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從來不是愛,父母需要清楚這4點,與孩子共同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孩子沒有降生之前,許多父母都懷著美好的嚮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既乖巧,又招人疼愛;可是,當孩子出生後,逐漸變成一個調皮搗蛋的「熊孩子」時,作為父母真是操碎了心。

尤其在每天工作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入家門,看到孩子東西甩滿屋,沒事還喜歡哭鬧的時候,作為父母,心中是崩潰的。

沖孩子吼幾句,希望他能夠停下來,可是常常事與願違,於是,有些家長就動手了。

時常在動手之後,家長又會覺得很心疼,後悔自己做出的粗魯動作,既傷害了孩子,又傷了自己的心。

雖然如此,以後碰到孩子頑皮時,還照樣忍不住的發火。

殊不知,孩子處於身體發育階段時,真的打不得!而打罵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


1、不要打的沒輕沒重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他認為一個人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離不開童年經歷,早年的經歷在心理蒙上陰影,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以及一生的發展。

比如說,假如小的時候受到惡狗的恐嚇,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也會對狗產生畏懼的心理。

如果總是習慣用打的方式,來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僅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還會因為沒輕沒重,給孩子留下身體的創傷。

尤其在孩子身體發育未完全的階段,他們身體還很嬌嫩,承受不起太劇烈的撞擊,很可能因此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2、打罵只是恐嚇,不是教育

在教育上有種說法,越是頑皮的孩子越聰明;看起來調皮的動作,實際上,是他們對外界環境不斷探索的過程,每一次耍壞,其實都是他們的刺激反應,從而讓他們產生新的認知。

當然,如果孩子做出錯誤的舉動,適時阻止顯得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的去打罵,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個地方;反不如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與錯,從而加強這方面的認知。


3、習慣性打罵,教會孩子發火

凡事有果必有因,有些學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思維方式有些偏頗,還會有鑽牛角尖的舉動,時常會選擇發火和打架來解決矛盾,這種行為的形成,與家長的影響不無關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靈性去探索,模仿家長的行為;假如家長總是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自己,這些孩子肯定也會學以致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表現出這樣的性格特徵。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家長整日喝來喝去,孩子變得軟弱不堪,缺乏主見,還容易被他人欺負了。


4、壞脾氣不是遺傳,打罵從來不是愛

有時候,我們不要在說愛孩子的同時,卻總是對孩子做一些面目可憎的舉動。

與其說壞脾氣是遺傳的,不如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太多的目濡耳染父母粗暴的行為。

甚至,還有的人苦口良心的對孩子說,打你是為你好!其實,除了打罵之外,完全可以採取以身作則的方式,給孩子做好榜樣。

與其在打罵中,流著淚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不如管好自己的脾氣,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一點一滴與孩子共同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打小罵也危險 兒童性格易扭曲

日常生活當中,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他的一切都要由自己安排。孩子有點什麼問題時,罵幾句、打幾下也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種小打小罵也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教育孩子,如果感性大於理性,後果是?你懂的

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秘書長范佩芬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教育問題其實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對待孩子一定要理智,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會感性大於理性,一次次的遷就最終會導致...

「棍棒式」教育 你認同嗎?

在中國,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式」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打不成才」,但也有一部分家長不認同,此教育方式,認為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不過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打罵只會對孩子身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