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的媽媽,註定了孩子也會與「精緻生活」無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女人在為人妻、為人母之前都是愛美的,但當了媽媽之後,生活把我們熬成了蓬頭垢面的黃臉婆,每天不修邊幅、邋裡邋遢、穿著也很隨便,有時候去學校接孩子,也懶得換去身上的睡衣。

對此,我們還有一堆正當合理的理由:「每天忙忙碌碌的,哪有時間收拾自己。

就帶孩子這一件事兒,我就拼勁了全身力氣,哪還有時間去考慮自己。

只要孩子乾淨漂亮就夠了。

也許你會這樣想:都當了媽了,化妝給誰看啊?當了媽了,還有必要穿那麼精緻嗎?

「女為悅己者容」,你知道嗎?這世上有一個人永遠在注視著你,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你的一舉一動都刻在他的心裡,對他將會是一生的影響,這就是我們的孩子。

我們不管再忙,都要改變我們的邋遢。

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形象,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雖然不會遺傳,卻可以傳遞,你也不希望邋遢的態度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吧。

一味標榜內涵而忽視門面的媽媽,也是一種膚淺

很多媽媽熱衷於給孩子報班,希望在美術繪畫班裡提升娃的審美,希望在鋼琴的學習中能觸摸到藝術的靈魂,舞蹈的學習可以提升娃的氣質。

我們時刻不忘記豐富孩子的生活,提升孩子的內涵。

眼光總是望著遠方,卻忘記了腳下的路。

當我們注重提升孩子內在涵養的時候,別忘了先把自己打扮的精緻起來。

英格蘭西南部的埃克塞特大學兒童心理學家阿蘭·斯拉蒂爾指出:「嬰兒出生15個小時後,就可以認出自己的母親來,而且他們具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如果將長相各異的人的照片展示給嬰兒看,他們更願意看那些相貌漂亮者的照片。

原來,孩子一出生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能力,他們更喜歡接近美的事物。

請你從忙碌的生活中抽出半小時的時間,敷個面膜、修整一下乾枯的頭髮、畫個淡妝、打扮一下自己,這不僅是對自己的關愛,也能帶給孩子快樂和自信。

張愛玲說:「衣服是一種語言,是隨身攜帶的一種袖珍戲劇。

」沒有多少媽媽是因為她靈魂的美麗而被孩子喜歡,但衣著精緻的媽媽,肯定受小朋友的歡迎。

穿的漂亮是媽媽的一種能力,在為娃囤貨的時候,別忘記更新自己的衣櫥,選一些適合自己的衣服,這樣無論我們出現在什麼樣的場合,都可以得體、優雅。

一個衣著精緻的媽媽,總是會提醒孩子保持美好的樣子。

那些你用心發現的,也是孩子不想錯過的

林語堂曾說: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遠離邋遢的日子,過上精緻的生活,大抵也是如此,用心去發現一切適合自己的小美好。

在普通的日子裡,拾取簡單的、真實的小美好,當我們用心去找尋的時候,感動的不僅是自己,更是伴隨我們的那個孩子。

春暖花開時,吸引我們的是黃的迎春,粉的櫻桃和紅的月季;炎炎夏日裡,磅礴大雨中濺開的是水花,也是我們的笑聲;深秋時,我們欣賞的是打翻了調色板的大自然;冬日裡,帶給我們驚喜的是皚皚白雪。

我們所喜歡的,正好也是孩子不想錯過的。

有時候,花小錢也能過上奢華的生活。

我們帶孩子逛街,逛的是街,養的是眼光,在對物品的質地,造型,造價對比之後,總會發現適合自己的。

有心的媽媽應該是個美食家,帶孩子吃一頓精美的晚餐,享受的是美食,在孩子心底種下是美好的種子。

你的「標準」就是孩子將來的「眼光」

曾經有記者採訪《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在問及對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她這樣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我們為精緻生活努力的樣子,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馬雲在雲棲大會的演講中曾提到:「年輕人和孩子從來都不擔心未來,擔心的是我們,他們只願意參與未來。

」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孩子長大以後的生活,只要「高標準」要求我們自己的言行,用無聲的行動去影響孩子,孩子日常的薰陶中,自然會形成對未來的認識和審美。

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媽媽,需要逼自己去成長,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好書,提升自己的品位。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去了解林徽因,三毛,張愛玲,徐志摩等作家,在這些經典作品中內化自己的氣質;讀一些靈修類的書籍,提高我們的情商,沉澱自己的心境,做一個內心有風景的女子,去唱唱歌,跳跳舞,讓生活變得詩情畫意起來。

一個懂生活會生活的媽媽,孩子也差不到哪去?

亦啟讀——您身邊的閱讀專家。

堅持,只為孩子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黃磊女兒被罵:女孩子從小會打扮有多重要

早在1795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所謂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孩子認識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通常而言,女孩在3歲左右,開始出現...

讓孩子學會穿衣打扮,原來這麼重要

父母都知道,讓孩子學會合適地打扮自己,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所謂合適的打扮,就是在保證孩子穿的乾淨得體的條件下,儘量讓孩子的衣著更加有色彩感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