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長,只有聖人做得到?「家庭教育」遭遇多重尷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議設立「家庭教育日」、建議為家庭教育立法、建議將家庭教育納入大學課程及婚前培訓……兩會期間,有多名代表、委員談到了「家庭教育」這一概念。

所謂「家庭教育」,並非僅僅是家長對子女進行教育,也包含父母的成長。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家庭教育遭遇多重尷尬:還沒做父母的小年輕對家庭教育指導不感興趣;做了父母的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卻又沒有時間去學;有時間又有學習動力的父母,卻又不知道找誰去學……

【現實】

育兒理念南轅北轍 聽誰的靠「比狠」

不知從何時起,岳陽與朋友間的聚會成了育兒吐槽會,孩子買什麼吃什麼、上哪家的早教班、花了多少「奶粉錢」,聽得岳陽一頭霧水。

直到兩年前,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終於也能插得上話了。

有了孩子,最讓岳陽觸動的,倒不是付出了精力,掏空了腰包,而是育兒理念的各種衝突,老少兩代觀點不同,夫妻之間想法不一致,就連育嬰教程上的說法也南轅北轍:「就拿哄睡說吧,有的說應該哄,有的說不該哄,都有一大堆道理。

「除了一些比較基本的,比如少吃鹽一類。

幾乎事事有不同說法,我們聚會裡都說,最終用哪種辦法,就靠家裡誰比較『狠』。

」也正因為此,岳陽與老婆都覺得所謂的「家庭教育」只是噱頭。

「都說自己那一套對,但實際呢?我現在比較相信的說法就是,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刻意去『學做父母』並沒有意義。

體會到育兒痛苦的還有胡婷,她在半年前剛剛生下了二娃,勞累的養孩生活,讓她連基本的情緒管理都很難做到。

在胡婷看來,家庭教育這方面還是學些技巧更為靠譜。

「大寶一周歲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看家庭教育類的書籍了。

」胡婷表示,市場上的圖書眾多,理論也是五花八門,自己選書的方法倒也簡單,就看購書網站的推薦和排名。

除了看書之外,朋友之間推送的一些育兒信息她也時不時會收藏兩條:「那些太雞湯太籠統的就算了,教你具體怎麼做的我會多看看。

看書和看文章雖然挺有用,但畢竟涵蓋的內容有限,身邊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老去詢問打攪,胡婷曾冒出過報一個「家長培訓班」的念頭,可在網上搜索的時候,她總覺得這些培訓機構不太靠譜。

「有些頁面做得跟998廣告似的,還有的提供課程試看,點進去居然是一堆人在屋子裡跳健美操。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看起來比較專業的機構,可在電話諮詢的時候,對方的營銷態度又讓胡婷有些退縮:「人家好像把我當成找工作的了,老是跟我推薦什麼證書,說報這個班考下證就能自己給別人開課了。

我就是想簡單學一學,你老讓我去開課幹嘛呢?」

父母成長有心無力 陪娃尚需「強打精神」

「不能說學沒有意義,要看怎麼學。

」雖然與岳陽是相識二十年的「死黨」,在育兒方面,劉溪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

在他看來,為了孩子改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孩子的出生,是父母「再次成長」的最佳契機。

「現在一說學做父母就是為了孩子,這個想法就不對。

」劉溪覺得,孩子是面「鏡子」,能照出父母原來的問題所在,因此父母的改變,最終是自己的成長:「就比如孩子沒有耐心,你該怎麼教育?如果你平時都沒有耐心,什麼技巧都沒用。

所以最好的辦法,在於反思你平時怎麼做的,給孩子做出了什麼示範。

劉溪的說法,在韓鵬飛看來有點像「聖人理論」--雖然聽起來合理,但想做到實在太難。

「現實還是很骨感的,改變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比如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父母應該多和他一起玩,多陪伴。

可單位天天加班,我怎麼陪伴?」談起育兒,韓鵬飛大倒苦水,在他眼中,「學做父母」雖有必要,但連什麼時候學都成問題。

尤其是社會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城市父母往往背負著多重壓力,「有時候加班回到家,真是強打精神再陪陪孩子。

