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孩子剛上小學,我就已經在為他幾年後的青春期做準備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我的孩子8歲,他大概會在12、13歲的時候開始他的青春期,從現在到他青春期開始也就剩下差不多4、5年的時間,很多時候我會想他的青春期是什麼樣的,我該如何去迎接他的青春期呢?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會是什麼樣的?

我問過幾位家有青春期孩子家長的感受,他們給我的反饋是:叛逆、力不從心,難管、無法溝通、擔心、目中無人、無奈...甚至還有一位媽媽給出了「難受的想死!」的話。

我又問了他們孩子的感受,我得到的反饋是:抑鬱、迷茫、想要自由、想離家出走、喜歡精彩刺激的感覺、想去創業...

出於尊重隱私的原因,我不細說我了解的事,不過和他們幾次聊下來,我腦子裡便浮現一個動態的畫面。

在孩子剛出生到他兩三歲左右,他需要大人的幫助,大人需要照顧他的一切,這時候,父母背上有一個大大背包,裡面有對自己的責任,還有對孩子的責任,對孩子的責任包括養育他,教會他生活的技能、各種品格的培養等。

孩子開始慢慢長大了,這時候他需要一點點學習各種生活技能了,開始有自己的背包了,只是這個時候他的背包還很小,需要在父母的教育下一點一點的把自己背包填滿。

等到孩子的青春期到來前,父母要把孩子的背包填滿。

一邊把孩子的背包填滿,一邊把自己的背包恢復到孩子到來前的大小,也就是說,把孩子應該負的責任教會給孩子。

從青春期開始,父母和孩子背著各自的背包走著各自的路,而你和孩子之間的連結就是對彼此的愛。

而我所詢問的那些覺得青春期孩子有問題的家庭,大部分都是在這條路上出了問題的。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個人覺得主要是三個方面:

1.青春期的孩子會經歷著巨大的身體和情感的變化,尤其是以前你對孩子是俯視的眼神,現在可能是平視或者仰視的眼神,家長和孩子的心理都會有不小的變化, 以前想揍孩子伸個手就行了,現在想打孩子,動手前要先考慮下自己能不能打得過才行。

2.青春期的孩子及其需要隱私,並且對朋友的需要度要高於父母,這會傷了不少家長的玻璃心的。

3.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並且特別想讓自己看起來與眾不同,很有個性。

他們會故意和家長對著幹,以顯示自己的個性,聽不進去大人的意見(朋友的意見除外)

未知的未來總是會讓人產生擔心。

我自己好多次幻想自己的孩子青春期是什麼樣?把自己整成自己喜歡的偶像小鮮肉的樣子,交一個女朋友,喜歡各種極限運動,和一堆朋友在一起,每天和我說的話是「媽,我回來了」「媽,我走啦!」,在家裡天天耳機、手機不離身...唉,光是想想就驚的我小心臟快要蹦出來了。

如果以後我的孩子真要這樣我怎麼辦?
思來想去我好像只有一條路,把蹦出來的心臟塞回去,然後自己該幹嘛幹嘛去吧!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尊重、放手和信任,為了這青春期的到來,我認真想著自己要做哪些準備:

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健康的、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這個也是我覺得是我接觸的青春期孩子家庭中,孩子叛逆的最多原因。

這個親子關係不是依靠賄賂孩子,讓他和你親近,也不是靠各種規定把孩子緊緊的綁在自己身邊。

靠不停的賄賂孩子,總有一天孩子的貪慾大到你滿足不了。

而把孩子緊緊綁在身邊的,等到孩子大了也終究會掙脫你的束縛。

培養一種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把孩子當成一棵獨立的大樹,允許孩子和你有不同,接納他的改變。

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個性化的時候,為了彰顯自己的不同,喜歡和父母反著來。

如果孩子以前受到的是不被尊重的教育風格,比如命令式教育或者虎爸虎媽式的教育那麼,那麼孩子必定會狠狠的叛逆。

雖然我十分不願意發生,但是十幾歲的孩子必須接受與家庭的分離,這個分離的方式可能是挑戰父母或者是其他不同方式的叛逆。

可以回想下我們自己的青春期,誰沒有做過幾件背著父母的事,誰沒有故意的反駁父母幾回以顯得自己有本事,但是現在呢,重新思考下自己的青春期,會有什麼感覺?

