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嚇式教育毀孩子,孩子不是「嚇」大的,應該是「愛」大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前兩天童話爸爸在《孩子愛撒謊怎麼辦》里,說到不贊同家長們用《狼來了》的故事來教育孩子。
為什麼?
因為這是一種恐嚇式教育。
中國父母在一代代的恐嚇教育過來的。
不聽話?金兵來了。
還要哭?紅毛野人來了。
你敢頑皮,就把你餵老虎。
你不守規矩!就抓警察那裡去。
你還哭!把你送醫院去!
……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上圖是重慶市教科院幾年前發布的《重慶市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發展現狀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採取打的方式」的家長只占35.2%,而認為可以採取「打」和「嚇唬」方式的家長比例卻高達64.1%。
可見,採取硬性教育的家長並不是少數。
02
當然,國外的孩子也經歷過被恐嚇。
《小紅帽》就是教導孩子們不要不聽大人的話輕涉險境,否則會有大灰狼吃掉你哦。
對於孩子們,我們習慣把外界妖魔化,以此來震嚇孩子。
去看病,我們把醫生加上可怕的標籤,把白大褂和打針的痛楚聯繫在一起。
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我們也強調幼兒園和小學裡老師是威嚴不講情面的,那裡面是囚牢般的不自由不快樂。
對孩子眼下的不合心意,我們總是給他安排一個充滿險惡陰影滿滿的前景——
設想:
不好好學習,就等著去掃大街。
成績不好,你就要去討飯吃。
再不用功,你就跟隔壁×××一樣,當個廢物!
03
當我們恐嚇孩子時,我們怎麼了?
對孩子的恐嚇式語言,是我們自己的一種心理投射。
每一種恐嚇,都是擔憂,焦慮。
焦慮的底層,是深深的無力感、失控感。
家長自己的力量hold不住孩子,於是藉助更虛幻的「強大力量」恐嚇孩子。
我們害怕孩子不聽話,害怕孩子撒謊,害怕孩子不認真學習……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害怕和恐惶。
我們覺得孩子不在我們的理想狀態內,孩子的行為讓我們有失控感,我們擔心孩子因為一時的成績不好學藝不精,於是馬上貼上一個沒有出息的標籤。
這種心態與急火火地拔苗助長沒有區別。
根源還是家長們困於自己的焦慮,不能安於當下,把未來悲觀化陰影化。
04
恐嚇,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
年幼的孩子,他們會相信長輩說的一切。
於是他們真的會被震懾住。
可是,那一剎那,你能計算出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麼?
越小的孩子越能被大人誇張的表情和語言嚇住,心理受到的傷害也越大。
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安全感的建立。
可是,恐嚇的言行與安全感的建立背道而馳。
長期被恐嚇的孩子,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性格也會更內向,膽小。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類處於恐懼壓力下的孩子,容易形成優柔寡斷甚至抑鬱的性格。
大一點的孩子,簡單的恐嚇已經不能收效。
這時採用嚇唬的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愛撒謊,而且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會更喪失權威。
這種孩子,在青春期會更容易表現出叛逆的行為,甚至做出偏激的行為讓父母后悔不迭。
因此,恐嚇式的硬性教育,結果只會與父母的初衷相違。
05
生活中的恐嚇隨處可見。
父母們可知,這是拿自己的威信在開玩笑。
真正的教育,在於做溫暖有理的支持者,身正言傳,滿足孩子對愛與約束的需要。
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是家長們必做的功課。
恐嚇,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溝通。
說白了,是一種家長的「懶政」。
這裡童話爸爸順便推薦一本繪本——《怪老頭來了》。
看看裡面的媽媽如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
教育是長期的春風化雨。
願每一個孩子,被溫柔以待。
孩子,不應該是「嚇」大的,應該是「愛」大的。
【起跑線家庭教練】「奶奶暴虐孫女」背後,覺察你屬於哪種家長?
最近一篇新聞「奶奶超市暴打孫女拳打腳踢暴擊23下被打得站不起來」刷爆了網絡。原因就是孫女在超市內要買3個戒指糖,奶奶只答應買2個,孫女就開始鬧情緒,於是就有了新聞的這一幕。「打罵教育」也許是當前...
孩子膽小怕事 或是大人恐嚇所致
經常在生活中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們會對孩子進行恐嚇,例如說「你再吵鬧,別人會把你賣掉的」,或者是「再哭就把你送給別人」,雖然只會止住哭泣、乖乖聽話,但是孩子們並不是因為認識到...
父母不能採用恐嚇式家庭教育 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缺一不可。在學校中可以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認識更多同學,大家互相勉勵一同進步。但是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裡,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在二胎政策開放之前,家家...
打罵從來不是愛,父母需要清楚這4點,與孩子共同成長
在孩子沒有降生之前,許多父母都懷著美好的嚮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既乖巧,又招人疼愛;可是,當孩子出生後,逐漸變成一個調皮搗蛋的「熊孩子」時,作為父母真是操碎了心。尤其在每天工作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