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能力是張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證,如何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是獲得人生成就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條件,是創造燦爛理想人生的必備素質之一。

可以說,具備了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人就擁有了一張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證。

最初,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是從家庭開始學習的。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十分重視孩子與人溝通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交往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是社會關係系統的一個特殊橫截面,受客觀社會關係的制約。

這種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與聯繫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如讚賞或不讚賞、滿意或不滿意等心理體驗和心理反應。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具有情感的基礎。

人與人之間的親近與疏遠、合作與競爭、友好或敵對等,都是心理上的距離遠近的表現形式,都具有情感的色彩。

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好感」或「反感」,正反映了個體或群體的社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的情感體驗。

人們進行交往,形成不同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宗教關係、倫理關係及人際關係等,都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都是由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決定的。

例如,由於人們有生產物質財富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的需要,才進行交往結成生產關係;由於人們有異性生活及繁衍後代的需要,才對異性產生了愛情,結成了婚姻關係;由於人們有獲得知識技能,教學相長的需要,才產生了尊師愛生的情感,結成了師生關係。

人們的各種需要無一不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甚至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階段中,人們的需要所引起的心理距離的遠近、「好感」或「反感」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人際關係系統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其中最主要成分是相互認同,情感相容,行為近似。

只有相互認同、情感相容、行為近似,才能產生人際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相互認同,是通過知覺、表象、想像、思維、注意和記憶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活動而實現的。

人們通過信息的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滿足了交往的需要時,才能情感相容,行動一致。

因此,相互認同在人際關係系統的結構中是首要的、基本的心理成分。

在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上的距離的遠近,往往是隨著彼此相互認同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群體中的人際關係不可能始終如一,永恆不變。

即使長期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極少數人,其心理之間也並非是等距離的。

社會心理學家紐卡姆研究發現:在群體中的人際關係是不斷地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始終保持良好關係的,只有極少數人;在群體中開始時富有吸引力的個體,到後來自己的人際關係優勢可能被其他人取而代之;在大型群體穩定之後,多以三人為群;隨著時間的消逝,由於彼此的相互了解,自由結合的群體往往排除了個性的多樣性;群體中的少數孤立者,既不願主動參與任何結合群,也不被任何結合群主動容納。

情感相容,是以彼此喜愛、親切、同情、熱心、照顧等形式表現出來的。

凡是能驅使人們接近、合作、聯繫的情感,都稱之為結合性情感。

結合性情感越多,彼此之間越相容。

凡是能使人們分離開來的情感,如憎恨、厭惡、冷淡、不滿等,都稱之為分離性情感。

分離性情感越強烈,彼此之間則越不相容。

因此,情感相容的人際關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

歷來社會心理學家就很重視情感成分在人際關係系統中的地位,並把它視作人際關係形成的基礎,認為人際關係是在一定情感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

社會心理學家荷尼,在研究個體與他人的關係時,發現下列三種不同類型——馴順型、進取型和分離型的人際關係,都與情感直接相關。

馴順型的特徵是朝向他人。

屬於這種類型的人,無論遇到何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喜歡我嗎?如社會工作者、醫務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大多是這種類型的人。

進取型的特徵是對抗他人。

屬於這種類型的人,所想要知道的是別人力量的大小,或是別人對他有無用處。

分離型的特徵是疏離別人。

屬於這種類型的人,常常想到的是別人是不是會干擾或影響自己。

如藝術創作者、科學工作者,大多是這種類型的人。

行為近似,是指彼此言行舉止、交往動作、角色地位、儀表風度等人際行為模式類同。

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模式越近似,越容易產生和形成人際關係。

因此,行為動作也是構成人際關係系統的一個重要成分。

由相互認同、情感相容、行為近似這三個方面構成的人際關係系統,對於個性的全面發展,對於維護心理健康,保持正常的社會生活,對於促進社會的進步,都具有巨大的積極影響作用。

但是由相互認同、情感相容、行為近似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平衡是相對的,而由社會的發展所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

因此,社會心理學既要研究人們之間的心理上的平衡狀態、相容方面;更要探討人們之間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狀態、不相容方面,並儘可能使心理上的不平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由彼此不相容向彼此相容方面轉化,從而有助於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一、父母要善於與孩子雙向溝通

孩子有意見得不到及時交流,主要責任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掌握不好溝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卻適得其反。