青春期孩子的行為並不意味著永遠如此

用青春期孩子的表現來定義他的一生是很片面的,對青春期時候孩子的一些表現不用過分緊張,可能那就是他的正常的該有的變化。

對我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行為,我給出的底限是不要違反法律,不要影響他人,不要傷害自己,然後就是接納他和我的不同,接納他青春期的個性化,接納他更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父母的事實,然後自己在心裡多祈禱,祈禱這讓人擔心的青春期趕快過去。

還有一個我覺得比較值得注意的地方,你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孩子,先分享一段話:

「情緒誠實」和養育孩子

我們孩提時代,即使受到很多其他鼓勵,但唯獨沒有「情緒誠實」,父母就看不到真實的我們,當我們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後,我們會儘量避免和父母來往,

即使來往也是出於責任和內疚。

我們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情緒誠實」方式,基本就是我們長大後對待自己情緒的方式。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覺得很苦惱、不解:「我真不明白你怎麼會這樣!」這些父母深深相信自己「從頭到腳」了解孩子,但孩子卻不認為父母「了解我」(理解)。

當我們的情緒被認可時,我們就不會擔心因為自由表達了自己的感覺、想法、質疑、和觀點,而被拒絕或被懲罰。

我們就會覺得「可以自由的做自己」。

父母也能了解更真實的我們。

當那個真實的我被接受後,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

因為我們的安全感增強了,別人是否認或認同我們的想法,可能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接下來,這樣的自信氣質,也會吸引同樣擁有強烈安全感的人。

最後,隨著成長,我們周圍會有越來越多安全、自信、坦誠的人。

創造「情緒安全」的主要方法,是「情緒認可」。

——選自《正面管教》

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戴著面具的孩子並不少見,父母觸摸不到孩子真實的內心,如何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

分享幾條可以讓孩子情緒誠實的辦法:

1.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時候你都愛他,即使生氣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知道你還愛他。

2.不要讓孩子害怕你生氣,學著管理自己的情緒。

3.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尤其是尊重孩子和你不同的意見,讓孩子願意向你表達不同的意見。

4.摒棄懲罰和獎勵吧,從長期效果看,這絕對影響你對孩子的正確判斷。

做一個青春期的父母可能還會比較糾結,希望孩子獨立,但又有諸多的不放心,能坦然面對一歲孩子摔跟頭,但很難坦然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各種不及格。

知道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放手,不過等到真正該放手的那一天時候,才發現自己抓的越來越緊。

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會少。

因為沒人能確定的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對於未知的事,我們會非常擔心,甚至產生恐懼。

我們擔心孩子不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時會走彎路犯錯誤,然後影響一輩子。

其實沒有人能準確的預知未來。

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我的父母對我說: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假的。

我不能有一切不利於學習的事情,比如自己的愛好,和同學的聚會遊玩,課外書要少看,更別提看當時流行的漫畫和小說了,衣服穿著要簡單樸素,不要把心思花在打扮自己上,不准和男同學一起走...甚至我的高考志願他們也是要我選擇當時的熱門專業。

現在看來這些教育方式好落伍,但是在當時這的確是幾乎所有家長推崇的教育方法,

我經常會想,既然我小時候父母拚命想教給我的,在我長大後看未必全是對的,那我如何得知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正確的呢。

想到這就對孩子以後的擔心淡然了點,條條大路通羅馬,別自己給自己加負擔,其實放手後,孩子自己知道約束自己。

我想很多人都還能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期感覺吧。

我清楚的記得從初中開始,自己就不喜歡和父母在一起了,那時候最喜歡和同學在一起玩,喜歡在放學路上的各種閒聊,背著父母干一些他們不讓幹的事。

當時心裡明確的知道那些事為什麼被禁止干,那為什麼還是要干呢,就是在青春荷爾蒙的作用下想去找刺激。

而且你越禁止我干,我越想干,不為別的,就為和你對著幹。

等青春期結束了,荷爾蒙也消停了,你讓我干我也懶得去幹了!

那怎麼能讓自己放手的時候少點擔心呢,在孩子的青春期到來前,請教會他成長需要具備的技能,尊重別人、尊重自己,抗挫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的價值觀,自律能力等。

還要保證你和孩子之間有有效的溝通,給孩子安全感等,盡能力把孩子的背包裝滿,做完這些後,就把大部分注意力從孩子身上挪開,對孩子放手吧。

相信孩子自己能順利度過他的青春期。

緩解擔心的一個方法就是讓自己充實忙碌起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給自己找事情做。

儘早的培養自己的愛好,多去關心自己,給自己充電學習,或者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多去關心自己的伴侶,因為他才是陪你走一輩子的人哦。

而且你的孩子也想有一個快樂、有魅力的家長,而不是一個天天盯著自己,讓自己備感壓力,處處激發自己叛逆的家長。

分享一段自己很喜歡的話給大家: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基於對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的身邊,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的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的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營養」

18歲前的孩子,身體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才能長高長大。我們可以把孩子比作一顆種子,種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而種子的的成長必須伴隨陽光、雨露等自然條件。同樣,家長在滿足孩子的「生理營養」時...

敏敏問答孩子叛逆,不聽話,怎麼辦?

戳上方藍字關注「敏敏老師」哦!曾敏敏女士(微信:zengminmin2013),哈佛大學校友,哈佛大學亞洲學生獎學金委員會委員,COURSERA中國顧問委員會委員,華英教育董事長,美國獨立教育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