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男孩因一個笑容「被殺」:有太多中國孩子正在受這種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些天,黃山市某高中二年級,一個16歲的男孩跳樓自殺了。

確切說,不是自殺,是「他殺」。

「兇手」一步步將他逼上絕境,只因為一個原因:他笑了。


這還只是第一次,就發生在眾目睽睽的開學典禮上。

這個孩子尚未從這樣巨大的羞辱中回過神來,第二次的傷害又來了。

同樣是那個老師(教導主任),在隨後的晨會上再次當眾批評男生,理由依然是:他在笑。

即使晨會結束,男生也未被准許回教室,而是被叫到辦公室罰站,站了整整三個小時。

罰站結束,男孩就自殺了。

自殺前,還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告別,讓他們再生一個孩子替自己盡孝。

父母傻眼了。

他們拚命趕往學校,可是太遲了。



男孩再也沒能醒過來。

父親說,兒子的表情一直都是這樣,並不是故意不遵守紀律。



儘管事後當地教育局對涉事老師進行了相應處罰,但卻再也不能換回一個鮮活的生命了。

01

悲劇頻繁在上演

有人會說,這樣的新聞總是極少數。

是的,死了一個學生,就死了吧,並沒有特別嚴重,也不用恐慌。

死了兩個呢,也不過是偶然吧。

死了三個呢,怪現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了……

死了幾個學生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我們的媒體特別愛報導罷了。

真的如此嗎?

這才不是什麼偶發的極少數事件,類似的「謀殺」一直在我們身邊發生。

去年8月,13歲的女孩補課後跳樓自殺,留下的遺書里赫然寫著:

爸、媽,再見了。

女兒不孝,要您白髮人送黑髮人了。

遺書還說,她是「因老師原因自殺」。

因為班主任從不尊重學生,「扯耳朵,打耳光,除了講還是講,卷子丟成家庭作業,做到12點……」


不要說這是個例。

同樣的悲劇,一次再次地在我們身邊切切實實地發生著。



可以看到,報導這些新聞的時候,媒體很委婉地用了一個詞,叫做「批評」。

批評是什麼意思?是對孩子的缺點或者錯誤提意見。

可很多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做的事情,能叫批評嗎?不,他們那是在羞辱。

而羞辱,則能輕易地殺人於無形。




02

羞恥感是這樣殺人的

當一個孩子犯了錯,你簡單明了地告訴孩子,不能那麼做,應該這麼做比較好,這叫批評。

當一個孩子犯了錯,你恨鐵不成鋼地指責,甚至不管場合地說:

你是豬腦子嗎?……你怎麼這麼笨/自私/不禮貌/不文明/丟人現眼……你總是不讓人省心……你這樣下去以後還不無法無天了……

但凡帶有貼標籤的、定性的言辭,特別是不顧孩子的尊嚴、完全不分場合的責罰,都是攻擊和羞辱,會輕易帶給孩子羞恥感。

心理學家在解讀人類所有負面情感(包括憤怒、恐懼、內疚等)的時候,明確指出,最致命的人類情感,就是羞恥感。

羞恥感的能量幾近死亡。

在羞恥感的作用下,我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夠隱身。

這是一種嚴重摧殘身心健康的狀況。

有時候還會直接導致人的死亡。

在所有情感中,唯有羞恥感會輕易破壞我們對自身的評價,讓我們自己認為自己是骯髒臭路的,低人一等的,毫無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與遭受來自陌生人的羞辱相比,父母的羞辱會引起較少的羞恥感;與在私下遭到侮辱相比,在公共場合受虐會造成更深的傷害;與私下被批評相比,在同齡人面前挨罵會讓孩子覺得更羞恥。


所以,那個16歲的男孩跳樓前究竟承受了什麼?

在公眾場合下,尤其是在同齡人面前被處罰帶來的強烈羞辱感;

想阻止卻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的巨大無力感;

體無完膚的暴露感;

有缺陷或低人一等的感覺;

異化和孤立的感受。

所以,這個男孩他不是自殺,他死於被羞辱、被迫害的絕境。



03

更多孩子在遭受迫害,只是尚未死掉罷了


有太多孩子正在遭受這樣可怕的羞辱與迫害,他們只是沒有死掉罷了。

類似下面這樣的小事,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有時候,這樣的羞辱就是輕輕鬆鬆的幾個巴掌。

