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裡橫」的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些孩子,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在同學面前不爭不搶,一副老好人的樣子。

但是回到家卻像變了個人一樣,和父母頂嘴、亂發脾氣、目中無人、唯我獨尊。

這種在家凶得要命,出去就「熊」得要死的情況,讓很多父母頭痛,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如果大家能冷靜下來,分析孩子這種雙重表現背後,真實的需求和問題,解決起來並非難事。

圖片來自網絡

01、孩子為什麼會「窩裡橫」呢?

☞父母太寵溺孩子

這類家長總是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說一不二,尤其是孩子發脾氣對他們「特別管用」,他想要東西得不到,一吵一鬧就得到了。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小事也要父母幫自己做,這樣一味的遷就下去,孩子就會覺得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甚至會以下命令來指使父母了。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經常待在家裡,社交活動少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外出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便把孩子圈在家裡,長此以往,孩子習慣了在家裡被照顧的狀態,到了陌生的環境會變得無所適從。

這些孩子一旦走出家門,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便會不知所措,因為他會拿對待家裡那一套來對待小夥伴,小夥伴們肯定不吃那一套。

幾次挫折之後,孩子也就會逃避封鎖自己,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這種「窩裡橫」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融入新環境,產生了退縮和畏懼的心理,又把這種情緒帶給了家人,因而導致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在家長面前大呼小叫。

所以,孩子「窩裡橫」並非本性,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是不恰當的家庭環境和外界刺激導致了孩子「窩裡橫」。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反省。

圖片來自網絡

02 、孩子「窩裡橫」,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成人如何描繪他,他將來就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家長們也應該捫心自問,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也有誤區。

不希望孩子繼續「窩裡橫」,我們必須結合內外因來綜合改善:

☞時時提醒自己:過分溺愛壞處多

父母都愛孩子,但愛不等同於控制,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個體和意願。

我們理解您愛孩子,但也請別因此害了他們。

☞對孩子的惡劣態度說「不」 !

當孩子在家長面前第一次表現出「蠻橫」的態度時,就必須引起注意,要非常明確地告訴他,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同時,要教會他如何正確地釋放壓力。

圖片來自網絡

☞多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窩裡橫」的孩子缺乏與外界打交道的經驗,所以家長要積極配合,多為孩子們創造社交機會,多帶孩子到戶外玩,鼓勵孩子與同齡人接觸,讓他們走進自己的小社會。

孩子的勇氣不是天生的,是自身通過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的,家長偶爾也可以主動參與他們的遊戲,孩子看在眼裡,就會模仿著你的行為去做,慢慢地他們就會有與人交往的自信。

☞ 教會孩子,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發脾氣不對」,要教給孩子表達和釋放情緒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語言說明自己的需要,描述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們也不該硬碰硬去打壓激化矛盾,我們應該理解與接納孩子,孩子才能接納自己。

試探的問問孩子為什麼生氣,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在孩子整理和傾訴的過程中,情緒會得到釋放,孩子也會漸漸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窩裡橫」,並非人之常情,家長要反省,要補救,不要讓孩子養成那種「對陌生人太客氣,對家人太苛刻「的習慣。

否則,孩子小時候,發泄的對象是家長,長大後,他們發泄的對象可能就是愛侶,是孩子,這將影響他未來的親密關係,對愛他的人何其不公平!

讀者第六代電紙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九妙招,讓寶寶小脾氣悄然消失

尖叫、打滾、扔東西、撞腦袋……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剛剛幾個月就開始耍小脾氣了。面對耍小脾氣的寶寶,有什麼妙招讓他的小脾氣悄然消隱呢?下面小君教您九個妙招,寶媽們快快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