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情,就是互相傷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

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

01

前幾天,一寶媽和我吐槽:

叮噹媽,我表姐生了二胎,這幾天讓我幫忙帶一下大寶,可是這孩子調皮得很,氣得我牙痒痒。

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的,我該怎麼管教他呢?

她說到這裡,我得到的重點不是怎樣管教調皮搗蛋的孩子,而是「不是自己的娃,不能打不能罵」。

於是,我反問道:那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呢?你會怎麼管?

這個寶媽想都沒想,脫口而出:要是我家那熊孩子,我早上手了!

果然,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

這現象也讓我無比疑惑,為什麼很多媽媽,都願意對別的孩子寬宏大量,卻對自己的孩子一沒耐心就上手?不是自己的娃不能動手,但是自己的娃打打罵罵就沒事了嗎?這叫什麼?打是親罵是愛嗎?

02

我有一個朋友說:直到上個月看到父母的敬老卡到手,我才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老了,也才明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離自己越來越近了。

可是早些年,我都在幹些什麼?

她曾經有過一個非常不愉快的童年,因為她的媽媽,是典型的虎媽。

她小時候,不願意上學會被打,考試考差了也會被打,出去玩會被打,多吃一點零食還是會被打。

她的媽媽信奉的育兒理念就是:不打不成器!於是,家裡有根小木棒,專門用來打孩子。

不僅是這個朋友,她的弟弟妹妹也是一路被打著長大的。

一次因為被同學欺負渾身髒兮兮的回家,結果媽媽沒有聽她的解釋,還指責她又在外面瘋玩,直接免掉了她的晚飯。

至此之後,朋友說,她恨自己的媽媽。

後來,朋友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她很高興,終於可以離開自己的媽媽了。

臨走前,她帶著行李踏上了求學之路。

她發誓,自己不會再回到這個家了。

朋友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她大學四年沒有回過家,也沒有問家裡要過錢,她靠自己掙學費和生活費。

畢業後直接留在了那個城市,她打算籌錢買套自己的房子,建一個自己的家。

當然,故事還沒完,後來朋友還是回家了,因為畢竟自己的根在那裡。

六年了,她重新回到了家裡,這次,媽媽沒有打她,而是抱住她哭了。

朋友至此才明白,以前的種種都過去了,這是自己的媽媽。

人的想法和感情,是會隨著時間、教育以及環境等印度而變化的,歲月會慢慢磨平所欲的傷疤,所以才有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

況且,這還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儘管如此,朋友還是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將這一切都放下。

而她的媽媽呢?這些年肯定也不好過。

03

家長會不斷地吐槽:我家那個熊孩子啊,真的要氣死我咯!成績差、不聽話,真是個討債鬼!

這樣的聲音想必經常聽到吧,在浙江杭州的某處景點,有這樣一副對聯:「善緣惡緣無緣不聚,討債欠債無債不來。

」前半句講的是夫妻,後半句講的是父母和孩子。

親子關係,多半都是不對等的,要麼父母強勢,要麼孩子是小霸王。

我自己也有孩子,所以深刻的理解孩子實在不聽話的時候,作為家長那種咬牙切齒、不打一頓不解恨的心情。

但是每次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著我,母子本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為何要相互傷害呢?他氣我,我打他,這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就像朋友和她的媽媽,好好的一對母女,非要搞得苦大仇深,何必呢?生活中,我們身邊像朋友這樣的事例不多,但是媽媽和孩子無話不談、如同好朋友一般的也不多。

因為在我們的教育中,或多或少有些相互傷害的成分在。

很多家長到了孩子慢慢長大,開始疑惑:為什麼我的孩子什麼都不告訴我,也不願意和我溝通?一般這個時候考慮這個問題,已經相對晚了,因為問題已經出現了。

無非是你曾經給他留下過什麼傷害,或是打罵,或是沒有時間陪伴他。

於是,等孩子慢慢長大,受傷的就該是家長了。

親情,不應該是相互傷害的,平等理解尊重這些詞,才應該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孩子不是不能打,但是請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不要在憤怒的時候打,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打。

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氣而打孩子,那麼這「梁子」多半就結下了。

長假在家,可千萬別打孩子喲~有什麼坐下來好好聊聊,多點耐心!

↙點擊左下

閱讀原文

查看您孩子對應月齡的專屬育兒知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人父母,到底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

前幾天,在某論壇上看到一位寶媽求助:「我女兒都4年級了,自制力特別差怎麼辦?我倆都商量好的,放學先休息、吃水果,然後寫作業,但是她現在休息完了也懶得去寫作業,不管我再怎麼哄,就是磨磨蹭蹭不願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