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怎麼辦?家長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應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

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

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或許依舊無法真正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

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01 尋找自我

生理上的成熟使青春期孩子產生一種「成人感」,不願再像小孩子一樣對父母、老師事事聽從,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於是便對家長、老師的要求產生叛逆情緒。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一般與父母的關係較為親密,父母是孩子情感和心理支持的主要來源,孩子與同伴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玩伴關係,不存在穩定的依賴關係。

而到了青春期,隨著與同伴相處時間的增多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孩子與父母關係出現疏離,同伴逐漸成為孩子情感和思想交流。

青春期孩子有強烈的探索自我的慾望,他們希望知道「我是誰」、「我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我的優勢與不足」、「我將來想做什麼」等一系列涉及自身及未來發展問題的答案。

這些探索和嘗試對自己原有的價值體系加以批判,作為舊價值體系代表的父母、老師就成了他們的主要反抗對象。

02 為什麼會叛逆

輕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麼稱天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發生巨大的變化。

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

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大多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

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是打破了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其實,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

從前他無法意識到這種束縛與限制,就算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濛中躍躍欲試。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麼的嚴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識的束縛。

這時候孩子正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03 我們是朋友

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好的開始並不意味著好的結束。

叛逆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

只有家長處理得當,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長。

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應該學會一些應對方式,抓住肯定、調整和對症下藥這三個關鍵詞。

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當家長遇到孩子叛逆、不聽話、不配合、不溝通時,一定不要認為孩子叛逆是對自己威嚴的挑戰,而要承認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認知能力提高、自我統一性發展的結果,是他們成長的表現,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開始。

家長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規矩,對孩子勇於自我探索的表現要加以肯定。

得到父母的認可之後,孩子可能就不會那麼叛逆了,起碼程度不會更深。

要以叛逆為契機,及時調整教養角色和教養方式。

叛逆意味著孩子長大了,家長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養角色,應該從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轉變成陪伴孩子成長的陪伴者。

陪伴,就意味著以孩子為主,父母處於非主導地位;就意味著一種無言的支持和認同,意味著一種平等的朋友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問題,既提醒家長要及時轉變教養角色,也提提醒家長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誤所在,是家長改變教養方式的重要契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最有利於青春期問題的解決及孩子人格的塑造。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在制定規則和做決定時會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想法,聽取並接受孩子的意見,會對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釋,說明希望孩子服從的原因。

要了解孩子的叛逆類型,對症下藥。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主要有三種類型:暴躁型—對父母、老師的要求劇烈反抗,經常跟父母吵架或發脾氣,有時跟父母冷戰;沉默型—不願跟大人溝通,對事情漠不關心,對父母的話沒有反應,不喜歡跟老師接觸;陽奉陰違型—當著大人的面贊成大人的要求,但是自己的行為表現卻相反,父母說什麼都表面答應,但是依舊我行我素。

對不同類型的叛逆行為,父母可以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

對暴躁型叛逆的孩子,不要硬碰硬;對沉默型叛逆的孩子,耐心等待慢慢溝通;對陽奉陰違型叛逆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真誠。

叛逆的背後是孩子特定階段的發展特點和個體不同的內心需求,希望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做一個有心的家長,多去觀察孩子的特點、了解孩子的需求。

只要努力做一個有心的家長,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做到心中有數,不往外推自己的孩子,接納孩子,相信孩子的叛逆問題只是成長過程的問題。

如果家長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家教方式,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力,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