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早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親愛的,見字如面
我是宗柳伽
時光漫漫,人生海海
希望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朋友
1
最近陳小春和小小春參加《爸爸去哪兒》,酷酷的山雞哥陳小春卻在兒子面前展現出了溫柔的一面。
但是也偶有發脾氣的時候,兩個人參加完遊戲回家的路上,因為小小春走得太慢,陳小春發了脾氣。
小小春見爸爸生氣了,小眉頭緊皺著的樣子有點惹人憐,但是他卻對爸爸喊出了:「你能不生氣了嗎?」
陳小春聽到兒子這樣的話,立馬溫柔道歉,之後採訪的時候也表示,沒想到父子倆之間會有這樣的對話,他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對話。
等到了父子倆一起做飯的時候,小小春幫著爸爸一起按麵餅,陳小春還不忘誇獎一下小小春有在學校做過,還稱小小春是披薩師傅。
晚上睡覺之前和應采兒視頻通話,還在說自己不棒,小小春很棒,再次為自己白天發火的事情跟小小春道歉,畫面真的太溫馨了。
陳小春的確是個暴脾氣,但是知道錯了就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及時道歉,有的家長脾氣急起來不管不顧,等凶完了,也不會跟孩子自降身份低頭認錯。
都說要做孩子的朋友,可是又有多少家長只是嘴裡這裡說,實際上根本不會對孩子平等說話,更別說道歉了。
孩子的表現,正好映射出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相處模式。
我有一個朋友,說話非常懟人,生了二胎之後,大寶經常凶二寶,於是朋友說:「你為什麼這樣對弟弟說話?」
大寶回答:「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說話?」
今天你怎麼對你孩子說話,日後TA就會學著怎麼說話。
我這個朋友的媽媽,從小就是這樣對她說話的,長大後,她不自覺地把這種說話方式傳給了自己的孩子。
如果她不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這種兇巴巴懟人的說話風格以後就會成為她們家的「家風」。
你希望孩子是一個溫和表達的人,那就要溫和對TA;
你希望孩子是一個有主見的人,就要給TA選擇,徵求和尊重TA的意見;
你是否允許孩子在你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TA做得對的時候你會誇獎,做錯的時候你會正確的引導,
這會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溝通商」,也影響到你孩子長大後對你的態度。
2
有些家長認為打壓孩子是一種鞭策,但是殊不知這樣不正確的「教育」卻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從小,媽媽總是對我說:
「你醜死了。
」
「你看你嘴這麼大,以後用口紅都要比別人用的多。
」
「你看你臉這麼大,以後面霜也要比別人費。
」
... ...
雖然叔叔阿姨會圍著我說:這個孩子好白好漂亮好可愛啊!
媽媽說:「人家當然跟你說好聽的。
」
所以我也只會覺得這是人家的客氣。
長大之後,就算聽到誇獎,哪怕是女鄰居一句誠懇地「你好美」,我也羞愧地不敢相信。
一根針,扎了一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
翁格瑪麗本身是一個不怎麼漂亮的小女孩,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總是鼓勵她,給她信心,告訴她:「你很美。
」
小女孩在身邊人的鼓勵下也變得有了信心,照鏡子的時候會在心裡告訴自己:「其實,你很美。
」
時間久了,小女孩真的變得越來越漂亮。
這在教育心理學上被稱為「翁格瑪麗效應」。
而我身邊真的有這樣的案例。
高中英語老師的女兒,說其貌不揚真的算是客氣。
可是她媽媽總是誇獎她美,並鼓勵她做得好的事情,這個女孩雖然長得不漂亮,可有著炫目的自信美。
而我們小時候聽得多的是什麼?
「你看xxx多乖,你要是有人家五分之一就不錯了。
」
「你這個人啊,就三分鐘熱度,什麼事情都堅持不了!」
「你去把衣服收了吧!算了算了,還是我去吧,你做得好什麼?」
... ...
