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正確讀繪本方式,這裡都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孩子的眼睛裡,繪本是神奇的。
正如愛默生所描寫,「幾乎沒人能看得見自然。
就像大多數人難見得到太陽,至少可以說,他們見到的只是表面的東西。
太陽照亮了大人的眼睛,卻閃爍在孩子的眼睛和心坎里。
」如果美和奇蹟都蘊藏在神秘的繪本之中,那麼它一定會在孩子的眼睛裡閃爍。
繪本是什麼?
如果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不定會像瞎子摸象般徒增困擾。
所以只要說個大概,反而更清楚。
「繪本」大概是一本書,運用一組圖畫,去表達一個故事,或一個像故事的主題。
如果用英文來看更加明白,Picture Book 就是圖畫書,就是繪本。
但是那些書里有圖,但圖與圖之間未必有連貫的關係,直白點說,就是以文字為主,圖很少的,就不算繪本,只能算是有插圖的書。
所以,首先可以憑圖畫是否連貫及韻律的好壞,來判斷一本繪本的成敗。
好繪本,長什麼樣?
【故事性】
美國作家桑達克的《野獸國》是一本劃時代的繪本,在英語世界裡家喻戶曉,跟這本書要講的故事有關。
過去一般給小朋友的故事,都是有一個道理或一個教訓,有時候明說,有時候藏在故事裡。
像《龜兔賽跑》、《螞蟻和蟋蟀》、《三隻小豬》,都是告訴孩子懶惰的傢伙會倒霉。
像《七隻小羊》、《小紅帽》就是教育孩子小心陌生人。
有的道理很深,小孩未必一下能體會,比如《皇帝的新衣》,小時候我們只覺得皇帝很蠢,隨著年紀增長,周遭的經歷增多,慢慢明白故事的內含。
而《野獸國》,有沒有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是小孩不可以亂鬧,還是要乖乖聽媽媽的話?沒有,故事裡一點道理都沒有。
這個故事是在講「一個小孩子發脾氣,然後再恢復平靜」的過程,它切入孩子的心裏面,沒有要教育,更沒有要教訓,只是要抒發孩子的情緒,搞不好連這個意圖都沒有。
【兒童式語言的運用】
其實很多兒童文學傑作,都會應用一些兒童式經驗邏輯,或是兒童式語言的特性,來增加作品的趣味度。
但是,應用到兒童式語言時,要注意不要流於牙牙學語,變成裝幼稚。
很多兒童文學的作品就犯了「裝幼稚」的毛病,過度使用「啊」、「呀」、「呦」、「囉」這些語氣助詞,以為這樣很可愛。
有的也會使用兒語,比如「好棒」不寫「好棒」,非要寫「好棒棒」。
其實這樣做可愛度並沒有增加,只是加大了幼稚度。
為什麼會這樣?多半是由於我們對孩子成長的誤會。
一般孩子在兩歲以前還不明白語言的意思,他判斷別人情緒高低,是靠對方說話時聲音的重輕。
我們為了逗他們開心,就自然拉高聲調,或者拖長音。
但是孩子從3歲左右,進入語言的世界,開始不斷與人說話交流,已經可以從正常說話的方式明白語言的意思。
只是孩子已經斷奶了,大人卻還沒斷,繼續供奶給他。
孩子有殘存的記憶,知道我們在討好他,所以也會有好的反應,結果我們就誤會,以為這樣有好處。
如果你看到一個早教老師,特別是年輕女老師,尤其喜歡濫用語氣助詞和兒語、拖長音,很可惜,長久下去,你的孩子語言、閱讀理解能力可能會受影響。
這裡給自己打一個廣告,男老師在這方面是個難得的寶貝,他們不需要刻意迴避,自然天成。
童趣不是一味模仿兒童就會得到。
少年小說不是少年寫的,兒童書也不是兒童做的。
【理解萬歲】
瑞士的史坦納和米勒一起做的《森林大熊》,故事一開始:「樹葉開始往下落,野雁成群向南飛。
」,這個開頭寫得好,寫得不好是怎麼寫?「冬天來了」就不好。
要傳遞一個信息,最好是描述畫面,讓孩子的大腦形成一個活的影像。
用圖畫來描述情景,傳遞給孩子,讓他養成圖像思考的習慣,培養他的觀察力和想像力,有了這兩樣,以後至少上了小學看圖作文不用愁了,再培養一下,以後的作文永遠都不用愁了。
如果用簡單的「冬天來了」就打發過去,做書的人懶,讀書的人怎麼會不懶呢?不要小看孩子,以為他不會懂。
《森林大熊》在故事、繪畫、編排、意蘊等方面,都是一本深刻、扣人心弦的傑作。
也許有人會問:「孩子讀這麼深刻的東西,能了解其中的寓意嗎?」為什麼不能,孩子並不是有吃有喝、大呼小叫就會快樂。
他們其實有能力也有意願思考複雜的問題,也常問一些長遠的問題。
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種子自然埋在心中,就看何時開花結果。
也許會長成一片森林。
【幻想與現實】
為什麼大人常常體會不到繪本的樂趣?英國的布朗作的《大猩猩》,是給上了小學的孩子看的,但確是「大人出現,幻想結束」最佳典型。
什麼意思?
