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父母分床睡的時間,影響孩子性格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01

幾個月前看了個可悲又可笑的小新聞。

一位精神心理科的權威醫師分享了他的治療案例:他那位難治性強迫症男患者,已有10多年的病程,輾轉到多家醫院治療。

已經30多歲的他,儘管家裡有很多房間,卻還要跟母親睡在同一間房。

他爺爺去世時,他一定要媽媽坐在他床邊給他講故事才能睡著。

而導致這些病症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他十多歲了還與父母睡一張床上,甚至到了二十多歲還很依戀父母的床,一有機會就要和父母同睡。

這位權威醫師總結:「沒能和孩子及時分床睡,原因通常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或是父母潛意識也有心結。

當時看到這個案例時,內心是驚恐慌張的,因為四歲多的嬌嬌也依然與我們擠在同一張床上。

如果不趕緊給嬌嬌分床睡,會不會若干年後也會如此?

接下來的兩個月是漫長煎熬的,因為我開始實施與嬌嬌分床的計劃。

第一周,與嬌嬌溫柔商量,寶貝長大了,該獨立了啦,要開始與媽媽分床睡了喔。

嬌嬌不解,問:「為什麼長大了,就要和媽媽分開?那我還是不長大了。

無論我怎麼好說歹說,他就是說不要長大也不要獨立。

於是再也無法切入這個話題。

第二周,想了個新辦法。

我先帶著嬌嬌去逛家具城,在兒童床區流連,果然,嬌嬌看中一張城堡造型的子母床,他在床邊轉了一圈又一圈,愛不惜手。

我問他想不想要這張床?他說想要。

我再問他想不想跟媽媽睡在這張床上?他使勁點頭,說很想。

於是,我把這張床買了下來放在他的小房間裡。

第一天,我與他睡在這張床上,給他講故事,他安然入睡。

我暗暗竊喜,嬌嬌一般睡著了就是一覺到天亮了,這算是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於是我回了自己房間。

半夜,被嬌嬌淒涼的哭聲驚醒,嬌嬌竟然半夜醒了,我和嬌爸趕緊過去他小房間。

打開燈,他坐在床上,哭得撕心裂肺,也不知哭了多久?我心如刀割。

毫不猶豫就把他抱進自己房間,太痛苦了,再也不想嬌嬌哭成這樣了。

第二天冷靜下來,覺得不能放棄,既然覺得應該分床,就要堅持下去。

於是晚上,我依然與他睡在小房間,他緊緊抓著我的手,生怕我又跑了。

我沒跑,一直睡在他身邊,我需要先建立他的安全感。

第三四五六七天依然與他在小房間睡一起。

第三周,我在嬌嬌睡著後,我離開他的床,但也沒回自己房間,我睡到上鋪去。

半夜嬌嬌果然也醒了,找不到媽媽也哭了,我趕緊開燈,從上鋪下去,告訴他媽媽在,並躺回他身邊。

後來幾天晚上也是如此,只是他後來醒了後就不再哭了,只叫了聲媽媽,我也會躺回他身邊。

第四周,我依然與他睡在同一個房間,睡前也會陪他躺著,並給他講故事。

他睡著後我睡回上鋪,嬌嬌有時半夜會找媽媽,我會說媽媽在,只是再也不會躺回他身邊。

嬌嬌也不會再哭鬧,很快又睡著了。

就這樣我在他的城堡床上鋪睡了近兩月。

兩個月後,有一天晚上,我試探性問他,媽媽今晚在嬌嬌睡著後回自己房間睡,可以嗎?嬌嬌猶豫了下,但最後還是堅定點了頭。

我知道歷經了兩個月,分床計劃終於成功了。

我總結的分床心得是:不要急,不要燥,不要放棄,不要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要有耐心,別想一步登天。

02

什麼時候和孩子分房睡?

