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9歲男孩的唱的這首歌火了!歌詞句句扎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轉自:光明日報

「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女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聽到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語。

你們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9歲男孩吳耀傑一首《我只是個孩子》唱出所有孩子的心聲!中國孩子總有一個敵人叫做「別人家的孩子」,而我們為什麼要跟別人比?

9歲男孩吳耀傑彈唱原創民謠《我只是個孩子》

今天的孩子,無疑是幸福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都較以往更為優越,但今天的孩子,也無疑是辛苦的。

隨著競爭壓力增大,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不願等,用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將孩子的業餘時間填得過滿。

為了讓孩子在競爭中高出一籌,老師們不願等,不斷擴容教學內容、不斷加快教學節奏。

久而久之,家長們的攀比,成了孩子們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與生存法則,成了推動孩子疾行的動力。

於是,走著走著,我們突然發現,已經忘記了尊重孩子生長發育的規律與節奏,讓孩子真的像個孩子,讓童年真的稱得上童年。

《光明日報》曾刊發評論《培養孩子需「慢」下來 》,現摘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有誰見過馬拉松運動員上場就搶跑甚至衝刺的嗎?沒有。

道理很簡單——馬拉松拼的不是短程爆發力,而是恆心、耐力和體力,絕不會在起跑線上定輸贏。

成長、成才、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基礎的階段,尤其小學更是基礎中的基礎。

這時候的教育一定急不得,需要「慢」下來。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為我們了解兒童的學習、成長規律提供了依據。

他認為,處於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兒童,其認識和解釋事物的方式有別於成人,應根據兒童的認知方式設計教學。

所以,如果家長一味讓孩子超前、超量學習,無異於揠苗助長。

這當中產生的壓力、挫折,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

與此同時,教育還要考慮到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

有的孩子觀察力強,有的記憶力好;有的愛動,有的喜靜;有的善於理性思維,有的長於形象思維。

家長作為最了解自己孩子個性、特長和稟賦的人,如果總拿「沒精力陪伴,沒能力輔導」當藉口,盲目跟風把孩子送到輔導班,無疑是在推卸責任。

因為再好的輔導班也無法代替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無法代替自由玩耍和親近自然。

基礎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起點,應該覆蓋兒童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發展。

也就是說,既要保證兒童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學習能力,也要使他們懂得基本倫理道德、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成長需要時間。

我們要像對待禾苗一樣對待孩子,讓稚嫩的心智在陽光雨露滋潤下自然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