假如一個小孩找了一個紙盒,在盒子上挖了幾個洞,然後拿給大人,說:「盒子裡有隻小羊,你有沒有看見?」這時候,大人會配合著說:「有啊,盒子裡真的有羊哦!」有的還會說:「我看到3隻羊呢?」這時候,大人和小孩就一起進入一個幻想世界。
然後,小孩把盒子丟在地上,一腳踩扁,大人這時候就會說:「你怎麼這樣,小羊會被你踩死啊!」小孩說:「小羊,小羊早就從盒子裡跑出來了,你沒看見啊?」
小孩的羊早就跑出來了,而大人的羊還卡在盒子裡。
小孩愛幻想,大人只認現實。
這就是一般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大人,為什麼常常體會不到繪本的樂趣。
要不然就是神經過於緊張,大驚小怪。
選繪本,不能做死硬派,那是個技術活。
沒心思研究,那交給老師就好了。
只要孩子聰明快樂,什麼都值得
那天結束攝影協會的培訓,經一位朋友引薦,有幸又認識了一位公辦幼兒園的老師。
同處教育行業,我們交談甚歡。
當聊到繪本教育時,她直接指出一般家長普遍存在的4點誤區:
1、以識字為主要目的。
繪本絕對不是用來識字的。
雖然很多孩子在反覆聽家長念某一個繪本故事後,能自己翻書把句子原模原樣地背出來,但其實他不認識裡面的字。
不信,你單獨摘出一個字讓他認,他肯定說不出來。
就算偶爾認識了幾個字也沒意義,如果真的想認字,還不如去買識字教材。
2、脫離家長。
繪本教育離不開親子教育。
首先,繪本主要是大人讀,小孩聽的過程。
這裡的繪本教育指的是狹義的繪本教育,是專指針對1~6歲孩子的教育。
廣義的繪本教育包括適合上了小學甚至大人看的繪本。
如果繪本教育僅靠幼兒園或者教育中心,每周次數不多的閱讀課的話,完全脫離家長,在沒有大人作陪的情況下進行,或者家中沒有親子閱讀的氛圍的話,情感無法真正走入兒童內心,意義無從談起。
3、用多媒體圖畫來代替紙質繪本
首先對眼睛不好,這是肯定的,如果你孩子上的早教課,老師是用多媒體白板或者投影講繪本,那麼趕快停止吧,孩子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其次,幼兒教育有別於成人的學習,幼兒時期尤其需要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
多媒體的形式再生動,也沒有一個活人的「眉目傳情」有吸引力,並且這種吸引力是可以向內轉化,變成一種安全感、歸屬感。
我們幼兒園老師都儘量用紙質繪本來進行上課,並且不給他們每人一個繪本,雖然經濟條件完全可以做到這點,但是從專業心理學出發,我們不想,也不能這樣做。
4、整體不夠重視。
這裡有很多社會因素,不全怪家長。
但是,有見識的家長要明白,繪本不是玩具,讀繪本更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下面的例子:
那天她去書店買書,在繪本區,有個小孩跟媽媽說他要買那本書。
這時,媽媽拿起書來,翻了一下,說:「這沒有幾個字,還賣這麼多錢?你在這裡看完就好。
」
小孩堅決要買,這位媽媽拿起旁邊一本書,「那買這本好啦,才三十九,又大本。
」
「這本不好。
」
「都是給小孩看的,有什麼好不好?小孩懂什麼好不好?一天到晚只會說要買買買。
」
我們的社會,不認字的文盲基本消失,但「文化盲」呢?這位家長就是。
她對於文化的誤解,將直接影響自己的後一代。
讀好(hǎo)繪本,好(hào)讀繪本,受益一生。
孩子性啟蒙:早熟的誘因有哪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開放,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開始注意自己小孩的性教育,但是有很多家長都羞於出口又不知道從何下手。而另一方面,孩子早熟也成為每個媽媽的心病!今天帶大家看一下導孩子早熟的幾個誘導因素!...