依據專家意見和孩子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與孩子分開睡的最佳時間節點如下:

0—2歲 不建議小嬰兒單獨睡

3歲 可以分開睡的分界點

4—8歲 分房睡最佳時期

超9歲 再不分開睡,就有點晚了

跟孩子分房睡之前,做好這些準備措施,會讓事情事半功倍,順利進行:

1、準備防踢被子,大人更安心

可以專門購買,也可以自己縫製。

如果孩子習慣用睡袋就可以用睡袋,但防踢被子對大孩子可能會比較合適,因為睡袋有壓迫感可能沒那麼舒適,很多孩子都不喜歡。

最簡便的防踢被子做法,可以用雙人的被子對摺,旁邊縫拉鏈或扣子,頭部位置可以用針線處理一下,不要蓋住孩子口鼻、肩膀處可以護暖即可。

2、床加護欄或降低床的高度

跟孩子分房睡,讓媽媽擔憂的就是孩子在睡眠中會摔下床,撞到桌腳、床腿或其他硬物。

為了避免意外,減少孩子分房睡的抗拒,建議對」床「下手腳保障孩子的安全感。

只有孩子感覺安全了,分床過程才能順利過渡。

3、讓孩子學會開燈、關燈

孩子獨立睡覺後,難免會半夜起床或上廁所,建議跟孩子分房前,要讓孩子學會如何開燈、關燈,燈光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減少孩子分床的焦慮和恐懼。

如果孩子夠不著燈的開關,建議給孩子加裝一個床頭燈。

4、房間布置孩子喜愛、熟悉的東西

布置房間時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儘量布置成孩子喜歡的樣子,孩子平時用的被子枕頭、鍾愛的玩具等都可以放到孩子的房間裡,增加孩子的熟悉度,讓孩子更快適應。

尤其是孩子平時睡覺喜歡抱著的玩具或被子,即使到了要丟棄也暫時保留,因為那可能是孩子依戀的東西,能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03

跟孩子分房睡,掌握這幾個技巧會變得輕鬆:

1、從分床不分房開始

平時習慣跟媽媽同床睡的孩子,如果操之過急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睡的時候會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恐懼。

媽媽一開始可以通過分床不分房的方法,讓孩子慢慢適應和過渡。

2、孩子分房時,大人不要鎖房門

如果條件允許,媽媽睡覺時可打開門,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以便隨時觀察孩子的情況。

即使不能這樣做,媽媽睡覺時也不要反鎖房門,以便孩子半夜害怕能隨時進來,讓孩子睡得更安心。

3、床上放孩子熟悉的玩具和被褥

一下子讓孩子到新的房間單獨睡覺,可能會讓他們陌生和不安,媽媽可以將孩子平時玩的玩具布置在房間內,鋪上孩子平時用開的被褥,有熟悉小物的陪伴可消除孤獨感,更利於孩子入睡。

4、睡前在孩子房間陪伴入睡,講故事

媽媽睡覺前,最好在孩子房間陪伴,給孩子講講故事、玩玩小遊戲、說說悄悄話,讓孩子感覺即使分房了,媽媽還是那個疼愛自己的媽媽,自己還是那個被愛著的孩子,更利於他們接受跟媽媽分開睡的事實。

5、固定睡覺時間

平時固定孩子上床睡覺的時間,讓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孩子更容易入睡。

入睡前記得尿尿,以避免孩子半夜醒來增加恐懼感。

睡覺前不要打罵孩子,也不要讓他們看過於劇烈的電視或遊戲,保持平和的情緒,孩子睡得更好。

6、跟孩子來個小約定

對於分房睡,媽媽可以提前與孩子做個約定,比如孩子生病、難過的時候,可以回來跟媽媽一起睡,平時都要遵守這個規矩,沒有特殊情況不能犯規,否則如果媽媽由於心軟屢屢犯規,會導致越分越不能分的後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何時分床睡?99%的父母都不知道!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四川教育手機報(微信號scjiaoyu)】近日,四川教育手機報後台君收到了「茄子媽媽」的提問:孩子2歲,剛上幼兒園,學校老師很好,孩子在校很乖,和其他小朋友也很融洽。但...

原來孩子的『性早熟』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父母的陪睡時間過長會容易導致寶寶引發性早熟 如過孩子長期和父母同床睡覺,難免會接觸到父母的身體,對於一名幾歲的孩子來說,這種觸摸可能會產生安全、溫暖的心理感受,但是對於一個大孩子來說,卻可能會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