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哪些地方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哪些地方又是他們的優勢所在,從而創造必要的條件,給予相應的指導。

會關注孩子內心的父母,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孩子深深的愛!

關鍵是這種愛的方向是安全的。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4招神技能get起來!

1.良好互動,給予孩子全然的接納和支持。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要當他的朋友,而不是獨斷專行的家長。

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全然的接納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個性特質,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

孩子說話的時候不打斷、不修正、不否定;孩子說完了之後,要表示好奇和尊重,才會有更深層次的交流;孩子不說話的時候,不追問、不指責、不焦急,告訴孩子,需要爸媽的時候,爸媽隨時恭候。

舉個例子:

一個羞於見生人的寶寶,當家裡客人來了,假如你為了表現自己的孩子有家教,逼著她出來叫人,結果只會是兩種情況,不是勉強接受,就是拒不出房門,氣氛會非常尷尬。

但如果你能漫不經心地來了一句,「哦,我家寶寶是在想,叫你阿姨好呢,還是姐姐好呢?」

如果你能給小傢伙台階,而不是硬逼著孩子,孩子也更容易接下這個台階「順坡下驢」。

採用上述的方式,既能緩解尷尬,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她的不想叫人這一情緒的理解,從而反思更好的處理方式。

好的親子關係是充滿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孩子不會孤軍奮戰或獨自逃避,只要孩子肯向父母求助,問題就不會擴大,這樣就可以放心了。

2.投其所「好」,把學習帶進生活。

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自然發展的規律,不考慮孩子的適應能力,在孩子心裡不接納的情況下就人為地加快孩子學習的步伐,可能會讓孩子的能力與心理發展脫節,結果也往往難以如你所願。

甚至,頻繁的失敗還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他產生畏難心理、不願繼續嘗試,會讓「我是不好的」「我怎麼這麼笨」形成一種自動思維,影響到後期孩子對世界的探索和自身能力的發展。

因此,在孩子的學習上,父母們要懂得「投其所好」,不偏離心象,用合理的方式在尊重天性與自由的基礎上來引導孩子學習與成長

至於如何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習慣,需要把握一個原則:先理解,再提出見解,並及時詢問孩子對你的意見的看法,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

3.有效溝通,用耐心等待孩子進步。

有效的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如果你的孩子什麼都跟你說,與你無話不談,請放心,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經歷一些困難,不同的是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基礎。

父母要有寬容心,父母的在某種情況下一定要理解孩子,理解他的情緒,甚至告訴他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害怕過,然後慢慢地耐心地鼓勵他。

要細心注意呵護孩子那顆幼小的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可以直接去告訴孩子,我們是愛你的,用我們那份充滿愛意的言語去叩擊孩子的心門,以得到孩子的認可和接納。

我們可以把對孩子的這份愛幻化成掛在嘴邊甜甜的笑容,用柔和的言語和微笑來告訴孩子希望和他們成為朋友。

在幫助孩子的同時,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事情應該怎樣去做,這樣孩子也會漸漸的向你敞開心扉。

4.尊重孩子,讓孩子學會選擇。

每個寶寶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能打入孩子的內心,才會被孩子所選擇!

從二、三歲開始,孩子的獨立意識就開始萌芽了,這時候孩子經常會說「我自己做」;到了10歲左右,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關注自己、評價自己,又由於身體的發育和能力的增強,他們開始形成「成人感」和「獨立感」。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們不能對孩子的事情都採取「包辦政策」,要給孩子思考和試錯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學會自己拿主意,而不是一定要經過他人許可後才會戰戰兢兢地去嘗試。

通過不斷的生活實踐,孩子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甚至可以決定自己的興趣和老師了呢。

當然,重要的標準還有一條,這個老師是不是真的懂孩子。

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在每個育兒當下做出智慧選擇!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

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可想像的,慢慢走進孩子的心裡,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和愛,才能使孩子喜歡並且適應學習的節奏和行動上的自立。

走進孩子內心不能只停留在嘴皮子上,關鍵時刻家長同樣要付諸行動,尊重孩子內心的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你在想什麼?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孩子五六歲以前,心裡在想什麼,家長很容易能捕捉到。當孩子慢慢長大,開始上學,和同學們有更多的交往,開始通過更多渠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