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用這些話嚇唬孩子?承認吧,你跟你媽也沒什麼兩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不肯吃飯,你指著大門對他說:「你不乖乖吃飯,警察叔叔就會進來抓你!」

孩子在外面亂跑,你呵斥他:「你亂跑媽媽就看不見你,這樣你就會被大灰狼叼走!」

孩子又哭又鬧,你不耐煩地說:「再哭的話醫生就要來給你打針了哦!」

這些話咱們都很熟悉吧?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愛這麼嚇唬我們。

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父母使出渾身解數編造各種可怕的故事和他鬥智鬥勇。

可是爸爸媽媽說了那麼多,卻依舊「收拾」不了一個淘氣寶寶。

那麼,你為什麼要對孩子說這些話?

「我希望孩子不要在沙發上爬來爬去,這樣實在太危險;我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吃飯,不要只專注於看動畫片;我希望孩子能夠早早地上床睡覺,躺在那安靜又乖巧……」

亂塗亂畫、打翻杯子、哭鬧喊叫……孩子的這些表現總是讓我們忍不住火冒三丈。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的表現能夠滿足自己的期望,努力讓他成為我們心中的那個「滿分寶寶」。

父母往往覺得孩子還小,即便對他說了什麼也不會懂,所以嚇唬一下應該是最立竿見影的了。

殊不知,以恐嚇作為懲罰教育,往往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父母會覺得,我總是為了孩子好,畢竟我最愛他;或者由於成長環境的影響,不知不覺也在延續父輩和其他人的這種教育方式。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個「小嚇唬」、「小玩笑」,對孩子來說可就沒那麼「好玩」了。

年幼的孩子可不懂大人語言的「潛規則」。

對於他來說,你脫口而出的「不要你了」,只會傷害到他的安全感,造成他對愛的不確定。

即便「嚇唬」起到了短暫的效果,但這是在給將來的教育挖坑:孩子折騰一晚不肯睡覺,非得說床底下有鬼有大灰狼,結果每次睡前就像在打仗;訓斥再不聽話就叫醫生來給他打針,結果孩子一去醫院就大哭大鬧、不肯配合;嚇唬孩子調皮就會被警察叔叔抓走,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就不會主動向警察叔叔尋求幫助,因為在他眼裡警察是抓小孩兒的「大壞蛋」……

這種頭疼又無奈的時候,有沒有反省一下,自己「隨口說說」的話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陰影?

除了這些「立竿見影」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恐懼會讓孩子性格變得懦弱膽小。

有些話使用不當,一味威脅、嚇唬他,誇大事情的嚴重性,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

聽到你的高分貝呵斥就會躲,見到醫生就會哭,夜裡睡覺還會做噩夢。

孩子並不喜歡那些讓他恐懼的東西,因為不乖、不懂事,就會帶來各種可怕的結果,慢慢就會產生心理陰影,懦弱膽小的性格從此埋下伏筆。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比起威脅恐嚇,懂得和他正面溝通可能會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先做好示範。

想讓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就應該先做到。

比如你希望孩子認真讀繪本,那麼你自己就要關上電視、放下手機、拿起書本,而不是大聲呵斥他「不看書你就再也別想看電視!」

要求孩子做到什麼事,一定要懂得善於使用簡潔有力的正向語言。

比如孩子又吵又鬧的不讓你吃飯,你說「再吵媽媽就不要你了」,不如用「媽媽想安靜地吃飯,你先自己玩十分鐘」來明確自己的態度更好。

善於充分調動孩子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喚起孩子的注意。

比如《媽媽是超人》里,包文婧窮盡方法哄餃子吃飯,餃子怎麼都不肯,結果張歆藝一句「像小豬佩奇那樣吃」,餃子立馬言聽計從。

包文婧這才恍然大悟:「她用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說,小豬佩奇就是這麼吃的。

糕媽說

小時候,老爸老媽可沒少用類似的話來恐嚇我們。

想想自己小時候為那些不存在的妖怪提心弔膽、看到醫生就哇哇大哭,真是又囧又感慨。

做爸爸媽媽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有時覺得孩子鬧人、不懂事,其實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的根源。

多些耐心讓孩子明白,懲罰並不是為了讓他痛苦,而是為了幫助他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參考資料:《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理解孩子的語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