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這個說法是真的,孩子再不培養就晚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俗話所說的「三歲看老」,就是指通過觀察寶寶幼時的表現,可以大致推斷出他以後的發展。

有人相信,有人對此不以為然,那麼這句俗語是否存在科學性呢?請接下往下看:

三歲看到老的說法是否科學?

「三歲看老」的說法由來已久,其實其中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

1.三歲是大腦發育關鍵期

研究表明,0-3歲是人腦發育非常重要的階段。

寶寶出生時,大腦只有370g,一歲左右時,大腦重量接近成人腦重的60%;兩歲左右時,大腦重量約是出生時的3倍,約為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腦重已經接近成年人。

之後,腦部發育速度會減緩。

因此,在寶寶出生後的2-3年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給予寶寶良好的刺激,對大腦的發育大有裨益。

2.三歲是性格和能力培養重要階段

1980年,英國專家的精神病學專家和教授對1000名3歲孩子做了觀察實驗,這些孩子的言行,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成為了證明「三歲看老」的有力證據。

主持該研究的卡斯比教授提到,3歲以前,孩子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所經歷的事情。

0-3歲,孩子接受怎麼樣的教育,之後會形成怎樣的性格。

朝昔相處的大人所說話、所做的事,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

3.三歲時學習事半功倍

相信狼孩的故事不少人都有所耳聞,一名7歲多的狼孩被發現候,不會直立走路、不會說話,更不懂得交流。

經過專業人員長達6年的陪伴,他只學會了走路。

到他17歲的時候,只會講十多個單詞,智力水平相當於4歲小孩。

由此可以看出,0-3歲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時期,此時對孩子進行及時教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樣把握關鍵期教育孩子?

沒想到「三歲看老」竟然是有科學道理的!那麼抓住0-3歲的黃金期,對寶寶進行教育,為今後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是父母們刻不容緩的任務了。

早期教育的重點並非是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在於心理成長。

如果這個階段,家長過於溺愛,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或是不尊重孩子,不願滿足他的物質或心理需求,會導致孩子不獨立、貪圖玩樂。

那麼,什麼樣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呢?還是應該以示範教育為主。

1.日常護理教育

通常,1歲半的寶寶可以開始練習怎麼穿鞋。

當孩子穿反時,很多家長的反應是「穿錯了,左右搞反了」。

但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對對錯還沒有概念,無法理解大人的意思,大人的話語會讓他們感覺到壓力,不悅的語氣讓他們緊張起來。

其實,父母只要告訴孩子怎麼穿才正確,例如平靜地說「把兩隻鞋子交換一下」。

若只是教孩子左和右,他們根本不明白。

因為這時候孩子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無法接收太複雜的知識,簡單的指令更易搞懂。

一般經過1-2個月的提醒,孩子就學會怎么正確穿鞋了。

2.遊戲、學習教育

關於做遊戲或是學習知識,家長應起到示範作用。

可以稍微慢一點,讓孩子看清楚動作,之後給予他足夠的時間練習。

千萬不要一直在旁邊說「錯了錯了,不是這樣的」。

若家長只是教,不讓孩子練習,那麼只要沒人教,孩子就不會做了,慢慢喪失了自我學習能力。

還有,若孩子練習的時候你一直在旁邊嘮叨,會影響他的專注力。

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能夠自己學習改正,這樣既尊重了孩子,也讓他懂得如何進行自我教育。

3.禮貌教育

關於禮貌,也需要家長的示範。

例如別人和寶寶打招呼時,他毫無表示,有些家長會催促孩子說「怎麼這麼沒禮貌啊,快點和爺爺問好!」之類的。

這是典型的「教」,會讓孩子倍感壓力,而來自家長的指責還可能引起孩子的牴觸心理。

其實,家長只需用孩子的語氣說「爺爺好」或「爺爺再見」……為孩子做正確的示範就好了。

孩子常見狀況怎麼處理?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年幼時,家長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狀況,比如孩子哭鬧、打人……錯誤的應對方式,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性格、價值觀等的長成。

那麼面對這些情況,到底怎麼應對才正確?

