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容易焦慮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到陌生環境裡,孩子就拉著媽媽衣角不撒手;準備得很熟練的節目,上台前還是焦慮得坐立不安;入園時,嚴重的分離焦慮導致長時間不能適應在園生活……有人說,容易焦慮的孩子,是因為安全感不夠。

真是這樣嗎?

焦慮,並不全是壞事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情愉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泰然處之;希望他儘量不要受到焦慮等情緒的侵擾。

因為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焦慮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因為它讓我們感到緊張、不安,讓我們無法很快適應新環境或者接受新任務。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情緒,並且是從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身上傳承下來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它的產生,並不是壞事,因為它提示我們「危機」出現,或者「壓力」靠近,提醒我們需要做出改變或調整來應對可能面臨的「威脅」。

所以,即便是安全感再強的人,在預感自己將遇到「危機」時,焦慮的產生都在所難免。

別把焦慮和缺乏安全感直接畫等號

焦慮是人人都會有的情緒,但我們也注意到了,不同的人,焦慮的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同在陌生的環境中,有些孩子雖也哭鬧、不安,但比較容易安撫,適應的過渡期比較短;但有些孩子,安撫卻很困難,適應的過渡期很長。

特別容易焦慮的孩子,「安全感不足」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並不是全部。

1、父母心理行為模式的影響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AmJ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孩子易焦慮的個性特質和父母的個性特質存在著很大的相關性。

雖然,這不確定是否和基因有關,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相關性和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以及互動方式有關。

這表明,孩子易焦慮的個性特質可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作為孩子的第一養護人,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常常成為孩子的第一模仿和學習對象。

如果在平時的互動中,父母表現出易焦慮的情況,這種情緒也會感染和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易焦慮的反應模式。

教養提示 父母要給予孩子良好的榜樣示範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不無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

遇到讓自己焦慮的事,可以嘗試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應對。

當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平和、樂觀的情緒時,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從你的表現中習得應對「危機」的行為模式。

2、先天氣質的影響

孩子降臨到世上時,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自己的先天氣質來的。

從出生開始,他們外在的行為表現就各有特點:有的安靜,有的愛哭,有的愛笑;有的很容易被安撫,有的很難被安撫……這些不同的特點構成了孩子的獨特性,也就是氣質。

總的來說,氣質可以大致分為「易養型」「困難型」「混合型」三大類。

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即便是生活在相同的養育環境中,面對同樣的事,他們的外在表現仍然可能大相逕庭。

一般情況下,「困難型」寶寶比「易養型」寶寶更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和行為。

教養提示 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不同,如果孩子正好是易焦慮的寶寶,接納他的先天氣質,不要因為他遇事易緊張焦慮而責罵、否定他,也不要被他的情緒所感染,而應該對他進行正面的引導和鼓勵。

比如孩子到了新環境因不適應而焦慮,家長首先接納他的情緒,比如擁抱愛撫他,表達對他的理解,給他一定的時間,同時帶他多接觸小夥伴和新環境,允許他慢慢過渡適應。

3、養護環境的影響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嬰兒期(兩歲前)是人類對外界環境建立基本信任感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如果撫養人對嬰兒的需求能給予及時的回應,給予他充足的陪伴,有助於孩子建立起對周圍環境和他人的信任感,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愛、被接納的,而內心充盈起能量和安全感。

內心安全感良好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比內心安全感不足(例如,幼年時較少得到撫養人關注,內心需求常常得不到回應)的孩子,能更快地建立起對新環境的信任感,焦慮程度也會更低些。

教養提示 和孩子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構建內心安全感

孩子越小的時候,內心安全感的建立越依賴撫養人和撫養環境對他的正向反饋。

多關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對孩子發出的需求信號給予及時合理的回應,和孩子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係,這樣有助於讓孩子產生對生存環境的信任感,這樣他內心的安全感也能慢慢建立起來。

*本文系《時尚育兒》雜誌約稿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媽媽圈微報——《時尚育兒》雜誌旗下母嬰app,最懂你的育兒靈感探索平台,為孕、0~6歲孩子的媽媽們隨時隨地提供試用、搶購、資訊平台,讓新手媽媽的育兒生活有滋有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