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怎麼建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全需要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一需要,嬰幼兒早期安全感的建立與培養,影響著兒童一生的幸福。

家庭在培養嬰幼兒安全感中起著重要作用。

擁有足夠的安全感的個體,能夠理性地調控自己的行為,意志堅定,獨立自主,自強不息,不斷走向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也只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個體才能最終實現精神上真實而完整的自由。

嬰兒期的心理發展

嬰兒期指0-3歲的時期,是兒童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嬰兒的社會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嬰兒的依戀和嬰兒的同伴交往兩個方面。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主要是母親)間的最初的社會性連接,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通常表現為嬰兒將微笑、咿呀學語等行為更為地指向母親,最喜歡和母親在一起,遇到陌生人時恐懼。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嬰兒是否同母親形成依戀及依戀的性質,直接影響著嬰兒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人格特徵和人際交往的基本態度。

好了,理論說清楚了,我們談實際操作。

提高嬰幼兒安全感的策略

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家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穩定有序的物質環境。

比如:舒適的居住環境、科學的營養膳食、合理的衣物穿著、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必要的益智娛樂玩具等。

此外,不要常常改變家裡的布局,因為嬰幼兒期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敏感期,不要隨意去打亂孩子的「學習」,否則會讓孩子產生無序感,從而感到焦慮和不安。

要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愛的心理氛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怒、爭吵。

一些家長認為嬰幼兒年齡小、還不懂事,家庭的不和對其影響不會太深。

實際上,孩子的感覺是十分靈敏的,家庭成員之間的任何情緒都容易被孩子察覺,父母之間的爭吵、冷戰、忙碌、焦慮等,都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使他們的神經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孩子也會因此較早地學會察言觀色,隱藏和壓抑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的人格發展和人際交往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因此,父母必須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不論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情,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發怒甚至爭吵。

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多花些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開展積極的親子互動,積極傾聽和了解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改善父母的教養方式

這裡的教養方式是指養育方式和教育方式,嬰幼兒的許多心理品質是在養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許多教育過程也是在養育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包括:

l教養方式要保持連貫和一致。

養育者對待兒童的方式要一致,不要經常變化。

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取決於自己的心境, 教養方式自相矛盾, 使得嬰幼兒不能獲得必要的情緒支持和舒適感。

l鼓勵孩子在行為方面的自主和獨立。

父母要敢於放手,鼓勵孩子在行為方面的自主和獨立,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替代,讓孩子做完整的自己,自己去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2-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性發展的要求,在環境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孩子探索和創新,不要把孩子封閉在狹小的空間,要讓孩子走出去,參與同伴遊戲,讓其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成功和失敗。

通過這些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就能更坦然地面對失敗,受挫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安全感也會建立起來。

目前我國家庭結構中核心家庭居多,許多孩子的主要玩伴是家裡的玩具,然而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有同伴交往的需求,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條件,多帶孩子出門,讓其有機會和同齡人玩耍、遊戲。

理性地愛孩子

父母要學會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

每個父母無疑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確去愛孩子。

不理性的愛只會讓孩子不安全、不快樂。

作為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不要認為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物質環境就是愛孩子。

作為父母,要懂得關注嬰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並及時給予反饋。

尤其是在0-3歲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經常撫摸、親吻嬰幼兒,常常用溫和的目光與嬰幼兒進行交流,多對孩子微笑,積極開展親子遊戲,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果能積極敏感地關注孩子發出的各種信號,及時給予滿足與反饋,孩子就會感到溫暖和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信賴,相處融洽。

出於個人成長的經驗,我希望通過本文能引起嬰幼兒家長對嬰幼兒心理安全感的重視, 因為在幼兒期就得到安全感變得堅強的人, 在以後的生活中無論遇到任何的危險,仍舊能保持安全感和堅強的性格。

錢能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在親子關係方面,可能並不是很管用。

失去孩子最初的三年,你也許需要三十年去贖回,或者,根本贖不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