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變聰明這件事 努力比智商分數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給孕婦補鐵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嗎?

給寶寶聽音樂能提高智力嗎?

開發寶寶的右腦,可以提高他的智力嗎?

以上答案,皆為否。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魏坤琳想對家長說,關於智力這件事,你要讓孩子相信,努力最重要,智商分數不重要。

孩子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改變他大腦的樣子。

在他近日出版的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Dr.魏從腦科學入手,教你根據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發展孩子相應的能力。

如果家長多了解些相關知識,也許能早點調整早教策略。

人類智商值每10年漲3%,但人類並沒有變聰明

魏坤琳首先強調,智力和智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智力涵義更廣,而智商比較狹隘。

很多人都知道智商(IQ)測試,其中廣泛應用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會測量孩子的算術、詞彙、常識等認知技能,然後把成績與其他同齡人樣本作對比。

韋氏量表把正常人的平均值作為100,你如果得了100,就表明處於中間水平,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處於85~115之間。

但很多人不知道,智商值並不是固定的。

紐西蘭科學家詹姆斯·弗林最先發現了這種現象:至少在1930年以來,全球平均智商每10年上升大約3個百分點,這就是「弗林效應」。

比如,2012年美國人的平均智商比1900年要高近30%。

「為了抵消這個現象,保證智商標準值在100不變,就要不斷校準量表。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自推出以來,就被校準了4次。

」魏坤琳說,「也就是說,如果你家孩子用最新的第四版韋氏量表,測出來智商100,是普通小孩;但測第一版,可能就是130,變成了超常兒童。

聽上去很有參考值,那要不要趕緊給寶寶測個智商呢?魏坤琳毫不猶豫地回答,沒必要。

因為這個指標在4~5歲之前是測不準的,對成長發育很快的孩子來說,隔幾個月測,數值就可能差很多。

「孩子大腦的各個區域以不同的速度發育,沒必要這麼快給孩子貼標籤。

你也無法從一個簡單的智商數字里,看到孩子全面的智力發展。

」魏坤琳說,「況且,人類的智商分數提高,只是在一些專項認知能力上的提高。

人類的遺傳基因沒有突變,整體的智力也沒有增加。

給大腦信息刺激,但刺激也不是越多越好

受到產道的限制,寶寶在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時就出生了。

新生兒的腦重只有成年人的25%,3歲時達到85%,5歲時是95%。

大腦發育不僅是質量的變化和腦細胞數目的增加,最關鍵的是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接,連接的部位叫「突觸」。

魏坤琳介紹,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新的連接,3歲時連接的數目甚至超過成年人。

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大腦某個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剪裁掉。

「神經元越變越少,運算速度卻越來越快,這個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大腦的過程。

後天的學習與經驗對於這樣的修剪過程非常重要。

所以,孩子的早期經驗及其幼年時獲得的教育,能影響他的一生。

」魏坤琳說。

對於人類的神經網絡,腦科學上有不同的分區方式和分類體系。

魏坤琳和一群科學家朋友把兒童早期教育中,家長最應該重視的內容概括為五部分: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

其中的智力腦——如何讓孩子更聰明,這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魏坤琳分為室內外兩個方面解釋:

在家裡,一是給孩子適宜的環境刺激,允許孩子用多種感官感受立體的世界——當孩子把盛麵條的碗打翻,又用手把麵條捏碎,還抹在衣服上、臉上,千萬別抓狂,這是孩子在用觸覺學習麵條的特徵;二是鼓勵孩子把感知到的信息關聯起來,比如吃蘋果,看上去紅紅的、圓圓的,摸起來滑滑的、硬硬的,咬一口是脆的、甜的。

在戶外,一是擴展孩子的學習資料庫,接觸不同類型的信息,旅途中的風土人情,和小公園裡的小動物,都可以給孩子講一講;二是從視覺出發,刺激空間認知能力的發展。

魏坤琳說:「孩子的成長需要豐富的外部刺激,但並不意味著刺激越多越好。

一般來說,正常的家庭環境都能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刺激,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有些家庭可能出現刺激過多的情況。