家長的這些話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隻言片語中的傷害並不比打孩子一頓少,往往這種潛移默化的傷害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無法修補的傷疤。
這種「打擊式教育」,是典型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 取笑、挖苦、打擊成為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慣用方式, 缺少誇獎和肯定。
打擊就是打擊,並不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嘲笑。
父母應該在生活中多鼓勵孩子,帶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因為你們對孩子每說一句話,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塑造著TA。
一些家長很愛孩子,卻在嘴上不表達反而打壓孩子,讓孩子自卑;
或者因為不當的言行而關上了和孩子溝通的門,讓孩子越大越不想和父母說話
多希望,連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不止是血緣,還有喜歡。
愛孩子,從對TA好好說話開始。
3
很多家長一邊打擊著孩子,一邊又質問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自信呢?」
這樣的做法,除了給孩子帶來傷害,還會關上孩子和家長溝通的門。
我有一個朋友,爸爸在外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回家就拿她當出氣筒,批評她學習上不努力。
初中時,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她很自卑,不敢和別人接觸。
一次同學丟了東西,有同學說是她拿了,她不敢解釋,同學和老師都選擇相信這個不善言辭的孩子才是過錯方。
回家和父母訴苦,父母不僅沒有相信她安慰她,告訴她應該怎麼做,反而說她沒用。
自此之後她在家就變得更加沉默,除了「吃飯」、「好」,再無其他。
我身邊有一個很「懂事」的同事,小的時候她媽媽會在假期的時候帶她去學樂器、學游泳、學畫畫,但是從來沒有問過她喜不喜歡:「你聽我的。
」
如果她有不同意見,她媽媽就會說:「還學會頂嘴了是吧?」然後一頓打罵。
工作之後,面對領導的無理要求,她不敢反抗,連性騷擾都不敢出聲,因為她已經習慣了屈服於擁有所謂權威的人。
孩子雖然小,但是不傻,會感知到態度。
如果開口溝通帶來不了好的結果,只是打擊,她以後會放棄和父母的溝通,甚至在長大後也會放棄為自己開口去捍衛權利、爭取利益。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唯一的紐帶就是血緣,而不是對彼此的愛,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卻是日積月累得到的結果。
不能怪孩子長大後和家長無話可說,因為從小的時候,家長就把溝通的大門關閉了。
4
很多家長都會學習話術,但大多用在職場中,或者社交中。
為了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去學習如何和孩子說話,也是必修課啊。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所有的觀念、性格都已經成型的時候,父母后悔就追悔莫及了,不如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學會如何陪伴他成長。
不論是誇獎還是批評,作為家長都是需要學習的,要做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正確的引導並不是件易事。
有時候溫柔的溝通比嚴厲的批評更有效,和善的引導才是教育孩子是最正確的方法。
當小孩子亂丟玩具,有的家長會訓斥:
「又亂丟,找不到就知道哭,以後找不到就別玩了,也不給你買了。
」
但是換一個溫柔的方法去和孩子溝通,也許能夠幫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
「玩完玩具記得要放回去,就像寶寶出去玩要回家一樣,我們一起送玩具回家好不好?」
時間久了,不需要家長再說,孩子也養成習慣,玩完之後就把玩具放回原位。
溝通是門大學問,和孩子溝通就更需要家長用心,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朋友的身份比起父母權威的形象更加適合溝通。
孩子在公開場合大吵大鬧,父母會嚴厲的告訴孩子:
「鬧什麼鬧,一點都不聽話,再鬧就不要你了。
」
不如降低身份,像個抱孩子離開環境,安撫情緒,然後告訴孩子:
「這是公共場所,我們要小點聲說話,不然我們的小秘密就要被別人聽見了哦~」
學會靜心聽孩子說話也很重要,在他們遇到問題時,只有先認真聽清他們說的話,才能對症下藥,比起毫無由頭的取笑和打擊更有效。
當孩子不開心發小脾氣的時候,可能只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你卻瞪圓了眼睛跟孩子說:
「人不大脾氣還不小,再犯脾氣就不要你了。
」
你不妨花上一兩分鐘,溫柔地主動詢問:
「寶寶怎麼不開心了?不舒服嗎?和媽媽說說。
」
也許這個時候孩子只是想要你抱抱,之後就又開始自娛自樂了,但是你發脾氣可能會嚇到孩子,反而讓孩子覺得更加委屈,從犯小脾氣變成大哭大鬧了。
今天你說的話不僅關乎孩子明天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除了學會如何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誇獎也是需要技巧的。
寶寶的早教老師告訴我,一歲以前的寶寶一句「寶寶好棒哦~」就足以滿足。
但是一歲之後,對寶寶的誇獎要更側重能力、品行上的,而不是天賦。
比如,我們會和孩子一起玩把奶粉桶壘高高的遊戲。
孩子有時候壘得高了,會害怕再放一個奶粉桶會掉下來,就會叫「媽媽」把奶粉桶給我,我會鼓勵她:「寶寶可以的。
」
然後第一次的時候,和她一起把奶粉桶壘上去,邊壘邊告訴她:「寶寶要注意底下有沒有對齊,對齊了才不容易掉下來。
」
第二次的時候讓寶寶自己嘗試,做好了給她鼓掌,誇獎:「寶寶真勇敢,不害怕了;也很細心,有注意到把奶粉桶壘整齊。
」
勇敢、細心,都是寶寶品德和能力上的,而不是誇獎一句「寶寶好聰明「這種天賦上的優點。
對孩子好好說話,做得好時誇獎,做得不好時告訴辦法、引導;需要給她鼓舞的時候,給予鼓勵。
你的一句挖苦、取笑,可能會讓孩子自卑一輩子,而你卻還不自知,學會和孩子溝通的話術,是為了讓TA能更好的成長為一個幸福的孩子。
幼時,擁抱;兒時,引導;成年時,理解;老去時,追隨。
愛自己的孩子,就讓TA們知道,也為TA們打造好情商的家庭基礎,先從好好和孩子說話開始吧!
好好說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早教。
家長應培養孩子喜歡做家務的好習慣
本文由膩娃媽媽原創,旨在探討如何教育寶貝,希望頭條的讀者朋友們指教。孩子們放學回家,把學校布置的作業做完後,還有很多空閒時間,父母千萬不要只讓孩子沉迷電視手機,要適當地引導孩子們去做家務。讓孩子...
應對叛逆期孩子犯錯的方法
孩子叛逆,是家長最頭疼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其實,家長不明白的是,所有的叛逆都表示著孩子在長大。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叛逆行為,如果家長能夠理解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也許所有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