父母們經常會這樣抱怨:「孩子什麼事也不願和我們講。

」而孩子卻訴苦說:「父母不理解我們的需要,他想說的就說個沒完,而我想說的他卻心不在焉。

」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

其實孩子是有許多事情、感受很想跟父母說的。

他們有歡樂、有苦惱、有意見沒有得到及時的交流,主要責任還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認真地或不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

如何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實質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這幾種情形:

孩子來到你身邊想說點什麼,你卻不以為然,或不屑一顧,敷衍搪塞。

孩子和你講話,尚未說到正題,你卻表現冷淡,漫不經心,眼睛不離電視或報刊,哼哼啊啊地搭著腔。

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靜不下心來,或者找藉口「我正忙著呢,一會兒再說」,或者沒好氣地說:「少叨咕你們學校那點破事兒」。

孩子坦誠、畏懼地向你表明他犯了錯誤,沒等他說明具體情況,你卻嚴厲地訓斥孩子。

這樣做,就等於告訴孩子,有了過錯要對家長隱瞞!

不願聽孩子講話,不和孩子談心,你怎麼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麼可能幫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應該以平等的態度敞開心懷和孩子談看法、講見聞、說願望、道歡樂、訴苦衷,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對話的氣氛。

如一個13歲的男孩子,由於母親不再給他零花錢了,沒錢去打遊戲機,便對母親很反感。

母親說什麼他都不聽,事事與母親對著幹。

這位母親說,為了孩子學習、生活得愉快,我經受的艱辛都不讓孩子知道,沒想到他現在這樣對待我。

如果這位母親能與孩子有更多的溝通,讓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孩子就會理解父母,改變自己對父母的錯誤態度。

  • 那麼,父母們應當怎樣去與孩子溝通呢?

1.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要消除對孩子正負評價的心理定式。

父母對孩子過去的表現所形成的看法會影響現在對孩子所說的話的理解,甚至誤解和歪曲。

同時,也要防止「暈輪效應」的作用,不是一好百好,「愛屋及烏」;也不是一壞全壞,以偏賅全。

孩子是發展變化的,要排除主觀偏見,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講話。

應表現出熱情、有興趣,高興和孩子溝通,正確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他講話時不打斷,不批評,並能從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說話的內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視和接納。

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內心的需要與感受,體會他的心聲、苦惱和心理矛盾,鼓勵他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不贊同他的某些行為,並不表示對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認同。

例如有個孩子,他弟弟把他心愛的東西摔壞了,他生氣、心疼,一氣之下推打了弟弟。

家長批評他打人的錯誤行為,但對他的感受、痛惜則應理解。

父母應表示損壞了你心愛的東西是很可惜的,弟弟也不對,看看能否修好,或以後再給你買個新的。

這樣孩子得到了同情和寬慰,也會認識到打人不對。

要明確,少年對事物的感受或心理活動,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發他的行為。

所以,重視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對他的感受認真加以理解和評價,將會影響他今後的發展。

2.在與孩子溝通時,言語要切合實際,合乎情理

父母與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會信息要實事求是。

無論是批評、表揚和評價,也無論是談論家庭和社會問題,都要切合實際,有理有節。

不能跟著感覺走,隨著性子來。

比如,你批評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你不應這樣說:「笨蛋,我已經說過一千次了,為什麼還不改。

」這是誇大其詞,於事無補。

又比如,孩子考試成績得了「優」,你不能這樣說:「你真聰明,好孩子,你為家長爭了光!」你只說他聰明就否定了他的刻苦努力。

說他為家長爭了光,就把他努力學習的動機和動力引偏了方向。

對社會問題的評論也不能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非此即彼,沒有其他。

要一分為二地、發展地看問題和評價事物。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學會辯證唯物地認識問題和評價事物的思想方法。

經常運用切合實際、合情合理的溝通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強教育效果。

父母可親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會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來。

3.與孩子溝通時,言語要清楚、具體、明確

「好吧,你玩一會兒,就回來做作業。

」這「一會兒」是多長時間?他有他的打算,你有你的要求,不一致,結果產生衝突是必然的。

同樣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語不詳的話,否則也會帶來麻煩。

如孩子說:「媽媽,這個雙休日我們幾個同學到盤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馬上明確表態。

因為孩子和幾個什麼樣的同學去,具體怎麼安排的,什麼時間回來都不清楚。

父母與孩子間產生的許多問題和矛盾,往往是由於言語不詳、語義不清、模稜兩可或似是而非造成的。

所以,溝通要成功、有效,言語就要清楚具體。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不會有自覺性,你不說明原因,只是「我說你做」,會有強迫命令之嫌,孩子會認為你主觀,強加於人。