超出孩子承受範圍的刺激,會讓孩子的大腦『受傷』。

比如,玩具太多,會干擾孩子的注意力;家長的過度關注,也會干擾孩子——他在專心搭積木的時候,家長隔幾分鐘就過來問個問題,「喝不喝水」「餓不餓」,雖是好心,卻是無益;此外,也不要過度依賴「視覺輸入」,有的家長把孩子交給電子產品,有的在嬰兒車上掛各種鮮艷的玩具,都是畫蛇添足。

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的強大適應力,是人類智力的真正含義

魏坤琳介紹,在智力研究領域,最經典的理論是CHC理論,將智力分為「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

前者指的是經過後天積累習得的技能和知識,後者指的是傳統意義上智商測驗所考察的能力,比如記憶、邏輯推理等。

我們的祖輩要解決生活中各種具體的問題,比如打獵的技巧、耕種的時間……所以,問一個100年前的人:「狗和兔子有什麼關係」,他會回答「用狗來抓兔子」。

答案非常具體、務實,不太使用假設、歸類那一套思維方式。

而大學畢業的你,答案可能是「狗和兔子都是哺乳動物」。

「現代社會要求我們解決更多抽象的問題,我們在學校也要學習分類、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

這種抽象思維方式,剛好跟智商測試要衡量的那種『智力』更接近。

所以,智商分數不代表智力,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的強大適應力,才是人類智力的真正含義。

」魏坤琳說。

2013年1月和4月,歐盟和美國分別投入10億歐元和46億美元,全面啟動面向未來的人類腦科學研究計劃。

在中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國腦計劃)也作為重大科技項目被列入國家 「十三五」規劃。

今年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侃說:「0~6歲是大腦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在孩子發展早期多掌握一些靠譜的腦與認知科學知識,那麼孩子就能成長得更好。

2016年,在魏坤琳眼裡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他的二女兒出生,二是人工智慧阿爾法狗下圍棋贏了李世石。

「人工智慧發展飛速,我該如何養育我的孩子,讓他們從容適應未來?」

魏坤琳說:「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如果你試圖預測2048年什麼熱門,再去教孩子相應的知識,可能不行,因為你預測不準。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底層核心能力——引導孩子主動對動態的知識進行探索,讓孩子養成通用的學習能力。

這樣,無論以後怎麼變化,孩子都能適應時代。

如何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聰明大腦?魏坤琳提出了幾點建議:

重視教育的力量。

有人說:「我小時候父母沒管我,什麼育兒知識都不知道,我不照樣長得不錯?」魏坤琳說:「祖先的智力來自日常現實,但現代社會大不一樣,對人的抽象思維和數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一個術語叫做孩子的「童年期」——童年期越長,學習的內容越龐雜,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延長兒童童年學習時間的方式。

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

在小時候,要給孩子更多具象的思考,用實物做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過渡到抽象思維,這符合大腦發育的過程。

相信智力是可塑的。

雖然智力受先天因素影響,但後天培養更重要。

大腦就像肌肉,你讓它動得越多,它就變得越強大、越複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省這三種錢,孩子的未來可能就毀在你手裡了!

前不久,一個「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娃的一個暑假」的話題,讓媽媽們深有同感,過個暑假,身累心累錢包更累。然而,開學在即,錢包就能得到解脫了嗎?可以省掉奢侈品,可以省掉逛街購物,但再節儉,有3種錢千...

聰明寶寶養成記 兒童智力開發從小做起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聰明寶寶,因此,對於孩子的智力開發問題,家長們也都很上心。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的智力情況,對孩子進行智力發開也是爸爸媽媽們想要了解和解決的問題之一。那麼,在兒童智力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