習慣,其他好處一定是跟著而來。
5、不在情緒中管教孩子。
這個操練很難,我一直為此經常向神做懺悔的禱告。
但是人的血氣一上來,就很容易忘記管教的原則。
奇妙轉變的發生:在我去年年底開始每天讀經靈修計劃的執行之後,隨著我對上帝的律法與恩典的更多深入認知,我的眼光和情緒也不一樣了。
相反,有時候孟大夫管教孩子時帶上了怒氣,我會用眼神示意他,輕輕地搖頭,溫柔微笑,他的音量和語調也馬上柔和下來。
要知道,這要是以前,我會馬上加入他的戰隊同仇敵愾了……
把犯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吧!
暖暖心得:把犯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吧,這樣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爸爸媽媽們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們主張和孩子的人格平等,所以遇到問題,如果是自己的錯誤,會很自然地跟孩子道歉。但...
你讓孩子道個歉會死嗎?
- 01 -現在的父母會不會太過嬌慣自己的孩子了?最近在微博里看到一個實例,有一個媽媽帶孩子出去公園遊玩,孩子也在公園的遊樂場裡玩的很開心,於是媽媽就在附近的草地里坐著靜靜的看書。但是好景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