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別再問孩子最喜歡的是爸爸還是媽媽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按:本文系《親子》雜誌邀請寫成的「親子1+1」專欄稿,已經發表於2013年第6期,案例系雜誌提供,此為原文,謝謝編輯老師的勞動!

「爸爸和媽媽,誰最好?」面對這樣的這樣的問題,很多寶貝都會脫口而出,「爸爸媽媽都喜歡。

」大人不死心,還要再逼問一句,「不可能,只准選一個,最喜歡的?」寶寶看到大人的故作嚴肅,還是會非常認真地思考後如實回答:「媽媽好!」或者「爸爸好!」結果被遺忘的那一方不高興了,媽媽會說:「我每天為你做好吃的,給你買漂亮衣服,還說爸爸好,媽媽傷心了。

」爸爸會說:「我給你買那麼多的玩具,爸爸不好嗎?」寶貝瞬間低下了頭,因為,爸爸媽媽說的都是事實。

可是,這個問題,到底該怎麼回答?寶寶真的很困惑。

解析:

案例中孩子的困惑,是非常真實的,也是很常見的,如果孩子有能力有膽量表達自己的感受,相信小傢伙一定會說:請你們再也不要問這類問題了!我討厭這類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主要是因為,爸爸媽媽看似簡單的問題,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其實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這意味著他無論選擇哪個答案,都勢必會讓爸爸媽媽中的一方不開心,這是他們很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都有討好父母的傾向,這是一種生存本能,弱小感讓她們非常在意爸爸媽媽的感受,一旦惹了爸爸媽媽生氣,其實她們內心是非常不安的,被遺棄感隨時都可能威脅著他們,即使爸爸媽媽生氣後他們依舊存在一些讓爸爸媽媽抓狂的行為,比如故意搗亂、不好好吃飯等,也通常是為了確認父母的愛。

他們需要從父母不厭其煩的反應中覺察他們的愛,否則他們不可能內心平靜地面對這個世界。

案例中的這個問題,恰恰是無論如何回答都要得罪父母一方的,自然會讓她們感到緊張。

如果父母就孩子選擇的唯一答案爭風吃醋,甚至責問孩子,則影響可能更糟糕:

1、如果孩子原本對父母的愛就難分伯仲,而是被迫選擇了一方,落選的一方又非常失落甚至生氣的話,則不僅會讓孩子愧疚,還會讓孩子恐慌失去落選方的愛,進而焦慮不安,類此場景重複的次數多了,孩子的安全感也可能受到威脅;

2、如果孩子的確憑內心的感覺做了唯一選擇,落選的一方依舊非常生氣的話,則孩子就可能獲得一種意識:說實話要付出代價的,會讓別人不高興的。

這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來說,並不是正面的影響。

3、父母的責問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的愛都是有條件的,都是為了得到他的正向反饋,一旦他的反饋不合他們的心意,就可能讓他們不開心。

出於生存本能,孩子很可能就此學會討好父母,但她們的童真,可能也就此被壓抑了。

所以,這類問題,不僅本身就讓孩子為難,父母的不理性反應還可能讓孩子承受難以承受之重。

其實,即使拋卻問題帶給孩子心理方面的負擔,這類問題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它示範的是一種「零和遊戲規則」,非要把萬事萬物分出個高下、輸贏來,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而且往往把一方的快感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之上。

事實上人類社會中有許多「非零和遊戲」的局面,存在合作雙贏的可能,以愛為紐帶的親子關係就屬於這種,父母孩子之間,彼此的愛完全可能難分高下的,細分這個高下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如果家長非要通過案例中的問題把孩子導向所謂理性的判斷,很有可能扭曲孩子對愛的理解與感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說這句話

有次坐公交車,車上有一對母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個五六歲模樣的男孩子在拉著媽媽的衣服追問著:「媽媽,你到底愛不愛我呀!」媽媽冷著臉回應說:「你不乖,我不愛你!」看來是剛才孩子淘氣了。男孩子繼續追...

0——3歲寶寶閱讀23問

0-3歲親子閱讀23問保冬妮文閱讀是件好事情,但是好事情也有辦壞的。尤其是在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很多家長都恨不能讓孩子跑到最前面,於是,本來很輕鬆、很容易的閱讀,變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場又一場的...

還在要求孩子聽話嗎?你out了!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聽話還是你用來衡量自己孩子的標準嗎?該不該訓練孩子成為聽話的人呢?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富有責任感、知道自己目標和方向的人,那麼或許我們就要放下對孩子聽話的期待,轉...

十大未解之謎: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經常聽到有人問小孩,「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有些孩子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這類孩子可能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有些孩子高聲回答都喜歡,可見是個很有愛的家。有些孩子喜歡媽媽,有些孩子喜歡爸爸,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