1.哭鬧不休

喜怒哀樂都是寶寶正常的情緒,可不要主觀地認為寶寶哭鬧煩skr人。

寶寶哭鬧時,請不要立馬就衝上前安撫寶寶,會讓他產生控制家長的心理;也不要指責寶寶,說「男孩子,不許哭」,這樣會讓寶寶壓抑自己,不懂得如何發泄情緒。

最好的做法就是先表達對寶寶難過情緒的理解,例如可以說「寶寶餓了嗎?媽媽來了」。

然後可以說「媽媽愛你,媽媽知道你……」「好,我們待會兒再……」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寶寶發泄出心中的不愉快。

之後他就可能掛著淚珠找小夥伴玩耍去了。

2.愛打人

2-3歲的寶寶,經常出現愛打人的行為。

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1)通過「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來認知和探索身邊感興趣的事物;

(2)缺乏安全感,用打人來發泄情緒或引起父母注意;

(3)沒學會如何正確進行人際交往,著急時通過攻擊動作來表達意思。

孩子打人,家長不要急著說「不要打人」「打人是不對的」之類的話,根本起不到效果,反而讓孩子更來勁。

家長應該抱住孩子不讓他繼續打人,並且向被打的孩子和家長道歉,之後平靜地離開。

還需要多陪陪孩子,給予足夠的安慰。

請記住,此時講道理是沒用的。

而被打孩子的家長也需要冷靜,學會理解打人的孩子,不要覺得自己家孩子被欺負了。

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之後更易被欺負。

也不要和家長說孩子被打了,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哪裡不好才被打的,變得膽小弱懦。

最好先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之後對打人的小孩說:「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只是想和我們家xx一起玩,來握個手吧。

一般孩子3歲後會慢慢懂事,如果此時還愛打人,要找出深層原因,例如是否存在家暴,並解決問題。

孩子打人時要立即制止,告訴他「不可以」。

注意,只要告訴孩子不可以就好,淡化負面的行為。

3.爭奪玩具

從寶寶開始與人交往,家長就應該讓他們明確:誰的玩具誰有決定權,大人不能強迫讓他分享,也不能誘哄他拱手相讓。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設備,那麼就按照先來後到的原則,先來的可以選擇繼續玩或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在一旁。

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可能會哭鬧,大人要平靜地告訴他「要學會等待」,也可用其他玩具或事物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不願意讓出玩具,不要給他貼上「小氣」之類的標籤,這樣孩子永遠學不會分享。

只有當孩子清楚自己對玩具的所有權,才能談分享這回事。

如果大人礙於面子,強行讓孩子讓出玩具,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他也可以搶奪別人的玩具。

3歲之前,不要急著讓孩子養成大公無私的品質。

一般等3歲後,孩子懂得玩具給別人玩,還是可以要回來的,自然樂於分享。

「三歲看老」不是一句空話,媽媽們要把握住0-3歲的關鍵期,好好教導寶寶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熊孩子背後必有熊家長?家長:這鍋我不背

一提到熊孩子,大家馬上都想到調皮、任性、不按常理出牌、破壞力驚人。而且一旦熊孩子做了壞事,我們通常會馬上想到:孩子是小,不懂事,但是家長為什麼不監督教育好?下面我就說一下我的經歷。

別讓寶寶當成討人厭的「熊孩子」

每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每每將就自己,也不願意虧待孩子。但是,很多媽媽往往按捺不住這份天性,母愛泛濫,一不小心就將寶寶寵成了一個頑皮難教的「熊孩子」。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人人都不喜歡的「熊孩...

為什麼說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一生?原因在這裡!

親愛的小寶寶的家長們:您好!做為一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

揭秘:3歲看老對不對?讓科學來說話

俗話說,3歲看老,意思是透過一個三歲的行為舉止便可以感受到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深刻的說,一個人現在的行為習慣影響著他的一生。 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依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