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間,父子倆靠上百張留言條交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的一則新聞讓塞卡很感動。

新聞中的主角是一對父子。

父親常年擔任高中班主任,早出晚歸。

出門,兒子未起床,回家,兒子已熟睡。

住在同一間房子的父子見面都成問題,更不要說父子倆談心交流了。

可就是這樣,這對父子之間的交流卻比其他家庭更多、更走心。

張君與兒子的合影

總是見不到父親,卻又有太多的心裡話要跟父親講。

漸漸懂事的兒子開始用留紙條的方式與父親對話。

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小紙條上,貼在門口或留在茶几上。

回家的父親也會在出門前給兒子留下他的回覆。

小小的留言條,串起了兩人的父子之情。

慢慢地,這也成了他與兒子間的一種特殊教育方式。

四年間,父子倆靠上百張留言條交流。

寫給父親張君的留言條

「即使不能天天陪在身邊,但彼此依舊能感受到對方的愛。

這句話完全就是這個家庭、這對父子的真實寫照了吧。

都說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但是塞卡卻敢打包票說,真正做到和孩子相互交流的家長沒幾個,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長也沒幾個。

為什麼?

原因真的太多了。

勞累一天回家的父母,休息都來不及,還會騰出時間和孩子玩耍、溝通、交流嗎?

孩子不聽話,父母又是打又是責罵,這是交流嗎?

以說教的方式和孩子對話,這是交流嗎?

交流是什麼?交流是雙方把自己彼此的想法說給對方,雙方相互溝通。

而我們普遍的交流方式卻是:孩子站著聽父母說教就是了。

我們的父母單方面的對孩子「交流」,這個過程,父母和孩子就像是兩條平行線,根本沒有交集。

這樣的「交流」,塞卡可不認為是交流。

就像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裡一直被各種調侃家長陪讀時「吼娃」的帖子刷屏了。

帖子裡講述了陪讀父母的血淚史。

看帖子的我們哈哈大笑,可是換個方向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們是什麼感受?

我們在哈哈大笑的時候,家長在無限吐槽的時候,有思考過孩子的想法嗎?會聽聽孩子的心聲嗎?

並不會。

我們來看看孩子們是怎麼想的。

對於媽媽是否陪我寫作業,我一直處於一種十分糾結的狀態。

一方面,碰到難題時媽媽在旁邊,我覺得心安。

另一方面,對於媽媽不定時的獅吼,我又覺得膽戰心驚!當媽媽開始關窗、我的全名被叫起時,證明我的問題又嚴重了……瞧!這一幕又上演了!

——家住普陀區的楊凱晨小朋友

爸爸陪讀時思維活躍,從誦讀到數學,從古文到英語,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媽媽陪讀時比較安靜,她是典型的低頭族,捧著手機愛不釋手,讓我也感覺心痒痒的,真想去看一看自己朋友圈裡的同學趣事,可我卻沒有自由,你說公不公平?

其實,我想告訴父母,我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好時間,先學習再玩耍,再看些有趣的課外書籍。

時間是我自己的,我一定會珍惜。

同學們,你們也是這樣想的嗎?

——虹口區四年級小學生岑思儒

我媽媽的心情像天氣似的有好有壞,舉個例子,我朗讀聲音輕了,媽媽就會在旁邊『響點,響點,再響點!』要是我沒改正,她的聲音就會由輕到響,最終,暴跳如雷,屋頂都要掀翻了。

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又變得心軟如雲,開始給我慢慢地講解題目了。

——徐匯區二年級小學生黃巽

不止是家長對孩子有「意見」,孩子對家長也是會有情緒的。

但是我們的家長卻沒有引起重視,或許就認為孩子的情緒就是不對的吧。

我們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

不可動不動就體罰孩子

體罰孩子的行為其實我們並不提倡,這是家長教育孩子失敗的一種表現,雖然說一時的體罰可能孩子會聽你的,但是若長期這樣的話,很有可能以後不管孩子到底犯了什麼錯,或者是不是真的犯錯,你都會習慣性採用這樣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教育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

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可以馬虎,也不可以懈怠,教育孩子是一件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耐心去完成。

如果孩子跟你提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你也不要嫌孩子囉嗦或者煩,你要學會耐下心來仔細回答孩子的問題。

要靜下心了解孩子的想法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本來工作就很忙,回家除了要做家務,還得帶孩子什麼的,真心好累。

所以根本就沒有心情或者多餘的精力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弄清楚孩子的內心想法。

其實這樣是不行的,你只有了解清楚孩子的想法,你才曉得怎樣更好的去教育和引導他們。

要採用合適的方式跟孩子講道理

其實孩子也不是必須要用棍棒教育的方式,他們才會聽話的。

相反,如果你跟他們的溝通方式得當的話,孩子也會跟你講道理的。

因此,你要學會跟孩子好好溝通,試著從孩子的思維和角度來設想和看待問題,當你理解他們了,你就知道怎麼跟他們講道理,更好的溝通了。

塞卡說

交流一直是雙向的。

*塞卡,三級諮詢師,多年心理學專業知識學習經驗及諮詢經驗,參與多項四川省實驗項目。

擅長領域:學前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