看國外動不動就全職媽媽,要不就臨時保姆,真是想都不敢想。

「我感覺咱們這個社會,對於父母還是不夠友好。

」韓鵬飛的兒子今年剛過1歲,原本孩子出生時,韓鵬飛與老婆計劃帶著孩子「游遍全國」,然而帶娃不到1年,他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各種配套太差了,我現在覺得敢帶娃出門的都是超人。

「公共場所沒有母嬰室,到處有人吸菸這都不說了,就連孩子拉屎,你都沒地方處理。

」就在上周,韓鵬飛還遭遇一次尷尬,孩子在商場裡突然大便,他卻找不到一處可以換紙尿褲的平台,只能由老婆拎著孩子,大庭廣眾下「懸空」為孩子換洗:「感覺我的精力都在這上面,所以很難遵循什麼大道理。

【觀點】

「年輕的父母比較急功近利,總想找到一勞永逸的技術。

記者:學做父母應該包含哪些方面和內容?

沈薈馨(好安心媽媽心理學院創始人、資深心理諮詢師):

我認為孕產育兒期的整個過程,包括其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變,合格的父母都應該去了解。

其中心理方面,我覺得最重要的有三門課程一定要學。

第一門就是親密關係,也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親密關係。

其重點應該是有了孩子以後,夫妻雙方的親密關係。

有了孩子以後,夫妻的親密關係該怎麼處理?這裡面還包括家族親戚關係的處理,婆媳相處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該學發展心理學,一個小朋友,從零歲到18歲,這個階段他們具體經歷了哪些頭腦和身心的變化。

你必須掌握了這些,才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階段有什麼樣的反應是正常的,才會正確的去應對,而不是大驚小怪或者橫加干涉。

第三個非常重要,我認為是中國父母尤其該學習的,就是怎麼去尊重孩子。

因為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父母說什麼你就得聽,可是這樣的教育模式已經非常不符合現在社會的發展。

我們倡導的是家長必須聽孩子的話,要去輔佐孩子成長,而不是引導孩子成長,這是兩個概念。

所有這些知識和觀念,從夫妻決定要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去學習。

當然,這個學習未必是刻板的去上課,可以有多重學習形式,而不是像網上段子說的那樣,當父母需要去考個證。

記者:公眾對於「學做父母」有哪些認識誤區,年輕父母又有哪些常犯的錯誤?

沈薈馨:

我覺得最主要的誤區有在於,大家對於育兒只停留在方法論的探討上面。

往往都是「我要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孩子怎麼做的時候,我該說什麼樣的話。

很多年輕的父母可能因為生活節奏比較快,比較急功近利,總想找到一勞永逸的技術去做父母。

可是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修煉內功」。

比如有些母親就會說,「唉呀,我明明知道我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所以這個並不是說他們不懂得方法,而是「內功」不夠,連他自己的人格都不夠完善,或者說他自己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我認為是我們往往把父母的責任分開。

一說要上父母教育的課程,好像都是媽媽。

如果有這樣一個課程,90%來的都是媽媽。

這其中有些客觀的原因,比如爸爸要去賺奶粉錢,我們的社會傳統就是如此。

但本質上,這還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育兒方式。

有個概念叫「喪偶式育兒」,夫妻雙方只靠一方去帶孩子,那家長的心裡一定有個窟窿是填不滿的,她(他)怎麼帶著孩子成長?所以我們講父母教育,一定是父母都要參與進來的。

在中國我們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年輕的夫婦讓自己的家長去帶孩子,老一輩家長呢,也很自信,覺得自己是經驗豐富,搶著帶孩子。

但我們需要有意識,做父母是需要不停成長的,而不是去將責任推卸給別人。

來源:北京晚報 主筆 吳楠 莫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暴擊!夫妻育兒觀念不同怎麼辦?

在孩子問題上,作為父母都是特別緊張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父母在教育上發生分歧也常有發生,但如果不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係就會特別緊張了,家庭也不會那麼和諧了。接下來聽聽兒科醫生「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