比如,前些天我帶女兒在小區玩滑滑梯。

當時女兒正撅著屁股想往上爬,旁邊一個3歲多的男孩冷不丁沖了出來,推了女兒一把。

幸好我眼疾手快,護住了她沒受傷。

我尚未反應過來,對方爺爺走了過來,拎起男孩對著屁股就是一頓胖揍。

轉瞬間男孩哭開了。

我試圖阻攔:「不用打他,好好跟他說就好了。

爺爺說:「小孩子不打不成器,必須要給他點顏色,不然以後還得了?!」

我說不出來話,只是覺得心底透著些許寒涼。



有時候,這樣的羞辱就是隨隨便便的一句貌似恨鐵不成鋼的話。

比如,我帶我家老大上架子鼓課時,就遇上這樣一件小事。

當時機構里正在搞演出活動。

一個學鋼琴的小女孩站在舞台下面,緊繃著小臉,就是不肯上台彈奏。

媽媽在旁邊督促,也不管用。

孩子就是杵在原地,不挪半步。

最後,媽媽憤憤地大聲對組織活動的老師說:「你們繼續吧,別管她了,她膽子小的很,太沒用了!」

我不知道那個小女孩內心承受了多少痛苦。

聽到這樣的話,我都覺得心裡扯著疼。

也有時候,這樣的羞辱就是你一個帶有情緒的小動作。

比如,因為某次考試,一個小男孩沒考好。

班主任老師在發放試卷的時候,不是發到孩子手裡,而是扔到垃圾桶里。

班上所有其他孩子都眼睜睜地看著小男孩屈辱地從垃圾桶里撿回自己的試卷。

事後,班主任老師還說:「得刺激刺激他,讓他知道知道考不好的後果。

因為這一件小事,男孩差點兒變得厭學。



能說這些家長和老師是壞嗎?

不能。

他們只是以為,羞辱會刺激孩子,能讓孩子聽話。

殊不知,他們的羞辱只會「熬鷹」般摧毀孩子的意志,讓孩子心生憎恨或害怕。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要麼變得優柔寡斷,沉默寡言,凡事任由他人羞辱和虐待,而無法真正反抗;

要麼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內心充滿了羞恥感和憎惡,性格偏執,無法愛人,充滿了攻擊性和控制欲。



(動圖來自瀋陽某少管所里的少年犯。

這些早年反覆遭受羞辱和虐待的孩子,長大後要麼自傷,要麼傷人,並早早墮入歧途。

從他們自述可以看到,羞恥感和憤恨占滿了他們的心。


04

任何教育都是基於尊重和愛的

所有錯把羞辱當成管教手段的家長,老師,都需要明白這一點:

我們永遠不可能通過羞辱、掠奪等方式讓孩子真正變好。

如果說我們能夠做什麼,那麼是下面這件事:尊重和愛。

任何教育都是基於尊重和愛的。

每個生命生來都是向上的,積極的。

沒有人一出生就希望過一種糟糕的、被人唾棄的生活。

愛和尊重,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

當我們去羞辱一個正常的小孩,只能給那個小孩帶去傷害。

因為不需要你的羞辱,他原本自己就能矯正自己的不當行為。

當我們去羞辱一個行為習慣已然出問題的小孩,則會讓那個小孩感受到「被關注」的成就感,他反倒會變本加厲製造問題,勾引你的進一步「羞辱」。

與其如此,不如放下你那些「為了孩子好」「孩子不好好管就會墮落」的執念。

就算你無法做到愛和尊重孩子,也請至少不要傷害。

請克制住你羞辱孩子的衝動。

千萬不要在公眾場合,特別是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去責罵孩子。

萬一你沒忍住,當眾責罰、羞辱了孩子,也請第一時間去跟孩子說:

「我犯了一個錯誤。

我向你道歉。

若孩子也有孩子的問題,那么正好告訴孩子:

「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比起當眾羞辱孩子,你的尊重和智慧,才能幫孩子發展出更有價值的人生技能。


最後,我想提醒的是,在一個大人自以為對一個孩子擁有巨大權力的時候,在他自認「都是為了孩子好」卻從不曾對自己的言行進行過覺察的時候,那麼他的所謂「為了孩子好」,就有可能演化出極端行為。

但凡一個過度迷戀權威的成年人,都可能以「管教」孩子之名,做出傷害孩子之實。

比如本文開頭那位教導主任。

他也許真的認為自己是在管教孩子。

回頭去看,他似乎更多是無法接受自己的權威疑似被挑戰。

要求這樣的老師去尊重和愛孩子,也許真的很困難。

但血的教訓,要求我們必須牢記一個底線:即使做不到尊重、接納和愛孩子,也絕對不要傷害。

身體的虐待,我們都可以清晰看到傷口,尚能夠會堅定地說不。

心靈上的羞辱和虐待,卻如同靈魂的謀殺,殺人無無形。

所以,不要再讓類似的悲劇日復一日地重演了!

守護孩子,就從不羞辱、不傷害開始。

與所有的父母、老師共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孩子犯錯時,聰明媽媽這樣做

01前段天,被幾個父母管教孩子的視頻觸痛到了:1月15日,江西一所小學門口,一位小男孩因為作業沒完成欺騙父親已經完成,被父親當眾罰跪在地上寫作業。

遠離怪蜀黍,至少教會孩子這三點

大概是這幾天各類群微課的效應,群里的媽媽們開始討論關於「怪蜀黍」的話題,恰巧這幾天我也看了一些心理學家關於「戀童癖」的研究,邊看邊罵「人渣」!更懊惱自己罵人能力太差,太詞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