所以對你的決定要說明原因。

另外,當出現問題時,父母還應有自我批評精神,把屬於自己的問題說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問題模糊地敷衍帶過,卻去指責孩子的不對,那樣孩子會認為你沒有責任心,是位不可信賴的長者。

女兒跟爸爸一起去買禮物,送給姥姥過生日。

但姥姥不喜歡這個禮物,這時,這位父親就埋怨孩子說:「你看,我說姥姥不一定喜歡,你也不好好選擇一下!」把責任都推給了孩子,她心裡能服氣嗎?

二、父母要懂得與孩子交談不是訓導

家長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習慣於做道貌岸然的訓導。

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要求,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談時所用的語調?孩子有時會問「您是不是生氣了?」你繃著臉說:「沒有。

」然而你臉上的表情和語調,卻表示出你在生氣、在憤怒。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講話中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和態度;而我們成年人卻往往並不敏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同孩子講話時運用了不同的腔調,更沒有考慮這種語調對孩子的行為所起的獨特的作用。

大多數父母口頭上也同意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

但事實上,我們經常用一種語調同孩子講話,而我們是決不會用同樣的語調來同朋友交談的。

如果我們把對孩子講過的話錄下音來,認真地聽一聽自己的聲音,就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尊重孩子。

我們總是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贏得他們的合作。

孩子們即使和我們合作也是被「引誘」或強迫的,而不是發自他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的語調是錯誤的,便應該開始改變自己。

如果我們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多數情況下,我們是能夠順利地與孩子交流思想的。

父母總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機會向孩子灌輸道理,有時態度可以說是友好的,但因為有灌輸的成分,孩子並沒有聽進去。

與孩子的交流應從幼年時開始。

事實上,有很多父母從不和幼兒期的孩子進行交流。

我們企盼孩子事事聽自己的,是要求「讓他做什麼」,而不是讓他從內心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有意識地培養與孩子的一種和諧的交流關係,那麼這種交流的大門將會是敞開的。

這個交流,取決於我們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我們與孩子的意見不統一的時候。

孩子們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進行觀察,並將獲得的印象輸入到一個體系中,然後按照他們的結論去做出相應的反應。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世界。

如果從小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相處,或者沒有那種經常交流的習慣,那麼今後這扇大門有可能永遠關閉。

父母常常以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從我們,反抗我們。

我們勸他們拋棄自己的思想,而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改變和填充他們的頭腦。

我們想塑造孩子的性格、頭腦和品質,好像他們仍是一塊很軟的橡皮泥,任我們去「捏」。

從孩子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專制。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影響和引導他們,而是意味著我們不能強迫塑造他們。

孩子的不聽話、反抗,有時就來自於這種對專制的對抗,並不是你說的沒有道理,或者他沒有聽懂你的道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創造性,每個孩子都會對他遇到的事情做出反應,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引導孩子,我們需要檢查自己是怎樣引導孩子的。

要正確引導孩子,應對他們有細緻的觀察,了解他們的行為目的、情感願望。

如果我們感覺到他們在想什麼,就對他們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個並不難,因為孩子們從幼兒時期起就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

如果我們總在批評他們、教訓他們、告誡他們、挑他們的毛病,他們會由此加深苦惱,認為是父母不愛他們、討厭他們,無形中和父母之間有了距離,這樣的話,慢慢地,交流的大門就關上了。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孩子們的思想,與他們一塊討論,研究可能的結果,經常問「那樣的話將會有什麼發生?」「你會有什麼感覺?」「別人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想到,在解決人生疑難的問題上,他有了同伴。

另外,父母常向孩子問一些相關的問題,乃是傳播思想的好辦法。

許多人在他們成人之後仍然認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父母的交流使他們受益匪淺。

父母向孩子敞露內心,表現對孩子的尊重與信賴,有利於加強與子女的情感聯繫。

這種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時尤為重要。

十幾歲的年齡是孩子們的黃金年華,但也是多事之秋。

父母與子女間在感情上有密切聯繫的,就容易溝通,從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問題,使孩子順利成長。

而父母與子女間的這種密切關係,是需要長期、有意識地培養的。

當孩子們開始詢問「爸爸你為什麼不高興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做家長的就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該與孩子認真談一談。

