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千萬不要把陪伴放錯了地方,否則讓孩子受了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當今社會的家庭教育都普遍趨向優生優育。

親子育兒專家認為,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年輕父母們都深諳陪伴的重要性,但是初為人父人母,往往不一定能夠把握好陪伴的尺度。

高質量的陪伴,是適度陪伴,這個尺度非常重要,既要給孩子榜樣的力量和權威的指導,也要下放給孩子一定自由抉擇的空間。

一、這些時候,父母"退位"更明智

01孩子任性哭鬧和肆意妄為,為吸引家長關注而放任情緒時,需要適度冷落;

對於尚且年幼的嬰孩和幼童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對外部環境的固化認識,缺乏秩序意識和自我行為管控能力。

同時,孩童也缺乏清楚表達自身需求的能力。

所以他們表達某種需要或是不滿情緒時,就時常會選擇大聲哭鬧來展示存在感,以吸引外界注意。

此時,盡職盡責的父母往往會第一時間提供陪伴,緊張地關注孩子的情緒,嘗試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但是,習慣成自然,如果孩子發現這招屢試不爽,他就會產生固化的經驗—認為只要任性哭鬧,所有要求都能被滿足。

千萬不能因為過度陪伴的寵溺讓幼童逐步被動成為任性貪婪的小孩。

02孩子擁有自己的同齡交際圈很重要,下放時間、留出空間讓孩子們交流互動;

相信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類似的困惑,兒子被打該不該教他還手?女兒在幼兒園老被欺負怎麼辦?該不該教育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類處世方式?

有的父母甚至因此大動干戈,把問題嚴重化,其實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父母們可以稍微放鬆一些。

孩子處於成長階段,在慢慢地接觸和了解這個社會,這一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各種類型的人。

雖然不同孩子的不同行為確實能體現出其背後的家庭教養的差異,但他們仍舊是孩子,孩子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都和大人不太一樣。

孩子在相處過程中的有些矛盾,可以留給他們自己去解決和磨合。

家長此處的"退位",是放手不放眼。

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尊重他們遇事的選擇,不要強加給孩子所謂"世俗準則"的價值觀,而是引導他們學會保護自己,關心弱小,同時不去傷害別人。

03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忙著兜底,應酌情適當地退位,讓孩子建立責任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呢,甚至可以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並修正的過程。

孩子犯錯很正常,作為父母應該幫助並引導孩子修正錯誤,並從錯誤中慢慢成長。

育兒專家曾提出,父母處理孩子犯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所謂"三句話",第一句:冷靜指出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第二句:指出這件事的後果,以及父母對這件事的感受;第三句:告訴孩子我們很喜歡他本人。

所以我們知道,讓孩子知錯認錯以及明白犯錯後果很重要。

如果孩子踢球砸壞了鄰居家的玻璃,父母可以賠付安裝新玻璃的錢,但是道歉這一環,請務必留給孩子去做。

父母的陪伴不可能貫穿子女的一生,知錯認錯,獨當一面的責任意識和處事能力,必須從小培養。

二、這些時候,父母的陪伴絕對不能少!

01家庭"性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千萬不能缺位。

在我們社會,近現代以來校園與家庭性教育始終是缺位的,在兒童教育最關鍵的兩個環節都缺乏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

大多數孩子在不知"性"為何物以及其犯罪隱患的前提下,就被投放進了複雜的社會。

當代年輕父母們,應克服"談性色變"的傳統觀念,備足功課,以恰當的方式教育和陪伴孩子了解性別與性常識,幫助孩子建立起性別角色認知和性安全知識。

例如,父母們可通過故事暗示、生物模型剖析、性犯罪案例講解、觀看通俗性教育視頻等等多元的方式,對子女進行家庭性教育。

02安全問題,加強教育,時刻警惕。

兒童安全問題,是永恆的重點話題。

小孩子好奇心很重,缺少安全意識,不知道辨識潛在危險。

為了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父母應該重視安全問題,加強安全教育,陪伴孩子樹立起安全意識,以及應對危險危急情況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能力,養成警惕的良好習慣。

兒童安全教育涉及各個方面,包括居家安全、校園安全、出行安全、社會安全、身體安全等等。

此外,幼年兒童父母特別需要加強防範兒童誘騙拐賣,應著重教育,時刻警惕,經常和孩子進行類似情景演練。

在育兒過程中,有的問題不宜多次重複,點到為止,以防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但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必須言明其重要性,加強警示,防範一切兒童安全隱患。

良好的陪伴,必定是父母用心用力的陪伴。

但陪伴並非只是簡單地付出時間,陪伴教育需要講求方式方法。

沒有人生下來就為人父母,父母們都是零經驗從頭做起,逐步學習和完善教育方法。

陪伴教育,既關乎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也是父母們的再次成長。

適度陪伴,高質量陪伴,讓陪伴真正成為最好的教育,讓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