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作為家長應該知道的一些事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熱是嬰幼兒最常見秋冬季症狀,往往最早出現,可伴有腹瀉、咳嗽等。

高熱時,體內產熱大於散熱,體內消耗增加,對嬰幼兒可能造成驚厥,所以對於高熱,不論是何原因所致,都要考慮退熱問題。

當體溫超過38.5℃時,應接受退熱藥物治療,比如「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目的是避免高熱驚厥和減少高熱引起的體內消耗。

體溫小於38.5℃可激活免疫系統,利於控制感染。

服用退熱藥,一般只能在4-6小時內控制高熱。

為了增加退熱藥的效果,一定鼓勵多飲水,這樣才可以增加皮膚散熱、增加排尿等,以達控制體溫的效果。

由於一般感染所致高熱可達3-5天,此間會反覆服用退熱藥物。

為了減少退熱藥物的副作用,可以「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兩類退熱藥物交替使用。

高熱時,無論手腳是否冰涼,只要體溫超過38.5℃,就應給孩子服用退熱藥物。

這裡提及的體溫,是人體內的溫度,只要是指耳腔內、腋下、口腔、肛門直腸等部位測及的溫度。

人體散熱途徑,也就是退燒途徑有四條:

1、經皮膚蒸發水分散熱是最主要途徑,占90%以上。

所以發燒時不要給孩子穿的太多,應該少穿蓋。

2、經呼吸散熱。

發燒時呼吸會增快加深。

3、經排尿過程散熱。

多喝水多排尿。

4、經排便過程。

如何做到發熱時有效的物理降溫呢?

首先儘可能保證嬰兒液體攝入。

退熱過程主要是通過皮膚蒸發水分而實現。

若體內水分不足,退熱效果受限。

其次,在適當提高室溫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穿蓋利於皮膚散熱。

再次,洗溫水澡、溫熱毛巾濕敷也是很好物理降溫的方法。

冰袋或冰貼也會有一定效果。

物理降溫有兩大形式——冷降溫和溫降溫。

通過冰貼或冰袋,導致局部皮膚降溫為冷降溫,退熱效果有限。

雖可感皮膚變涼,體內溫度未必降低。

變涼的皮膚血管收縮,反而會妨礙體內熱量散出。

溫降溫是在提高環境溫度前提下,用溫熱毛巾敷身體、洗溫水澡等致皮膚血管擴張,利於體內熱量散出。

退熱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體內水分不足

嬰幼兒生病時多不喜喝水或奶,家長一定耐心少量多次喂,以增加體內水分,利於退熱,否則服了退熱藥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再有,排尿和便過程都可利於降溫。

總之,退熱的捷徑不是從藥物(退熱藥、抗生素等)出發,而是增加體內水分和適宜物理降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知道了這些,寶寶發燒再也不用慌了!

從寶寶呱呱落地開始,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寶寶生病。寶寶發燒總會讓爸爸媽媽手忙腳亂。有的家長感覺孩子有點發熱就立即用退熱劑,有的則是一著急就讓醫生給孩子輸液,恨不得一下子使孩子的體溫降下來。發熱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