那麼談多少,怎麼談?如果我們一語搪塞說:「沒有什麼,很好。

」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們就很隨便地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等於將一顆關懷他人的心擋在門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關我們的事。

正是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後也就沒有理由去抱怨孩子不關心父母。

經常與父母交流的孩子,對父母的情況很了解,尤其對父母的事業、工作很感興趣,喜歡發表不同意見。

這些都是做父母的與孩子花時間交流的結果。

向孩子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表述自己的計劃與展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生動的人生教育,反過來也是對父母自身的激勵。

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終生不得志。

同孩子一起回顧分析自己的經歷,承認自己以往的失敗,回顧自己的終身憾事,對做父母的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會擔心孩子看不起自己。

事實上,這樣做有許多益處,將自己的實踐積累、經驗教訓傳授給孩子,這對孩子是最珍貴的禮物。

三、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溝通不是在任何人之間都能實現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最成功的溝通。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往往喜歡與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為那些成人對待他們很像同輩,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這種氣氛。

有些父母對孩子,總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強調自己的觀點與尊嚴,不顧及孩子的想法,似乎父母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

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獨斷的。

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孩子。

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父母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

總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來與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時,讓孩子更加信服。

但是應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不夠的,還要與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讓父母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信任,可以理解為堅信別人的誠實、正直和可靠。

作為合格的家長,還必須經常用正直和誠實的行為去獲得孩子的信任。

獲得孩子的信任,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矇騙孩子。

對孩子的提問,包括像「死」和「性」等傳統禁忌的話題,也應作誠實的回答。

另外,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什麼,除非是保證能做到的。

孩子往往會將成人的許諾當做誓言。

假如向孩子許下了承諾,結果又破壞了這種嚴肅的承諾,孩子便不會再相信了。

孩子一旦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齡,就應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以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除非他說的話很不真實),不要這樣去問孩子:「你所說的確實是真的嗎」或「不要對我撒謊!」要用善意代替對孩子的懷疑,他將盡力實現對你的信任。

還有,如果家長不等待孩子的申述結束,便根據一些跡象匆匆下結論,進行不準確的譴責,這是對孩子感情上的蹂躪。

必須假定孩子是無罪的,除非你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他犯了錯誤。

如果不這樣做,將難以使孩子確信你們之間還存在著信任和真誠。

當發現孩子對你不老實了,仍然應該對孩子抱誠實和信任的態度,相信他將來會改變和克服這個毛病;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實承認錯誤對他是有益的。

總之,每一位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並表示信任孩子的行為與你對他的尊重是一致的。

孩子信任父母的標誌,是他遇到問題時能找你解決,把你作為一位知心朋友對待。

因為他知道你很信任他,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

這樣,孩子才會把內心中的秘密透露給你,他知道你一定不會辜負他的信任。

  •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求父母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真誠

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沒有任何虛假。

要求父母能客觀地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感受什麼以及做什麼。

除了自我意識,真誠還意味著向孩子敞開你的思想和感受。

當你的工作沒有做好時,你可以說你很灰心。

如果對孩子很生氣,直接對他表露這種感受,比用隱諱的方式更好。

2.承認錯誤

承認錯誤,包括準確地承認自己的弱點和錯誤。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

如果對這些過失的發生,能對孩子用疏導講理、慈愛的態度來解決,那麼他就能夠接受,而且不會有無法挽回的損害。

重要的是家長本身怎樣去做。

應該直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與孩子交談和向孩子道歉,而不要使孩子形成「父母不會有錯誤」或「父母犯錯後從來不承認」的印象。

做到這一點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因為承認了無知和錯誤,卻增加了孩子的信任,並激發了他自己尋求答案的願望。

3.始終如一

始終如一的意思,是指每當某事或某種情況發生時,都用同一方式處理。

對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對父母信任的基礎。

當孩子預先知道父母的意圖,以及父母會怎樣反應時,他會感到比較安全。

這種安全也是構成孩子對你信任的重要基礎。

四、父母要學會聆聽並促使孩子說話

與孩子溝通,要注意孩子沒有明說出來的思想感情,要學會聆聽和促使孩子說話。

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微妙的變化,弄清孩子沒有明說的思想感情,這裡所需要的技巧是及時抓住孩子隱藏在內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線索,如同在閱讀時注意字裡行間的含意所需要的技巧一樣。

