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三歲前,媽媽穩定就是孩子的全部,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到3歲,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的時期。

安全感是最基礎的需要,只有安全需要滿足了才能繼續追求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這時期,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媽媽來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從依戀關係的建立角度出發,媽媽的穩定具體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存在穩定。

存在穩定是指媽媽沒有長時間地與孩子分離。

對孩子來說,媽媽每一次的離開都是一次安全挑戰。

媽媽短暫性的離開是孩子的一次冒險,在這個過程里孩子學習忍耐與期待。

而媽媽長期性的離開對孩子來說則是喪失,期待長久得不到回應,落空而後是失落和悲傷。

孩子不得不重新建立依戀關係,但兒童天然的信任感已被損害,重新信任的過程孩子會變得沉默、隱忍,因為他不確定自己的需求是否還能得到回應。

安全型依戀關係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講的「媽媽」其實指的是主要撫養人,不一定是生育角度上的親生媽媽。

有一些孩子全托給奶奶外婆照顧,或者全程由保姆照顧,媽媽基本很少顧及,在心理層面奶奶外婆或者保姆才是他們的「媽媽」。

孩子與誰建立依戀關係其實很容易判別,小朋友心中會有個大致的次序排列。

例如平常都是奶奶帶,但是只要媽媽在,孩子就喜歡黏著媽媽,那這個孩子的依戀對象就是媽媽。

如果媽媽跟奶奶同時在場,孩子更黏奶奶,那很可能孩子的依戀對象不是媽媽,而是奶奶。

我相信每個媽媽都不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變成路人,那麼因為親職轉移導致孩子依戀錯位了怎麼辦?可別急著轉變回來!因為比長時間分離傷害更大的就是撫養人變換。

我在做兒童沙盤治療時接觸了很多因為換保姆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他們身上帶著強烈的不安全感,敏感脆弱經常情緒爆發。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對照顧者的愛是無條件的,無論「媽媽」怎樣對待他們,他們都只會認為這就是愛本來的樣子。

所以孩子不能理解保姆被換掉或者奶奶帶變成外婆帶,變動會造成孩子的混亂。

媽媽存在穩定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基本的要求。

長時間分離,撫養人變換對孩子安全感的影響極大,而且不可挽回。

人類嬰兒有別於其他動物,出生後不久便可站立覓食,我們在嬰兒期完全依賴於他人照顧才能生存,因此出生頭三年是建立信任感的敏感期,此時期的缺失將持續終生。

第二層次,回應穩定。

安全型依戀關係

前面提到,人類嬰兒「先天不足」,出生後還要花一個月時間去學習抬頭,三個月時間學習翻身,六個月時間學習坐,九個月時間才開始學會爬,才開始有活動能力。

在不具備生存技能的情況下,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哭,通過哭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

而媽媽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回應,滿足孩子的需求。

媽媽每次及時的回應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會照顧我,我可以信任她。

如果媽媽不敏感,時而回應,時而不回應,孩子就會疑惑,對媽媽的感情變得既積極又消極,形成矛盾型依戀關係。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人他們感到很孤單,渴望親近,但與人接觸深入後又開始迴避,這一類人往往小時候就是矛盾型依戀狀態。

此前曾經有一種「哭聲免疫法」的育兒理論非常流行,其建議父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理由是提出本理論的醫生JANE GU認為孩子哭是因為哭了就有抱抱,所以孩子都用哭聲去控制父母。

他還建議媽媽通過忽視孩子的哭聲來訓練孩子一覺睡到天亮。

這種毀人不倦的理論實在是不能更糟糕!更不幸的是相信的媽媽很多,包括蕉寶媽的表姐也是此法的忠實粉絲。

而我這個三個月開始不吃夜奶的小侄子如今已經出現各種失調。

在媽媽對哭聲免疫後,孩子確實不哭了,乖了,但其實這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這時的孩子,情感與需求已割裂,自我在殘忍的忽視中恐怕再難完整。

周歲內的寶寶根本不懂什麼撒嬌矯情之事,他們哭無非就是餓了熱了冷了不舒服了。

只要孩子有需求都應該回應,寶寶再怎麼溺愛都不為過。

安全型依戀關係

第三層次,情緒穩定。

媽媽能夠持續地陪伴孩子,穩定地對孩子作出回應,在孩子安全感建立方面就成功了大半了。

健康水平沒問題了,接下來當然要往優秀水平進發咯。

孩子有了媽媽穩定的陪伴,對於不會被拋棄便有了信心;有了媽媽穩定的回應,對生存供給便形成信任,對自我需求便懂得尊重。

但是自尊自信怎麼來呢?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從何而來呢?孩子一步一步走向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母嬰關係從共生到分離的過程。

媽媽情緒越穩定,孩子分離越順利。

當孩子第一次獨自外出,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交朋友,媽媽的情緒是焦慮還是平和,將影響孩子對世界是否安全的認知。

當孩子犯錯了,闖禍了,惹麻煩了,媽媽的情緒是淡定還是抓狂,將影響孩子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控制能力。

媽媽的情緒體現的不僅是媽媽對當下情景的反應,更是媽媽內在能量,媽媽情緒調節能力,媽媽對外界的信任程度和媽媽對孩子的信任程度的體現。

教育孩子,父母自我成長更重要。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需要穩定,家更需要穩定。

三歲前,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媽媽的穩定。

三歲後,來源於父母關係的穩定。

有一個小男孩,有情緒問題和疑似多動症,來做沙盤輔導。

他的首次沙盤擺了一個火車軌道,火車在上面跑,不斷地脫軌翻車。

我問他,為什麼翻車了。

男孩指著軌道說,因為不穩定。

孩子總是有著最直指核心的敏銳洞察力。

男孩的爸爸常常暴打他,他媽媽有焦慮症,父母衝突不斷。

不穩定,就是他家庭的寫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容易焦慮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嗎?

一到陌生環境裡,孩子就拉著媽媽衣角不撒手;準備得很熟練的節目,上台前還是焦慮得坐立不安;入園時,嚴重的分離焦慮導致長時間不能適應在園生活……有人說,容易焦慮的孩子,是因為安全感不夠。真是這樣嗎?...

寶寶愛黏人?背後的原因莫要忽視

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有些媽媽(或者是與孩子親密接觸的照料者)會發現,孩子在一個階段會顯得特別愛黏人,走到哪,孩子就像小尾巴似的跟到哪,一刻都離不開,有時也會讓家長因此而感到特別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