有的時候,出於自尊心或是別的一些原因,孩子並不願意或認為沒有必要說出他的思想感情,但他又很想讓父母明白他的意圖。

這時,他就會改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對父母進行暗示。

對孩子正處在苦惱時所表現出來的「壞的震動」要敏感。

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需要什麼的時候,只是悄悄地說。

如果父母不注意聽這不顯著的信號,這種悄悄話將會聽不見。

如果父母的注意不靈敏,就應該試著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細微的行為信號。

比如,孩子不正常的聲調、面部表情、動作、姿勢等。

孩子講話時,除了注意他的無言的行為之外,還要傾聽他所講的話里話外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訴我們什麼,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識別或弄清孩子的動機或基本情緒。

憑藉著細緻與耐心,做到這些都是不困難的。

父母還應特別注意孩子習慣行為的消失,這將是了解孩子內部情感的有價值的線索。

明顯的表現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時集中。

家長發現了這些線索之後,就應該試著去推測,或者去直接感覺孩子的情緒狀態反映了些什麼。

聆聽孩子沒有說出來的思想感情、內心活動時,既要注意孩子一方的線索,也要加強你對孩子的內部情感的直覺,而這種直覺的建立,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之上形成的。

最重要的途徑,便是聆聽孩子的說話和促使孩子的表達。

聆聽是了解孩子語言所代表的信息的活動過程。

常聽有的父母親抱怨說:「沒有一個人真正聽我說話。

」孩子對這種情況更有特殊感受。

與孩子溝通的關鍵,不在於父母說,而在於要學會聆聽孩子的聲音。

稱職的父母,一定要聆聽孩子說話,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說話,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達自己,從而與他有所交流、有所溝通。

  • 在聆聽和促使孩子說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1.要對孩子感興趣

如果你對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動表現出有真實的興趣,你和孩子之間不但打開了通路,而且會使他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父母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談論有關自己的事,孩子便會感到與父母在一起很親密。

2.要給孩子留出接觸的時間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時需要母親或父親,特別是母親在他身邊聽他講話。

當孩子經歷著內心的恐慌、創傷或有失望情緒時,特別需要溫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父母在分享他的好消息或愉快時的心情。

應該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於忙而無暇聽他們說話。

3.聽孩子講話要專心

一個好的聆聽者,必須集中注意力,選擇一天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聽孩子說話。

在這個時間,不要做飯、熨衣服和做別的一些家務活,關掉電視機和忘掉電話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是真心在與他接觸。

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與他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只用幾分鐘,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讓我們到小房間去單獨在一起談談」。

4.耐心地鼓勵孩子談話

開始和孩子交談時,需要向他提出明確的要求。

為了使孩子的談話持續下去,要用一些鼓勵的詞,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孩子。

在結束談話之前,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讓孩子詳述某一問題的情景,儘量描述它的細節。

5.注意自身的行為語言

行為語言是家長向孩子傳達信息的一種不用語言的方式。

許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表示「我在聽呢,我感興趣,我在注意」。

有幾種主要信號可以表示對孩子的注意:正面向孩子;與孩子緊挨著坐;身體豎直或向孩子傾斜;眼睛互相接觸;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孩子。

此外,應當避免緊張,並表示興趣,面部表情和聲調都是和藹的。

6.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個好的聆聽者,最重要的技巧是擺脫自己對問題的思想和感情,設身處地地想他人在經歷著什麼。

有了這種技巧,就能感受到孩子情緒的波動,並將自己符合實際的看法告訴孩子。

7.幫助孩子弄明白,並說出自己的經驗

聆聽,是父母幫助孩子對自己內心活動和感受的比較深入理解的過程。

在聆聽過程中,通過你的詞語對孩子的敘述加以解釋和說明,可以幫助他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在解釋時,要多運用詞彙,儘可能幫助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準確、清楚地表達出來。

8.準確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個極為有效的聆聽技巧,是要使自己成為孩子感情的一面鏡子,用語言幫助孩子反映他們的感受,特別是幼小的孩子,不會說出他們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

當母親認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你可以幫助他承認而不是否認這種感情。

當消極的感情得到承認和表達後,將會擺脫其消極性,為更積極的情緒和建設性的解決方法開闢道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喬巨勇白領-與逆反期孩子溝通七技巧

尊重孩子平等對待父母喬巨勇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

家長該如何預防孩子的叛逆?

叛逆,是孩子對父母的誤解、不滿或憤怒,是對父母把意志強加與自己的反抗。孩子對自己獨立自主的要求更強了,反抗行為就更多了,所以孩子叛逆現象非常普遍。預防孩子叛逆,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